王啟辰
【摘要】“高語境”一詞最早由美國文化和人類學家霍爾在1963年提出。作為首先從文化領(lǐng)域提出來的概念,“高語境”特征在現(xiàn)今的國內(nèi)研究中整體上呈現(xiàn)出跨學科態(tài)勢。文章回顧了高語境理論的起源及研究進展,并重點分析了目前國內(nèi)有關(guān)高語境特征研究的三個主流方向。
【關(guān)鍵詞】高語境特征 文化 跨學科
美國文化和人類學家霍爾在1963年首先提出了高語境和低語境理論?;魻枺?976)年在《超越文化》一書中指出,“高語境交流或信息中,絕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質(zhì)語境中,或內(nèi)化在個人身上,極少存在于編碼清晰的被傳遞的訊息中。與之相對應(yīng)的,是低語境傳播,即將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編碼中。”這本書的出版便奠定了高低語境理論在文化研究領(lǐng)域的重要地位,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運用該理論進行跨學科研究的分支方向。
1.文化角度
“高語境”是作為一個文化領(lǐng)域的概念而首先提出的,因此,對于高語境特征的研究首先是基于跨文化交際學當中有關(guān)“文化模式”“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研究。國內(nèi)研究中不乏將霍爾的“高語境(或低語境)”這一概念與語用學中言語行為理論、禮貌原則和會話分析等角度相結(jié)合的案例。鄔麗娜(2015)對漢英請求策略進行了對比研究;王紅梅(2011)對具體分析了高語境文化中取效這一言語行為的實現(xiàn);慧瑜(2011)通過對比教材中的案例,探究了英漢言語禮貌差異;石琳(2012)從高低語境文化角度概括總結(jié)了美國人會話風格的四個特點。國內(nèi)另有對文學及影視作品中所涉及文化現(xiàn)象的研究。張娜(2014)對胡安導(dǎo)演的電影《西洋鏡》中出現(xiàn)的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進行了解讀;劉華(2008)具體分析了《喜福會》中四對母女所分別代表的中美文化之間的碰撞。
2.語言角度
另外,國內(nèi)學者也試圖從語言本身的角度分析作為高語境文化的漢語和低語境文化的英語之間的差別以及產(chǎn)生這些差別的原因。呂朦(2014)從思維模式和聽者-說者中心兩個角度對比分析了中美高低語境文化差異;邢小琴(2009)從隱形-顯性連接手段的視角進行了類似分析;周葉林(2012)綜合分析了中美在會話方式、思維方式以及語篇模式上的不同。楊曉倩,韓晨(2012)則從主語顯著-主題突出、聚集-流散兩個維度淺析了英漢句型結(jié)構(gòu)差異。另有研究在分析以上不同層面差異的基礎(chǔ)之上提出高低語境信息的轉(zhuǎn)換策略,而這一方面又和翻譯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如成傳雄(2014)。
3.翻譯角度
國內(nèi)另一研究熱點則集中在運用高語境理論對翻譯實踐進行文化層面上的指導(dǎo),一方面,這類研究試圖解釋高語境理論對于翻譯尤其是漢英翻譯的指導(dǎo)意義(宋本玉,2012),或從理論上論證研究高語境特征對于翻譯教學的意義(康兆春,2011)。另一方面,更多學者將注意力轉(zhuǎn)入找尋作為高語境文化的漢語中不同體裁、不同文本所隱含的信息,并通過采取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將這些信息再現(xiàn)于目的語文本當中。何傳春(2011)以《六人行》為例,從人稱指示語和話語指示語、富含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常用簡單詞匯構(gòu)成的句子及隱喻句四個角度探究了高語境信息詞、句的理解與翻譯;周斯斯(2010)以《圍城》的英譯本為例,從語境信息缺失、語境信息各異及語境信息調(diào)整邊界的自由度三個方面探究了高語境詞匯的翻譯;張春星,張春月(2008)認為無論是在高語境文化的漢語,還是低語境文化的英語,“任何詞匯都可能是高語境詞匯”,對“在翻譯轉(zhuǎn)換中,含義受到語境變化影響的詞匯”做了具體分析。這一方面的研究不僅限于筆譯,張暉(2011)以會議口譯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詞的翻譯策略。
【參考文獻】
[1]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New York: Doubleday, 1976.
[2]成傳雄.高低語境文化論下英漢語特點分析及翻譯策略.福建教育學院報[J].2014,7:107—109,121.
[3]何傳春.《六人行》中高語境信息詞、句的理解與翻譯分析.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1,12(1):199—200.
[4]慧 瑜.從高、低語境看英漢言語禮貌差異.學理論[J].2011,14:200—201.
[5]康兆春.翻譯文本之高低語境化探索.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11,44(1):139—144.
[6]劉華.高低語境文化與《喜福會》中的中美文化沖突. 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8,s1(35):153—155.
[7]呂 朦.高低語境文化角度分析漢英語篇結(jié)構(gòu)差異.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J].2014,3:103—104.
[8]石 琳.高低語境文化與美國人的會話風格.海外英語[J].2012,23:201—203.
[9]宋本玉.高、低語境文化對比及其對翻譯的指導(dǎo)性意義.科技信息[J].2012,22:153.
[10]王紅梅.論在高語境文化中實現(xiàn)取效行為.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1,9(20):57—59.
[11]鄔麗娜.霍爾理論背景下漢英請求策略對比研究.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5,17(1):77—80.
[12]邢小琴.高低語境下中英文語篇差異.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J].2009,4(11):123—125.
[13]楊曉倩,韓晨.從高語境和低語境文化視角淺析英漢句型結(jié)構(gòu).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J].2012,32(2):89—90.
[14]張春星,張春月.高語境詞匯的語用翻譯研究.外語學刊[J].2008,3:123—126.
[15]張暉.基于霍爾理論的文化意象詞漢英口譯策略——以“世行貸款甘肅文化自然遺產(chǎn)保護與開發(fā)項目”會議口譯為例.天水師范學院學報[J].2011,31(6):110—113.
[16]張娜.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基于跨文化交際角度對《西洋鏡》的文化解讀.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4,s3(41):72—74.
[17]周斯斯.高語境詞匯的翻譯——以《圍城》英譯本Fortress Besieged為例.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0,3(12):349—351,360.
[18]周葉林.從文化語境看中美文化差異及應(yīng)對策略.南昌高專學報[J].2012,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