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早些時候的“蕨菜致癌”,到“辣條致命”傳聞,食品安全領(lǐng)域似乎一直都是謠言高發(fā)區(qū)。在公布的“2014年十大生活謠言”中,“吃××更健康”的偽常識占據(jù)8條;而在2014年12月底公布的《“謠言”分析報告》中,食品安全類謠言占了三成。
一些謠言能夠廣泛地傳播開來,與傳播者一層一層的“擴音”有關(guān)。面對一則聳人聽聞、違背常理的消息,普通人也許沒有能力來辨別,但作為信息傳播中重要把關(guān)者的媒體,則負有這種責任。一旦傳播的信息被證失實,媒體很容易從“新聞的搬運工”轉(zhuǎn)變?yōu)椤爸{言的二傳手”,進而導(dǎo)致社會定力的集體缺失,使人們陷入焦慮、浮躁、不安。
因此,媒體應(yīng)該提升職業(yè)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努力做到不傳謠,這也是對媒體自身公信力的挑戰(zhàn)。由于專業(yè)知識的限制、信息的封閉以及真相被完全挖掘需要時間,記者也很容易被打著“科學(xué)”幌子的謠言蒙住雙眼。但至少我們應(yīng)努力去求證,對于不確鑿的消息不予傳播,尤其是要杜絕故意炮制新聞以換取社會關(guān)注度。
從這一角度看,媒體或可將自己定義為“手藝人”。手藝人與機器工廠的區(qū)別,最主要在于精雕細琢的品質(zhì)。用三個詞加以說明,便是“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
(張卓雅文,摘自2015年1月16日《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