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穎
【摘要】本文圍繞著怎樣讓學生學好高中歷史這門課程,從構建宏觀的知識體系,加強歷史概念教學,鼓勵學生采取多種記憶三個方面淺談學法指導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歷史學科 教學過程 學法指導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歷史教學中應樹立以學生學習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無疑是教給學生獲取歷史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金鑰匙。
一、構建宏觀知識體系
大家常說,歷史就像一條長河,一根長線,它主干清晰,枝葉卻又千絲萬縷,高中歷史教材也就是這個形象比喻的化身。如何更快、更牢、更好地去掌握它的內(nèi)容,令許多學生十分煩惱。他們經(jīng)常是打開教材一目了然,關上書本卻是一臉茫然。這種現(xiàn)象在基礎一般和稍差的學生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他們經(jīng)常抱怨花了時間卻老是記不住知識。我認為這種現(xiàn)象的根源主要是對知識缺乏整體構建,要解決此問題就要從宏觀上構建好知識結構,再從微觀上去充實。用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就像一個好的建筑大師修建一棟漂亮的大樓一樣,先是搭建好房子的主體框架,再去砌磚,然后再去裝修,美化。這里我結合高中歷史教材內(nèi)容談一些具體宏觀掌握方面的歷史學法指導。
1、掌握高中歷史教材所講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學習規(guī)律和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指導學生從歷史背景、經(jīng)過、影響三方面去學習,同時要貫穿一個重要的學習思維,“然——所以然——然后然”,這樣一方面從宏觀上構建好的歷史學習事件、歷史現(xiàn)象方法,另一方面明確了學習的目的,規(guī)范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理清每段歷史的基本線索。線索是歷史知識的主干,它把零碎的知識串在一起了,也就構成了一個整體。抓理清線索也就等于掌握了它的主要內(nèi)容。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時候,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民族關系和外交關系五個方面去學習,這五個方面也就是五條線索,掌握他們也就大致掌握了中國古代史的內(nèi)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把線索記住,記死,做到順藤摸瓜,掌握好教材內(nèi)容。
3、記牢教材目錄章節(jié)結構。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整本歷史教材,教師應指導學生多去翻看目錄,記牢、記死章節(jié)名稱,再去讓學生學習具體的內(nèi)容??赡苡腥苏J為這種方法不可取,太過于死板。其實不然,我通過反復的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對掌握好教材的主干知識,構建學生的宏觀思維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對于基礎一般和稍差的學生效果更為明顯。在具體到每一章節(jié)時,老師應結合引言,指導學生先從宏觀上明確每一章的時間范圍、階段特征、主要矛盾、線索、階段劃分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能迅速增強學生的宏觀感知能力,避免所謂的“開書了然,關書茫然”的現(xiàn)象發(fā)生。
二、加強歷史概念教學
高中歷史教學是一項比較繁雜的工作,歷史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科,它包括了天文、地理、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數(shù)學等方面的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涉及這些方面的學科術語、新名詞和特有的歷史概念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容易讓學生在學習和做題過程中對概念的理解不準發(fā)生方向偏差。這樣,加強歷史概念教學也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歷史名詞。例如:“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等等。這些很容易讓學生望文生義,甚至混淆內(nèi)容。這就要求教師應充分認真?zhèn)湔n,把這些歷史概念弄準確,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和現(xiàn)實給學生講清、講透。
在練習中,面對經(jīng)常反復出現(xiàn)的概念,像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性質(zhì)、意義等名詞概念一定要講透徹,最好是結合題來分析理解,指導學生得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認識。例如在分析歷史時間、歷史現(xiàn)象發(fā)生的根本原因的時候,我們一般是從經(jīng)濟或生產(chǎn)力的角度去分析去思考。
三、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法記憶知識
中學歷史教材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有許多歷史知識需要記憶。記憶基礎知識是歷史教學點目的之一,記憶能力是歷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高中歷史教材注重理論概念,較為抽象,比較難記,針對這種特點,老師應鼓勵學生采取多種方法把知識記牢,記死。
表格記憶法。把零散、瑣碎、易混淆的知識點或者是繁雜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加以整理歸納,制成表格,讓學生把相關的內(nèi)容填入表格中,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也便于復習。例如,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土地政策,我們可將它三個歷史時期的政策分成時間、制定原因、主要內(nèi)容、影響、相同點等方面制成表格讓學生去理解記憶。
趣味記憶法。針對教材中一些比較難記、易忘記的知識點,我們應把它們編成順口溜或者比較滑稽的故事,甚至讓學生導演歷史劇加以記憶。例如對“ 戊戌六君子”的記憶,我們可編成“有一牛(劉)二羊(楊)在林中潭(譚)里喝水很健康”。六人都在其中,好記也不容易忘掉。
對比記憶法。針對教材中一些看似相似、相近的重大歷史事件,像重慶談判和北平談判,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1958年的總路線等,通過對比,比較異同,記憶他們相關的內(nèi)容。
記憶的方法比較多,我們應積極鼓勵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采取多種方法把基礎知識記清、記牢、記死。
要讓學生真正學好高中歷史這門課程,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學法指導,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