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華
每年的考試時節(jié),眾學子在備考之余,未免會叫幾聲苦。其實,相比100多年前晚清時期的考生,現在的考生不知有多幸福。
備考
明清時期,讀書人的典型科考之路是:先考秀才,再考舉人,再考進士。晚清番禺舉人沈拜言回憶,考秀才,必須連過“縣考”、“府考”、“道考”三道關口,“縣考”和“府考”加起來有7場,“道考”也有兩場,全程考完耗時兩個月。備考過程也辛苦得多。一般的孩子六歲開蒙,十二歲時就要開始學寫“八股文”了。現在的孩子學寫作文,手頭都要有一本“優(yōu)秀作文選”,那時也不例外,市面上熱賣的“優(yōu)秀作文選”便是歷代進士、舉人的文章,人們稱之為“時文”,刻苦的學生一天可以讀上100多篇。
審查
清朝也有“科考移民”問題。清廷為照顧不發(fā)達地區(qū)的考生,制定了“分省取士”的制度,西部較不發(fā)達地區(qū)的“錄取標準”大大降低,這就催生了大批“科考移民”,當時稱為“冒籍”。
清廷還有一項“德政”,父母長期在外經商,與其一同生活的子女就不必回原籍,可以“異地科考”,稱為“商籍”。這樣一來,“商籍”也成了搶手貨,很多考生費盡心力找個同姓商人冒認親戚,買通“招生辦”異地參考。
“科考移民”極大損壞了朝廷的權威,所以清廷三令五申,嚴查不怠。比如,童生參加考試,要有本縣的廩生(即獲得獎、助學金的秀才)做保人,一旦發(fā)現“科考移民”,馬上遣回原籍,并連帶處罰作保廩生。政府還要求考生提供田產、房屋乃至祖墳所在等多項證據材料,以查清其真實戶籍。
進場
考試之前進入貢院時,考生的肩上都挑著一副擔子,俗稱“考籃”,里邊有被子、食物、衣服以及文房四寶。進入貢院時,考生要敞衣解襪,以便差役從頭搜到腳。朝廷嚴令,為防夾帶,考生的衣服不能有里子,鞋底不能厚,筆管要鏤空,連大餅糕點都要一一切開。檢查完后,考生拿著點名官給的卷紙(答題紙)跟隨差役,找到自己的號房。這些長約1.2米,寬約1米,高約1.8米的號房,就是他們的臨時居所。等考生在號房安下身,天也快黑了,題目還沒發(fā)下來,多數考生會早早就寢。等到后半夜,號內的監(jiān)軍拿到題后會分發(fā)給各號,眾考生便開始答題。每一場考完后,考生可以回到家里或客棧休息一晚,次日再點名進場,但其他時間,必須“吃在號房,睡在號房”,直到考試結束。
(羅吉薦自《廣州日報》)
責編:E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