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振元
剛剛過去的2014年,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發(fā)生了諸多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事情,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進程。與此相伴,中國高等教育在變革自身的同時,也在更多地參與并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之中。在這種相互影響與交織下,中國和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正在悄然變化。
一、提升質量
節(jié)點回放2014年9月10日,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320個獲獎項目經國務院批準,由教育部向全社會公布。高等教育的兩項特等獎,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贊譽。復旦大學等校的“5+3”模式和南京大學的“三三制”,體現著為全體人民健康服務、為全體學生成長服務的價值導向。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頒發(fā),引發(fā)了我國高校對教學改革的再度關注,從各省教育管理部門到高等學校再到一線教師,探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又成為熱點話題。江蘇、黑龍江、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等高教學會都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主題召開學術年會,動員更多高校和一線教師積極投入到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之中。
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也是21世紀全球高等教育共同關心的話題。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發(fā)布的《高等教育與研究的新動力:社會變革與發(fā)展》公報指出,“日益擴大的入學機會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了挑戰(zhàn)。在當代高等教育中,質量保障無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必須包括所有利益相關者。質量的實現既要求建立各種質量保障體系,形成多種評價模式,同時更需要在機構內部形成一種質量文化”。公報認為,“擴大教育機會必然對高等教育質量帶來挑戰(zhàn),但確保教育質量是當代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中之重”。我國為提高教育質量的種種努力,順應了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勢,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質量文化”的形成。
近年來,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采取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質量。2013年8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次演講中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美國教育的重大課題,希望對美國學生和社會開展對教育滿意度的評估。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馬里蘭大學等許多高校都在改革課程方案,以期提高本科教育質量,適應科技發(fā)展綜合化、經濟發(fā)展全球化的大趨勢。德國、法國等歐盟國家,日本、韓國等也在采取措施,加強高等教育質量建設。一個共同的認識是:今日高等教育質量的競爭就是明日綜合國力,特別是科技創(chuàng)新力的競爭。
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關鍵是深化教學改革。我國落實教育規(guī)劃綱要近5年來,高等教育戰(zhàn)線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核心,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fā)展,在“協同育人、資源共享、強化實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們也看到,隨著大學從社會的邊緣逐漸走向中心,大學教學工作的核心地位卻在不斷被弱化。利益的誘惑和輿論的誤導,大學以科研為導向、科研以論文為導向,“學術為本”取代“育人為本”,干擾了大學教學工作的核心地位。當前,我們需要再次思考“教學改革如何再升溫”這一重大問題,將教學改革、課程改革、教法改革等進一步推進。只有通過所有教師認真教、所有學生努力學,并以生動活潑、豐富多樣、富有效率的教育教學方式落實到課堂上和學校教育的各個具體環(huán)節(jié)中,提高教育質量才能成為現實。鞏固教學的中心地位、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不能只是空喊口號,而是要有具體的措施進行保障,以有力的措施引導和激勵教師真正重視教學、投入教學。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話題,亦是高等教育的不懈追求,期待2015年,在素質教育這一“戰(zhàn)略主題”的引領下,教學改革再升溫、教學質量再提升,使提升質量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新常態(tài)。
二、促進公平
節(jié)點回放2014年9月3日,《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頒布。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2014年12月中旬,規(guī)范高考加分和自主招生等四個配套文件出臺。
高考改革方案和配套文件的頒布對我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科學選才與教育公平的統一,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其間,促進教育公平的施政方向是明確而堅定的。
“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國教育發(fā)展的共同追求。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明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對一切人平等開放。”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公報認為,“在擴大入學機會的同時,高等教育必須同時追求公平、適切性及質量三大目標。公平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入學機會問題——還意味著要確保學生順利參與并完成學業(yè)的目標,同時保證學生的待遇,這就必須向貧困和邊緣化的群體提供合適的財政援助和教育政策的支持”。
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教育公平問題,把教育公平作為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根據國家憲法精神,《教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yè)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2014年,促進教育公平又邁出新步伐。不僅高考改革強調公平導向,而且對“貧困地區(qū)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工作做出專項部署,要求人數再增長10%以上?!柏毨мr村地區(qū)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覆蓋22個省份的832個貧困縣,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比2013年實際又增加了11.4%?!爸г形鞑康貐^(qū)招生協作計劃”,招生數量達20萬人;28個省份解決了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高考問題。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使公民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公平得到更好體現。大學生資助體系的完善和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yè)措施的落實,使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和平等就業(yè)受到保護。
中國政府在促進教育公平上的種種努力,體現著國家的制度優(yōu)勢,值得稱道。期待2015年,高考改革和促進就業(yè)的各項政策能夠真正落地,不良社會風氣對教育公平的干擾日益減少,還教育以一方凈土,使維護公平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新常態(tài)。
三、完善治理
節(jié)點回放2014年,38所“985工程”高校、9所“211工程”高校的大學章程已核準通過,地方高校大學章程的制定、審核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中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高校學術委員會規(guī)程、理事會規(guī)程(試行)等文件相繼出臺。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最高層次,自身的高度復雜性要求加強治理體系建設;迅猛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人民群眾對教育發(fā)展的多元關切,更需要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
縱觀世界高等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其改革的重點之一也在于治理政策的調整,主要趨勢表現為國家的管控要得法,大學的自主要適度,市場力量要更多引入,并且期待大學與社會有更多的合作。在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進程中,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治理既表現出全球同質化的一面,同時又因各國文化傳統、政治體制以及經濟社會發(fā)展所處的不同階段而呈現出多樣性,即所謂的“同質異形現代化”。但無論采取何種治理模式,建立政府、大學、社會相互制約、協同發(fā)展的新型關系、提升大學內部治理能力是大勢所趨。
在世界高等教育背景下考量中國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建設的進程,中國無疑是動作力度大、步子邁得快、“蹄疾而步穩(wěn)”的國家。30年前,中央決定啟動教育體制改革,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3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面貌為之一新。一位美國學者在研究了一批國家的教育改革后認為,在中國,政府發(fā)起的教育改革能夠迅速實施,而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情況則不同,很多政策建議因為制度的沉疴而鮮有落實。2015年是《決定》頒布30周年,總結經驗,推動全面改革再深入,特別要在四中全會精神的推動下,注重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快健全教育法律和制度建設。期待2015年,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完善治理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新常態(tài)。
四、中國道路
節(jié)點回放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大學時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教師節(jié)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與師生代表座談時,希望廣大教師“為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貢獻”。
總書記提出的“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發(fā)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對教育戰(zhàn)線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這不僅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要求,也是中國和平崛起的要求。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應當重視其世界性特征,更應光大其中國特色,弘揚中國的核心價值觀,走中國自己的發(fā)展道路,服務中國人民和中國發(fā)展,推動人類共同進步。
世界教育史證明,不同國家之間由于社會制度的不同、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文化傳統的差異,使得它們在選擇教育發(fā)展模式、教育發(fā)展路徑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并由此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在世界上就曾出現過英國模式、德國模式、美國模式,等等。這些模式符合它們各自的國情,自有其本國特色。正如耶魯大學原校長萊文所說,每一種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適應性,一個國家的教育模式要與文化相適應。很顯然,教育的本國特色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應該追求、堅持和發(fā)揚的。
完善和發(fā)展高等教育的“中國道路”必須傳承中華文化血脈、扎根中國現實大地、堅持中國特色理論,走中國特色道路、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當然,走好“中國道路”也必須具有國際視野,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與世界各國“互學互鑒”。在當今世界,夜郎自大、孤芳自賞要不得,失去自我、照搬照抄也不行。國際化和中國特色都是高等教育的“中國道路”所必需的。期待2015年,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國際影響越來越大。
歲末年初,在國際視野下盤點中國高等教育的熱點問題,將帶給我們一些思考與啟示:中國高等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些熱點問題雖發(fā)生在中國,但它的影響是廣泛的、深遠的,具有世界性;中國高等教育所探索的“中國道路”既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同時,它也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和世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趨勢,是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具體體現。面向未來,發(fā)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將是我們的不懈追求。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