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時事新聞與文學寫作

        2015-05-30 10:48:04喻子涵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15年3期

        喻子涵

        新聞告訴給人們的是信息,是及時給人們提供政治觀察、經濟判斷、社會分析的客觀事實和真實材料,由于它往往要體現(xiàn)媒介控制者的意圖和傳播效果,因而伴隨著鮮明的傾向性、時代性和突出的宣傳性。而文學是滋養(yǎng)人心靈的東西,它在不可避免地給人思想啟悟和行動鼓舞的同時,還有自身突出的情感、審美、人性等重要因素,它是作家理解現(xiàn)實世界與創(chuàng)造心靈世界的完美結合。新聞與文學本來是有邊界的,但它們同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因此往往有糾纏不清和互相滲透、彼此利用的情況。本文只想談一談時事新聞是如何被文學所利用并創(chuàng)造新的文學形式的,同時進一步分析這種新聞與文學結合的“新聞文學”特征和時事新聞轉化為文學的寫作方法與要求,以期對文學寫作者和中學作文教學有所幫助。

        一.時事新聞與文學寫作結緣的傳統(tǒng)

        時事新聞與文學結緣,首先要從大眾媒介的產生與新聞報道的興起說起。因為,新聞和文學的載體都離不開傳播媒介。現(xiàn)代傳播媒介也就是機械印刷時代的報刊,催生了以晚清“報章體”、“五四”白話文為起點的近現(xiàn)代文學。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報紙上,除了刊載新聞的版面以外,還出現(xiàn)了刊載文學作品的副刊版面,因此,副刊版面上的文章大多是文學作品,由于都出自報紙,新聞和文學自然是近鄰,在題材選擇、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相互影響成為必然。于是,新聞與文學寫作結下不解之緣,并在社會變革、文化轉型、革命斗爭、文學發(fā)展的需要下,副刊文學蓬勃興起,以至20世紀初出現(xiàn)刊載文學作品的“四大副刊”[1],也涌現(xiàn)出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一大批文學家及他們創(chuàng)作的若干文學精品,時事新聞與文學寫作結緣便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個傳統(tǒng)。

        時事新聞與文學寫作結緣的傳統(tǒng)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副刊文學與正版新聞相呼應,成為對新聞內容的整合、延伸及其價值意義的提升。如1909年10月26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韓國志士安重根刺死的新聞,清末資產階級革命派報紙《民吁日報》副刊隨后發(fā)表紀實散文《流血之風云兒伊藤博文傳略》;維新志士林旭被清廷殺害,林旭的妻子聞訊后痛不欲生,自殺殉夫,于是《民吁日報》副刊又發(fā)表新聞故事《沈氏歸天》,對清政府中的頑固派進行譴責。[2]再如魯迅的雜文,大多也是對時事新聞的呼應。他在《偽自由書·前記》中說:“這些短評,有的由于個人的感觸,有的則出于時事的刺戟?!盵3]因此,在他的一些雜文中,可以看到“首都《救國日報》上有句名言”、“報載熱河實況曰”、“據(jù)中央社消息”、“本月九日《申報》載”等字樣[4],并且在他的雜文中為了論說有據(jù),還大量直接引用時事新聞。這說明魯迅的雜文與時事新聞關聯(lián)密切,是對時事新聞的呼應,也是對新聞內容的延伸、整合和提升。這種依據(jù)新聞事件的文學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從晚清、民國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在的一些報刊。

        二是新聞與文學在題材選擇、情節(jié)結構、語言風格上互相借鑒吸收。從選材上看,如近代李伯元、吳趼人等一批譴責作家的小說創(chuàng)作,“盡量援用真人真事,把小說改裝成新聞紀實的模樣”[5],力圖以真實性的小說形式,發(fā)揮其抨擊時弊、喚醒民眾的作用。不僅選材如此,情節(jié)結構上也直取新聞事實。如1944年,山東莒縣發(fā)生“平鷹墳”事件,基本事實是山東莒縣農民魏老頭,出于自衛(wèi)打死了莊姓大地主的鷹,于是“莊閻王”把魏老頭打得死去活來,還硬逼魏老頭把僅有的三畝多地賣了,扎紙雞、紙兔,雇八個吹鼓手,買上棺材,給鷹出殯,同時強逼魏老頭披麻帶孝、哭鷹爹。中國共產黨到來后,發(fā)動農民斗爭惡霸地主,槍決了“莊閻王”,搗平了象征地主罪惡的鷹墳。1946年5月28日的《解放日報》和1946年6月11日的《人民日報》先后報道了這條新聞。根據(jù)這個新聞事件,作家王力、方紀、蕭也牧、秦兆陽都把這個情節(jié)用在他們的小說中。只不過,王力的《晴天》是在新聞報道之前的1944年為了宣傳八路軍鎮(zhèn)壓惡霸地主而寫的,蕭也牧的《羊圈夜話》是在新聞報道之后的1946年為了宣傳“土改”需要而寫的,方紀的《老桑樹下的故事》是1949年為了宣傳新中國成立、農民翻身得解放而寫的,秦兆陽的《大地》是1982年寫的革命歷史題材的代表作。四篇小說的情節(jié)一模一樣:“毒打、買棺材、披麻戴孝、送葬”,只不過新聞事件中的“鷹”變成了小說中的“狗”而已。[6]由此可見,新聞報道的內容由于具有時代性和宣教價值,其人物和事件具有典型意義,因此也符合文學寫作的需要,在主題意蘊、情節(jié)構造和典型塑造方面,往往被文學寫作所采用。在語言風格上,為了適應報刊雜志等現(xiàn)代傳媒表情達意和普通大眾閱讀理解的需要,自晚清梁啟超倡導“六大革命”[7]、五四時期掀起白話文運動以后,文學語言大量吸收通俗化、社會化的新聞語言,廣泛運用平實通俗、明白暢達的語言敘事說理,形成“條理細備,洗練銳達,雄放雋快,慷慨淋漓”[8]的一代文風。

        三是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大家都知道,“現(xiàn)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xiàn)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或精確細膩地描寫現(xiàn)實,真實地表現(xiàn)典型壞境中的典型人物?!保ā掇o?!の膶W分冊》)當然,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現(xiàn)實主義,是將“客觀的態(tài)度”和“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主觀性或能動性”結合起來,但不管怎樣,生活、事實、現(xiàn)實存在,以及由此帶來的感情、感悟、反思、批判,是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基本元素。如雜文、紀實散文、報告文學、“非虛構”小說、“新聞創(chuàng)作”等,一直大行其道,甚至還出現(xiàn)像劉繼明寫《回家的路究竟有多遠》(載《山花》2004年第9期)與李銳寫《扁擔》(載《天涯》2005年第2期)那樣,不約而同關注到同一條新聞而使二人小說“撞車”的現(xiàn)象,直到近年出現(xiàn)“底層敘事”、“打工文學”寫作風潮。盡管“文學重復新聞”的寫法有許多非議,但像《南方都市報》副刊“城市筆記”里描寫“世相百態(tài)”的散文、隨筆、小故事,像《恐懼無愛》《中國農民調查》《國難》《血淚打工妹》等關注弱勢群體、揭露官場腐敗、揭示社會矛盾的報告文學,像《帶燈》《我是劉躍進》《手機》《蝸居》《第七天》等寫變革與沖突、困境與掙扎、苦難與反抗的長篇小說,通過對“生活的本來樣式”或“精確細膩”的現(xiàn)實描寫,為“沉默的大多數(shù)”發(fā)聲,為弱勢群體代言,張揚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主義精神及其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的延續(xù)。

        二.新聞與文學結緣后的審美特征及文學品種

        新聞與文學結緣后,一方面大量出現(xiàn)利用新聞材料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重要資源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出現(xiàn)新聞與文學雜交的“新聞文學”新品種,并逐步形成“新聞文學”獨具一格的審美特征。

        “新聞文學”這個概念并不是今天的獨創(chuàng),早在20世紀30年代黃天鵬先生就著有《新聞文學概論》(1930),并提出“新聞文學”應該具備“時間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三個特點。之后,陳珍斡(《新聞文學底產生及其任務》,1936)、梁衡(《新聞文學異同論》,1992)、吳三元(《新聞文學文體淺議》,1994)、羅大勝(《報紙副刊探析》,1998)、馮并(《中國文藝副刊史》,2001)、李白堅(《中國新聞文學史》,2004)等,都對“新聞文學”作過探討。2007年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對“新聞文學”予以界定:“新聞文學是以當前發(fā)生的新聞事實為由頭和題材,用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出來的,通過新聞媒體及時傳播的,具有一定導向性和大眾閱讀品味的文學作品?!盵9]由此看來,“新聞文學”是文學門類中的一種,它的本質屬性是文學,但它包含新聞性和文學性兩個要素?;谶@兩個要素,“新聞文學”的審美特征就體現(xiàn)為真實性、新鮮性、導向性與形象性、情感性、審美性的融合。這里所謂真實性,是指“新聞文學”的取材必須是現(xiàn)實社會真實的人、事、景、物;所謂新鮮性,是指它的內容是新近發(fā)生的人們正在關注的事情;所謂導向性,是指“新聞文學”具有教育指導作用;所謂形象性,是它能給人具體、生動、直觀的感覺;所謂情感性,是指作品通過表現(xiàn)、傳達、交流能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產生藝術的感染力;所謂審美性,是指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以創(chuàng)造審美價值為根本目的。[10]同時,“新聞文學”也是一種由主客體、主客觀交融的綜合性寫作。這樣一來,利用新聞材料作為重要資源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就有了合法性。因為,基于大眾傳媒而生產的現(xiàn)當代文學,其美學標準形成的基礎,必須考慮當時或當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其影響下的受眾接受心理和審美趣味因素。

        就“新聞文學”的品種而言,早在20世紀初就已十分齊全,現(xiàn)按常規(guī)的文類劃分法,可分為敘事類、議論類、抒情類等三大類,而且各類特征清晰分明,各品種自成一體。

        報刊上的敘事性文學,主要包括小說、報告文學、大特寫、記敘散文、敘事詩等形式。其中,報告文學、大特寫和記敘散文中包含游記在內的紀實性散文,都屬于典型的“新聞文學”,因為他們與新聞有本質上的共同點,必須堅持新聞的真實性。紀實散文就是文學化的通訊、特寫,上世紀30年代傾向于素描紀實的散文,如茅盾的大量散文速寫、王統(tǒng)照的《北國之春》和《青紗帳》、巴金的《旅途隨筆》、艾蕪的《漂泊雜記》、沈從文的《湘行散記》等,上世紀90年代《人民日報》主辦的“金馬”人物特寫征文作品,新世紀以后興起的“行走散文”,均以其具體的記敘、簡潔的描述、明快的議論、樸素的文筆,勾畫出生動場景和時代風貌,成為紀實散文的典范之作。另外,《南方都市報》副刊“城市筆記”里那些反映民生百態(tài)的敘事性筆記小品也屬于紀實性散文,它在真實的基礎上力求幽默性、諷刺性,其現(xiàn)代城市味道、當下生活氣息十分濃厚?!按筇貙憽笔?0世紀90年代報紙“周末版”興起而出現(xiàn)的一種介于散文、通訊、報告文學之間的“新聞文學”樣式,它通過新聞人物和事件的放大描繪、形象化的講述、片斷的再現(xiàn)、豐富信息的釋放,傳達出博弈的人生、深刻的思想、真摯的情感、豐富的哲理,揭示時代變遷和社會轉型下的矛盾焦點與人性力量。報告文學也由通訊、特寫發(fā)展而來,加上小說的筆法成為“藝術報告”。自上世紀20年代瞿秋白寫的《餓鄉(xiāng)紀程》《赤都新史》開報告文學先聲以后,報告文學掀起了三次聲勢浩大的浪潮,并相應地聚合為三種范型,即30年代的救亡型報告文學,50年代的建設型報告文學,80年代的改革型報告文學。[11]新世紀以來的社會問題型報告文學也有廣泛的影響。報告文學與新聞一樣,要求真實、及時、準確地反映客觀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它采用文學手段來敘述、對話和描寫,因而屬于典型的“新聞文學”。至于像朱自清《背影》式的記敘散文,張恨水反映民國早年社會現(xiàn)實的連載小說,新時期出現(xiàn)的“新寫實小說”、“新聞小說”和“新體驗小說”,當下流行的《第七天》(余華)式的“新聞串燒”小說,現(xiàn)當代以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的敘事長詩等,都與報刊文體有一定形式上的關聯(lián),其選材源于新聞材料,具有背景上的真實性,創(chuàng)作態(tài)度的客觀性,只不過在細節(jié)展開、情節(jié)運作、形象塑造上比報告文學和紀實散文有著更大尺度的想象與虛構,這一類屬于非典型性的“新聞文學”,在報刊上的用稿量也很大,新聞提升轉化為文學的價值和效果十分明顯。

        報刊上的議論性文學,主要包括雜文、時評、隨筆等文體。雜文是一種取材于新聞事件、由新聞和文學結合的帶有一定文藝色彩的政論性文章,它由“五四”時期的“隨感錄”發(fā)展而來,經由魯迅倡導并實踐、風行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壇。雜文也是一種議論兼諷刺、批評的散文,由于它精短活潑、形象生動、潑辣鋒利、針對性強,并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現(xiàn)實生活、揭示社會問題、開展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因而也是一種典型的“新聞文學”。魯迅之后,歷代有徐懋庸、廖沫沙、唐弢、鄧拓、嚴秀、秦牧、何滿子、章明、林放、牧惠、邵燕祥、王春瑜、陳四益等著名雜文家及其優(yōu)秀作品。上世紀60年代有《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等優(yōu)秀作品;新時期以來,1989年《人民日報》舉辦的“風華杯”雜文征文,“標志著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的頂峰,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藝術魅力和社會影響力,是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的標志性事件”。[12]至今,雜文仍是報刊青睞、讀者關注較多的一類文體,其表現(xiàn)形式多樣化,既有嚴肅、鋒芒的一面,又有愉悅、幽默的一面,還有哲理性、知識性的一類,在謳歌先進、匡正時弊、活躍思想、增加知識等方面發(fā)揮著更大作用?!皶r評”是清末至民國時期報刊上流行的一種文體,新世紀以后的報刊上又大量出現(xiàn),它的文學性較雜文、隨筆要弱,但比新聞要生動、豐富,其文筆犀利、思想深刻,是一種詩性的政論,符合梁啟超提出的“條理細備,洗練銳達,雄放雋快,慷慨淋漓”的文風。隨筆也是報刊上最常見的一種文學樣式,一般指即興執(zhí)筆、自由從容、隨筆揮灑、親切自然的散文,它往往感事而寫、應時而生,兼容敘事和議論,于平淡中寓含著深意,其形象性、情感性、絮語性很強,也同時帶有知識性、學術性的意味,20世紀二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分別興起兩個創(chuàng)作高峰。如蕭乾、孫犁、劉白羽、秦牧、袁鷹、柳萌、鄭海嘯、韓小蕙等記者兼作家的隨筆作品,都是具有一定“新聞文學”特色的隨筆精品。

        報刊上的抒情性文學,主要包括抒情詩、抒情散文。從“新聞文學”角度看抒情性文學,主要是指報刊上常見的政治抒情詩和謳歌類散文。考察現(xiàn)代政治抒情詩的發(fā)展歷程,其創(chuàng)作高潮和重要作品基本上都出自歷史變革與社會轉型的時期,出自重大事件發(fā)生的時候,比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狂飆詩”,大革命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左聯(lián)”的革命詩,30年代末至40年代民族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抗戰(zhàn)詩,50至60年代新中國成立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頌贊詩,70年代末至80年代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時期的揭批詩、悼亡詩、改革詩,新世紀以來出現(xiàn)的抗冰詩、地震詩等,涌現(xiàn)出郭沫若、蔣光慈、艾青、臧克家、光未然、田間、郭小川、賀敬之、李瑛、柯巖、雷抒雁、白樺、葉文福、紀宇、梁平等著名的政治抒情詩人及其優(yōu)秀詩作。當然,政治抒情詩中有的理勝于情或思想大于形象,有的不是抒真情而是激動的口號,有的意象陳舊缺乏個性和感染力,這就不是詩,更不屬于“新聞文學”。關于抒情散文,我國有著優(yōu)良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如茅盾《風景談》《白楊禮贊》、夏丐尊《白馬湖之冬》、豐子愷《楊柳》、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葉君健《香山紅葉》、鐘敬文《碧云寺的秋色》、秦牧《社稷壇抒情》、劉白羽《日出》、楊朔《茶花賦》、冰心《櫻花贊》、峻青《雄關賦》、王劍冰《絕版的周莊》等,都是中國現(xiàn)當代抒情散文的精品。抒情散文由于所選擇的抒寫對象必須具備真實性、典型性和時代性,寫景狀物、敘事抒情也必然賦予真情實感,以此喚起人們的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感,激發(fā)人們樹立堅定的人生信念和奮發(fā)向上的創(chuàng)造精神,因而它必然也具有一定的“新聞文學”色彩。

        三.時事新聞轉化為文學的寫作方法和要求

        前面說過,新聞與文學各自都有邊界,從本質要素和表現(xiàn)手法來看,新聞是根據(jù)事實描寫事實,也即新聞事件發(fā)生后,記者只能如實反映客觀事實而不能編造事實,記者描寫的內容只能是事實本身,而不能放大或縮小;而時事新聞轉化成文學的方式則不同,它是根據(jù)希望描寫事實,這個“希望”即是作家的思想、情感所體現(xiàn)出來的理想愿景和審美傾向(當然,在創(chuàng)作“新聞文學”時,作家的理想愿景、審美傾向也不能忽略客觀的態(tài)度)。那么,由時事新聞轉化為文學作品時,作家在取材和寫作中可以“以我為主”地選取角度、擴展細節(jié)、完善結構,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情、調動自己的聯(lián)想,按照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來組織材料、營構環(huán)境、安排情節(jié)、編寫故事、塑造人物。也就是說,“新聞文學”有它自身的鮮明特點,因此,在寫作上也就有其獨特的要求,即在處理材料和提煉主題上要遵守新聞原則,而在寫作手法上則要按文學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進行。對此問題,筆者曾作過相關研究[13],現(xiàn)補充論述如下。

        第一,在選材上要求選擇具有時新性和典型性的題材。所謂時新性的題材,就是新近發(fā)生的人們關注的事物和事件,往往體現(xiàn)為熱點和焦點,人們期待著回答和解決的有關問題。所謂典型題材,即是緊扣時代脈搏,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社會現(xiàn)象和重要事實。選擇時新性和典型性的題材,就是要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能夠集中體現(xiàn)時代精神的人物、事物或事件以此作為寫作對象;從文體上看,報告文學、大特寫、新聞小說、政治抒情詩等,在選題上都十分講究時新性和典型性。只有選擇這種新鮮的典型題材,才能使“新聞文學”準確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面貌,才能深刻揭示社會問題,解答人們的疑慮,滿足人們的期盼。

        第二,在主題上要求鮮明且具有社會價值。所謂鮮明,即是作品表達的旨意要明朗,情感要真切,愛憎要分明,要有針對性和批判性。同時,“新聞文學”作品的主題還必須要有典型的社會價值,要有問題意識和聚焦能力,要挖掘新聞背后所隱藏的人性和社會本相,這樣才能觸動社會敏感的神經,才能引起受眾的廣泛關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雜文是這樣,60年代初的鄧拓雜文也是這樣,80年代中后期的報告文學和90年代的思想隨筆更是這樣,這些傳世文章,無不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強大的社會價值。但在當下消費時代,一些文學作品已放棄這樣的價值,正如著名作家張煒曾批評的那樣:“沒有關懷力,判斷力,在民族發(fā)展和轉變的關鍵時刻毫不動心,漠然處之,甚至尾隨污濁?!盵13]因此,“新聞文學”作家要自覺做良知的堅守者、人性的守望者、文明的宣揚者和社會的批評者,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能發(fā)揮“新聞文學”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在細節(jié)上要處理好真實與虛構的關系。細節(jié)能使“新聞文學”出彩,但是這里的細節(jié)不能像純文學一樣過分虛構,它基于事件、事實的描述要求真實可信,符合生活實際。當然細節(jié)必須典型化,典型化的過程允許適當加工。細節(jié)只有經過巧妙、恰當?shù)乃囆g處理,才有助于刻畫人物和表現(xiàn)事物。當然,不同的文學類型有著不同的虛實處理手段。小說在講求事件真實性的同時,可以在具體環(huán)境、情節(jié)結構上合理加工,使故事性更強、人物更豐滿。散文的保真程度則要求高一些,它沒有故事,靠的是思想情感和精美的語言在支撐,如果情感是假的散文就沒有意義;散文也切忌過分寫實和議論,如果停留于直呈事實,難免顯得粗糙單調,失去“韻外之旨”和審美趣味,尤其是在“以小見大”時,更要注意思想的錘煉和哲學的浸潤,不則難有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境界的升華。雜文要在真實事件敘述的基礎上加以議論,保真程度更高,當然它可以像魯迅那樣通過形象化、類比法、組合法進行綜合加工,使枯燥的議論產生幽默有趣和諷刺效果。報告文學必須真實,其中的細節(jié)是構成事實的重要元素,因而細節(jié)不能虛構,結構安排和語言描敘可以用文學手法處理,使之故事化、形象化。政治抒情詩的虛實關系更加明顯,其創(chuàng)作的功力體現(xiàn)在抽象力與形象性的處理上,因為政治抒情詩的題材往往是宏大的,它關注時代主旋律,描繪祖國發(fā)展藍圖,反映民眾心聲,表現(xiàn)社會重大事件,但是用這些材料入詩時則須進行高度概括與提煉,通過對具體事實的抽象化處理體現(xiàn)出一種精神純度的表達,而不是事實本身的直陳與羅列,因而這就需要進行形象化轉換和詩意的創(chuàng)造,讓靜態(tài)的政治策略、政治術語變成動態(tài)的形象語言,讓人感覺是一種充滿詩意的政治交談,是一種出于心靈的政治歌唱。

        第四,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要處理好現(xiàn)實和理想的關系。所謂現(xiàn)實,是指“新聞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要把準一個積極向上的主基調,要把時代性和真實性作為人物形象塑造的核心。而理想,是從藝術創(chuàng)造角度而言的,要使人物形象可信、可親、可敬、可觸、可感,則需進行個性化處理;同時,在符合現(xiàn)實生活邏輯的基礎上,還要體現(xiàn)出人物的理想光輝和精神品質。處理好現(xiàn)實和理想的關系,也正體現(xiàn)文學是客觀與主觀結合、現(xiàn)實世界與心靈世界結合的重要原理。

        第五,在語言運用上要處理好直接性和間接性的關系。新聞是用直接性語言明朗地表達構成事實的諸要素,文學是用間接性語言含蓄地表達事物的多重意蘊。作為“新聞文學”的語言,既要富有個性色彩又要具有大眾化和時代性特征?!靶侣勎膶W”的語言不宜過分辭章化,也不宜過分規(guī)范化,應當簡潔、樸實、鮮活、生動,符合大眾傳播的特點。當然,“新聞文學”畢竟屬于文學的范疇,因此它的語言又必須是含蓄的、充滿意蘊和情感的,是一種既具有產生文學奇境的個性語言,又具有時代特征的大眾語言。

        第六,在作者素質要求上,必須見多識廣、博學多識、觀察敏銳、思想深刻。尤其是“新聞文學”寫作更要如此。蔣春光在談到隨筆寫作時曾說,寫隨筆必備三個條件:首先要是一個通才,其次要有思想,再次要有趣味。[14]不僅隨筆如此,其他文學類型的寫作也是這樣。新聞包羅萬象,要把時事新聞轉化為文學,閉門造車是不行的;社會瞬息萬變,作家不掌握社會輿情和現(xiàn)實狀態(tài)也是不行的。在此基礎上,還要有洞悉社會、解剖現(xiàn)實、追根溯源、找準癥結的透視力,不然文學就不能整合、提升、超越新聞,就難以發(fā)揮震懾人心、浸潤心靈、潛移默化的作用。著名小說家曉蘇,他的短篇小說取材范圍很寬,基本涉及當今農村百姓生存的種種狀況,他以廣闊的時事新聞和社會事件作為寫作背景,以世態(tài)百相和種種人物作為描敘對象,使他的小說成為轉型期中國鄉(xiāng)村的縮影,成為人們認識世界和體察人生,以及觀察時代變遷、表達底層意識、書寫民間情懷、展現(xiàn)人性力量的重要載體。作為作家的曉蘇,還是大學教授、刊物主編,同時還任政協(xié)委員,既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民間文化知識,又有著敏銳深刻的社會觀察與分析能力,他對當今農村的凋敝、留守老人的寂寞、文化生活的單調以及社會轉型期底層人物的生存處境、人生悲歡、人際關系、人性欲望和社會的荒誕等,都有著細致的了解和深刻的思考,因而使其小說的藝術魅力發(fā)揮到極致。

        總之,時事新聞與文學寫作有著深厚的淵源和緊密關系,研究時事新聞與文學寫作結緣的傳統(tǒng)、“新聞文學”的審美特征及其文學品種、時事新聞轉化為文學的寫作方法和要求,對于拓寬文學寫作視野和思路,創(chuàng)新文學寫作類型和形式均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近年來,高考作文一直出現(xiàn)時事評論類作文、社會現(xiàn)象類新材料作文、社會熱點類話題作文等類型,本文對于中學作文教學也具有一定參考指導作用。

        注 釋

        [1]指1918—1924年先后由上海《時事新報》創(chuàng)辦的《學燈》副刊、北京《晨報》創(chuàng)辦的《晨報副鐫》、上?!睹駠請蟆穭?chuàng)辦的《覺悟》副刊、北京《京報》創(chuàng)辦的《京報副刊》。

        [2]姚福申、管志華:《中國報紙副刊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頁。

        [3]魯迅:《偽自由書·前記》,《魯迅全集》(下),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38頁。

        [4]均見魯迅雜文集《偽自由書》、《準歲月談》。

        [5]李白堅:《中國新聞文學史》,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頁。

        [6]參見關春芳,蘇奎:《傳播視野中的新聞與文學——從一則通訊與四篇小說談起》,《新聞傳播》2012年第4期。

        [7]維新變法失敗后,梁啟超以國民啟蒙、國民自新、國民變革為基本目標,提出“經學革命”、“史學革命”、“文界革命”、“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曲界革命”等一系列主張,試圖通過輸入西方精神思想來推動中國知識學術體系的轉型和文學的變革。

        [8]梁啟超:《夏威夷游記》,《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二十二》,中華書局1989 年版,第 191 頁。

        [9][10][13]喻?。骸缎侣勎膶W的特征及其寫作要求》,《新聞窗》2007年第2 期。

        [11]參見龔舉善:《20世紀中國報告文學的三次浪潮》,《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年第2期。

        [12]朱鐵志:《雜文的傳承——〈中國當代雜文精品大系(1949—2013)〉序》,《人民日報》2015年2月7日。

        [13]張煒:《純美的注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第40頁。

        [14]蔣春光:《寫隨筆的三個條件》,《重慶日報》2012年1月29日。

        国产女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看三级黄网站| 大量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日韩好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窄裙美女教师在线观看视频| 人妻1024手机看片你懂的| 国内永久福利在线视频图片|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毛片一区二区在线| 黑色丝袜秘书夹住巨龙摩擦| 欧美一区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97人妻蜜臀中文字幕| 亚洲永久国产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男女发生关系视频网站| 少妇人妻字幕精品毛片专区| 乱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夫| 变态另类手机版av天堂看网| 肥臀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庵| 久久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 公和我做好爽添厨房|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ⅤA麻豆百度| 久久综合激情的五月天| 伊人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色婷婷日日躁夜夜躁| 国产三级黄色的在线观看| 国产日产桃色精品久久久| 国产性生交xxxxx无码|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老牲| 日本高清无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州精品女人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