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莉
摘要:作為政府統(tǒng)治方式的一種新發(fā)展,社會治理是一種通過調動各種力量和資源以達到善治的社會體制。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改革總目標的重要舉措。針對當前我國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面臨的社會矛盾普遍、群體性事件頻發(fā)、深化改革呼聲四起等現(xiàn)象,面對全新的社會格局,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會治理管理體制也是刻不容緩的。本文從制度層面對社會治理機制創(chuàng)新做出探討,以對社會治理效果的提高做出借鑒。
關鍵詞:社會治理;制度建設
當下,我國處于轉型時期的關鍵時刻,社會沖突、利益矛盾更加復雜化,如何構建一個和諧社會是時代的主題。社會發(fā)展的道路不會是一條平坦大道,面臨的挑戰(zhàn)數(shù)不勝數(shù),難免會出現(xiàn)危機,如何避免危機和減少危機的擴態(tài),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社會治理體系,從體制上提高社會治理的水平對社會轉型有重大意義。
一、社會治理的概念
“治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紀末,聯(lián)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CDD)界定,治理是一種動態(tài)過程,即社會公共力量、私人力量和各大組織采用一切辦法,化解調和各種利益矛盾的過程。俞可平教授認為社會治理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另一方面是社會公眾參與的自治,兩者缺一不可,缺乏任何一方面都將引發(fā)利益沖突,若只強調公民的自治,有可能造成社會秩序動亂,引發(fā)社會危機,因此,要兩手抓。
社會治理的概念區(qū)別于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關鍵字眼是管,實施者是政府和社會組織,對象是公眾,由于我國政府根深蒂固,社會組織起步較晚,且發(fā)展緩慢,不管從數(shù)量方面還是質量方面來看,都存在多多少少不足之處,因此從目前我國的國情來看,政府是管理的主體,對社會的一切事務有包管包干,使社會秩序正常運行,而社會公眾僅僅只是被管理的對象,擔任被動角色。
二、社會治理機制創(chuàng)新的緊迫性
(一)應對矛盾高發(fā)的緊迫性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在全球的社會地位逐漸升高,面臨的挑戰(zhàn)愈來愈多,構建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秩序是我國健康向前發(fā)展的基本保證。但近年來,我國邁進了社會矛盾高度膨脹的發(fā)展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利益沖突頻繁發(fā)生,愈演愈烈,嚴重阻礙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進程,這一現(xiàn)狀引起了各政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我國的社會矛盾在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上具有多樣化特征,既包括顯性的矛盾,如不同階層的沖突、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不健康對立狀態(tài)等,也包括潛在的矛盾,如貧富差距、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道德示范、文化差異等。若單純通過強制手段治理矛盾,只會適得其反,甚至還可能引發(fā)更多的社會矛盾。要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首先需要從社會治理機制的角度來提高社會治理的效果。
(二)應對政府職能轉變的必要性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是我國當下行政改革中重要的一環(huán),政府職能更多強調是服務,政府作為一個掌舵者并非劃船者,需要調動社會一切其他力量來共同治理社會,合理的設定利益分配體系。確切的說,社會治理已經不再是政府單方面的職責,要擴大社會基層自治、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利益矛盾更容易引起動亂的局面,政府部門更應該根固挖掘社會一切力量來參與治理,尤其是社會組織,通過社會組織來構建與民眾對話的橋梁,社會組織的草根特性不僅能降低社會治理的成本,而且能提高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在服務型社會治理中,政府的職能在于掌控全局,處于指導地位,不能依靠強制力來壟斷對社會的治理。
三、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機制
(一)改進治理方式
社會治理概念起源于西方發(fā)達國家,社會治理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共同治理方式,我國社會治理理論雖然衍生與歷史發(fā)展,但是或多或少受到西方國家理論的影響,從單一的自上而下治理方式過渡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治理方式。改革開放前,我國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自上而下的治理社會方式,但如今,我國已經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體制轉變,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我國國情,所以必須創(chuàng)新原有的治理機制,實現(xiàn)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動治理模式創(chuàng)新。
提高社會治理主體參與多元化,發(fā)揮社會一切組織力量協(xié)同治理社會,在這里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社會治理主體多元化,并不是意味著弱化政府的作用,反而是更加強調政府的主要作用,把政府從一些不必要的事務上解脫出來,擔任掌控全局的角色,進而改變政府在處理公共事務上出現(xiàn)的“缺位”、“越位”現(xiàn)象。政府在社會治理中主要的職責是:推進社會治理的相關法律建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建立健全的公共安全保障制度,使社會秩序健康穩(wěn)定運轉。
(二)激發(fā)社會組織活力
社會組織的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西方發(fā)達國家,是社會治理主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于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由于其自身的獨立性、自治性、草根性等特點,學術界越來越重視社會組織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有很多問題是政府和市場治理不好的,而社會組織作為第三方介入其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鼓勵和推動社會組織的發(fā)展,對于社會治理體系的建設和機制的創(chuàng)新有著重大意義。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組織起步較晚,大部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存在較多問題,如數(shù)量、種類較少、質量不高、相關法律、體制不健全等,使得我國社會組織發(fā)展緩慢,沒有將其作用完全發(fā)揮出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活社會組織活力:建立健全法律體系,營造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增強組織自律性,完善監(jiān)督和管理;透明化運作,提升組織公信力;完善財政政策,加強資金監(jiān)管。
(三)創(chuàng)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
為應對我國社會矛盾,提高社會治理的有效性,可從體制建設入手,探索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相關措施,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概述:
1.建立訴求表達機制
目前社會矛盾、利益沖突的高發(fā)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找不到一個可供訴求的窗口,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的分配也不同,各個階層的利益分歧,如果找不到訴求的平臺,長時間積累升溫就會導致社會沖突頻頻發(fā)生,甚至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因此要建立暢通的溝通表達機制。通過人大、政協(xié)、社會組織等渠道,在法律范圍內,不同階層以和平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
2.建立矛盾調處機制
不同不同階層或者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在表達完各自的利益訴求之后,當然要得到一個合理滿意的訴求結果,這就要求要綜合、有技術地采用各種措施來調節(jié)矛盾糾紛,使社會糾紛在制度化、法制化途徑上得以化解。重在從機制和制度上調解矛盾,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lián)動工作體系,建立調處化解矛盾糾紛綜合機制,健全調解審理機制,使其在處理方式上公平有效。
3.建立權益保障機制
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源頭在于要正確合理保護好公眾的權利和利益,防止公共權力的濫用,久而久之,造成一種與公眾之間對立、不信任的病態(tài)。道德倫理是一方面心理上的維護,但是最為根本的還是從制度上給予保障。(作者單位:南京工業(yè)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全球治理委員會.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23.
[2]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概念、分類與制度環(huán)境.中國社會科學,2006(l).
[3]唐愛軍.社會治理體制創(chuàng)新路徑探析[J].開放導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