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
從6月1日開始,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正式施行。從這一天開始,想在北京的公共場所吸一根煙,真得好好掂量掂量了。
條例規(guī)定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的室內區(qū)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內禁止吸煙,很多特定場所的室外區(qū)域也禁止吸煙。并且,在控煙條例實施后的3個月內,相關部門會進行集中執(zhí)法。違反條例將被處以個人最高200元人民幣、單位最高1萬元的罰款。
條例的頒布獲得公眾的一片贊賞,但仍有很多人對“最嚴”條例的實施效果持懷疑態(tài)度。原因是北京過去曾經(jīng)多次試圖禁煙,但都收效甚微。比如2008奧運會期間的短期禁令,還有2011年也曾發(fā)布過一項類似措施,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
類似的行為還有垃圾分類。這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其中的好處也都門清。政府提倡垃圾分類也有些年頭了,從2012年3月1日起,北京市就開始實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引導公眾自覺進行垃圾分類?,F(xiàn)在無論是公共場所,還是各個小區(qū),均配備了統(tǒng)一標識的分類垃圾箱。在各類宣傳媒介上,各種宣傳片、公益廣告等也豐富多彩,深入人心。至少從表象來看,垃圾分類這事貌似應該進行得不錯。
但真正效果如何,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以筆者所在的小區(qū)為例,先不說能夠做到垃圾分類的業(yè)主有多少,事實上就算你自覺分好類了,也都按標識放入不同的垃圾箱,但所有的垃圾都由一輛垃圾車清運,分好類的垃圾也混在一起回收運走。這樣的行為使垃圾分類基本淪為做做樣子,變成了自己騙自己的游戲。
而據(jù)說,國外的控煙和垃圾分類都做得不錯,既促進了環(huán)保,還取得了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在筆者看來,公眾素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真正當成一回事去做,積極引導,形成氛圍,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究,形成良性的運行機制,久而久之才能收到實效。否則就成了做做樣子,勞民傷財,收效甚微。
對照以上,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和綜合利用也值得好好思量。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我國每年在生產和消費環(huán)節(jié)產生的廢舊紡織品近2000萬噸,而再利用率僅為10%;與此同時,紡織業(yè)飽受原料供應緊張困擾,紡織原材料的進口量高達65%以上。解決廢舊紡織品的資源浪費問題,迫在眉睫。
當前,我國廢舊紡織品纖維的回收利用工作仍然較為滯后,與一些發(fā)達國家相比,在回收渠道、再利用率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雖然中紡聯(lián)與有關部門一直進行著積極的努力,“舊衣零拋棄——中國品牌服裝企業(yè)舊衣回收活動”等工作也收到了不小的成效,但如何盡快建立有效的途徑,形成完整的回收利用體系,讓廢舊紡織品物盡其用仍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在此之中,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建立廣泛的回收系統(tǒng),明確相關標準制度,突破纖維再生利用關鍵技術,提高公眾對廢舊紡織品回收再利用的認識等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
任重道遠,但也并不是那么難。無論是控煙、垃圾分類,還是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解決的關鍵都在于行動。如果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企業(yè),都能從我做起,積極行動起來,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點點滴滴匯聚成海,一切就循序漸進,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