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希
陳升為他唱歌,姜文為他拍戲
人物簡介:
張北海,祖籍山西,1936年生于北平,1949年隨家人遷往臺灣,從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系畢業(yè)后,在洛杉磯南加州大學獲得比較文學碩士學位。1972年定居紐約,在聯(lián)合國擔任翻譯和審校工作20多年。著有《美國,八個故事》《人在紐約》《俠隱》等作品。
初見張北海,相約在紐約聯(lián)合廣場的書店里。盡管《環(huán)球人物》記者提前10分鐘到達,但這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還是更早一步抵達約定地點等候。人群中的他,在書架前隨意翻閱,頭戴米色鴨舌帽,穿著灰色衛(wèi)衣和牛仔褲,精神矍鑠。
張北海在港臺地區(qū)名氣不小,可大陸讀者對他并不熟悉。不久前,導演姜文宣布要開拍新片,是繼《讓子彈飛》《一步之遙》后的“北洋三部曲”最后一部,劇本即改編自張北海的小說《俠隱》。消息一出,遠在紐約的張北海立刻引起公眾好奇。
新俠義和老北京
張北海本名張文藝,定居紐約后開始寫作。他說自己如果用“文藝”這個名字去從事文藝工作好像太不合適了,于是起了筆名“北海”——正好與他的兒子“南山”相對應(yīng)。
《俠隱》是張北海從事寫作后的第一部小說,講述民國初年俠客李天然復仇的故事,核心在于當功夫遇到槍炮,江湖恩怨遇到家仇國難時,俠客被賦予了新的定義。張北海說他想在書中呈現(xiàn)“俠之終結(jié)”和“老北京的消逝”這兩個主題。
張北海筆下的俠客,雖然也能飛檐走壁,卻并非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坝腥苏f我是打著武俠的旗號反武俠,其實我只是將俠放在現(xiàn)代社會中來演繹,早在上世紀20年代,作家張恨水就在《啼笑因緣》中把俠放在了20世紀的背景下”,張北海說。舊時俠客的武功再厲害,遇到現(xiàn)代槍炮也無能為力,正如他在書中所寫“幾十年的武藝,一個子彈就完了”。所以,他讓主角在報仇時用了手槍,而且在文中極具深意地向外國人解釋 “何為江湖”。
“今天這個時代,功夫似乎成了傳說,您如何向外國人解釋所謂的江湖?”《環(huán)球人物》記者問道?!敖軓碗s,要說清楚你只能音譯這兩個字,然后附上一頁紙的注釋;但江湖也很簡單,其實每個職業(yè)都有一個世界,而俠的世界就是江湖。如果從廣義上來說,有學術(shù)江湖、政治江湖,甚至你們媒體也有個江湖。今天的時代,盡管沒有所謂武林高手,但是俠的精神是有意義的?!睆埍焙Uf道。
至于書中的另一個主題“老北京的消逝”,張北海似乎花費了更多筆墨。他像畫工筆畫般細致地描摹老北京,哈德門大街、西四牌樓、干面胡同……每個胡同每條街巷都是那么精確。筆下功夫,都來自少時的記憶,以及長達兩年的閱讀、研究。他讀了好幾百本與舊京風物相關(guān)的書,光是筆記就整理出六七本,最后才為讀者編織出那個栩栩如生的京華夢。
張北海本人就成長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1936年生于北平的一個老派世家。國學功底來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1949年隨家人遷往臺灣,父親讓他跟著葉嘉瑩學國學?!巴耆抢戏椒?,每天拿著‘四書背,當時別人只要說出其中任何一句,我就能接下去背完全篇。”
也正是因為這樣,不管后來他喝了多少洋墨水,筆下輕松恬淡的文字都透露出他骨子里濃濃的中國氣質(zhì)。
對姜文沒有任何要求
從1974年開始,張北海每兩年回一次北京?!熬退氵@樣,北京的變化還是讓我趕不上節(jié)奏,老北京的靈魂已經(jīng)沒了?!?/p>
有些老習慣他一生未改,比如小酌,再比如吃面食。他喜歡看各類書籍和電影,采訪中引經(jīng)據(jù)典,從小說《紅樓夢》侃到美劇《廣告狂人》。他說自己總是對不知道的事物感興趣,退休后,還到紐約大學讀了5年書,學習紐約的歷史文化等。
《俠隱》能成為姜文“北洋三部曲”最后一部,是因為侄女張艾嘉。后者從小就崇拜這個叔叔,兩人有共同的朋友和興趣,并且越來越像父女,總是一起過節(jié)、做飯、喝酒和聊天。在同《環(huán)球人物》記者的談話中,張北海親切地稱張艾嘉為“小妹兒”。《俠隱》在大陸出版后,影視公司紛紛找上門,張北海索性讓張艾嘉去打理。選來選去,張艾嘉把劇本給了姜文。
因為改編電影,張北海與姜文見過多次?!八嬖V我他會專心做這部片子。我說小說是我的作品,電影是你的作品,我沒有任何要求,也不怕你去冒險?!?/p>
紐約的“蛀蟲”
張北海是“老北京”,也是“紐約客”,他最新在大陸出版的一本書就叫《一瓢紐約》。其實寫小說之前,張北海的大部分文字都是關(guān)于美國的散文隨筆,從牛仔褲寫到搖滾樂,從自己開車的洛杉磯寫到搭地鐵的紐約,穿梭在歷史與現(xiàn)實間。那些文字,吸引了阿城、王安憶、陳丹青等文化名人。陳丹青曾戲稱張北海為“紐約的蛀蟲”。
“蛀蟲”住在紐約藝術(shù)氣息濃厚的翠貝卡街區(qū),平時很喜歡步行探索曼哈頓?!叭藗兌喟胧煜さ氖鞘蕾Q(mào)中心、帝國大廈等全球著名的天際線,但是我給讀者呈現(xiàn)的卻是紐約大大小小屋頂上承載著歷史的水塔?!彼粺o自豪地對《環(huán)球人物》記者說。作家阿城也說:“我在張北海的文字中,總能發(fā)現(xiàn)自己思維中的空白點。這就是張北海的風度,我迷張北海文字的根本原因,在于迷其風度?!?/p>
張北海很喜歡紐約的大中央車站酒吧,手中一杯酒,憑欄眺望下面急急忙忙奔走的人群,“你就知道,不論你多痛苦,下面總有人比你還痛苦;不論你多快樂,下面也會有人覺得他更快樂;不論你多疲倦,下面絕對有人比你更疲倦……然后就像頓悟一樣,你突然會有一種出世之感?!?/p>
陳升的專輯《六月》中有一首《老嬉皮》,是為張北海而唱:“走在異鄉(xiāng)午夜陌生的街道,你低著頭微笑著說。百老匯街不懂游子的心情,不如歸去……”在走過那么多地方之后,張北海說自己也不清楚哪里是故鄉(xiāng),哪里是他鄉(xiāng),只能說每段經(jīng)歷都對他影響很深。
算起來,張北海離開臺灣半世紀、大陸一甲子。他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內(nèi)戰(zhàn),到美國時,又經(jīng)歷了黑人民權(quán)運動、披頭士搖滾等一系列的關(guān)于戰(zhàn)爭、種族主義、生活方式的討論,“這些對我的影響很深,讓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一個不一樣的‘江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