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一欣
我以為“你我他”的各種不同論述紛紛紜紜,重點不在說的內容,而是說本身。
你說、我說、他說,各人各有所云,這是言論的角度豁口,更是思想的獨立。人的內心受環(huán)境、教育、成敗、情感等諸多因素影響,所思所感往往相去甚遠。人之內心抒發(fā)則由所言來傳遞,而所言同樣受外物所限,于是因歷史年代、地位高低、合群與否、權財多寡等影響,諸多所感所思永遠只能成為所感所思,無法兌換成為言論。學者趙牧說:“人的一切權利,從表達的權利開始。”若所言不出,權利就此喪失,長此以往,人的思維亦受其害,最終思想將隨言論一起喪失。
權利從表達開始,而表達由思想衍生。故我們要贊成思想的獨立,繼而成就言論的闡述。而前者需由自由性與獨立性加于其上,否則終成奴性。黎巴嫩的萊哈尼亦有此卓見,他抵制思維的壓制,認為思維超出了壓抑的“身心限度”,便會失去理性與智慧。
萊哈尼所言的壓制,便是反面的決定因素。它致使人無法言說,久而久之無法所思所感,最終喪失權利。只有智者雖受壓制,卻擁有勇氣去沖破重圍而彰顯所言。即使寥寥數(shù)語,反映的也是個人的所思與所感,更是人性思維的獨立性與自由性。自由無法束縛,獨立不可剝奪,只有這樣,才能連貫個人的智慧言語和思維,從而達到思想的獨立性與自由性。
言論是一切權利的起始,那么思想便是言論的父親,權利的祖父。若在非獨立非自由下思考存活,實在違背了任何一種理性哲學的初衷。黑格爾研究出:人是靠思想站立起來的。而他的反對者費爾巴哈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中也不得不贊成說:“人的存在主要靠思維、理性、意志?!睙o論哲學言論對錯,思想的正確存在的的確確帶領著人的一切言語論說。而這種正確思想的獨立性與自由性更是難能可貴的。無論是打著“言論自由”還是“人權運動”的招牌,獨立與自由早就成為爭取的要點與主體,其展現(xiàn)的力量更是在歷史與社會之中隱隱顯露。人的思想主導言論,更主導生活和世界。費爾巴哈認為:直觀與思想結合,才有生活和真理。無論這樣的道理是否唯心,思想的獨立與自由承載著一個思想言論的進步卻是不爭的事實。也只有在這樣的獨立及自由下,人們的你說我說他說等不同論述,才能散發(fā)出其應有的光輝。
思想雖有對錯之分,但沒有思想的見解已經(jīng)錯了。這樣的言論或趨炎附勢,或人云亦云,或隱山藏水,既不能自由抒發(fā)、獨立陳述,也就彰顯不了人類應有的權利與光輝。隨時代躍進,言論的束縛少了些許因素,但是在諸多顧慮之下,思想的豁口終究未能顯見。人性的言論隨點滴利益或藏或隱,并在大潮流之下潛隱無蹤。終究有一日,人們會停止自由獨立的思考和論述。人人相持將成人人相似,人言將沒有“我說”的自主,人群將沒有“你說他說”的異同,世界將沒有“你說我說他說”的角度。言論雖在,思想盡失。
你說、我說、他說是權利,也是人性的光輝。在思想的獨立性與自由性的支持下,個人的論述將是自由與獨立的本身體現(xiàn),而這正是“你說、我說、他說”所帶來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