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端
人猿相揖別,“有巢”筑其家。居安而后耕作,歲熟而后知禮儀。幾千年來,南陽人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建造了各種各樣的居住設施,形成了獨特的民居風格。河南南陽民間住房建筑形式有草房、瓦房、平房、樓房。
建瓦房不需要花錢請設計師專業(yè)繪圖,也不用高薪聘請建筑師精心打造。長方形與三角形的簡單組合,便是瓦房神奇的建筑草圖——等高的四道長方形的磚墻,合圍成瓦房的“下宇”;相同的兩個長方形的房坡,公允地搭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立于“下宇”之上,構成了瓦房的屋頂。“屋頂”與“下宇”自然的結合,便是瓦房的整體了。
20世紀90年代,平房拔地起,廣式、歐式樓房林立,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形態(tài)的演進,民間瓦房正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但我們仍然能看到很多80年代的瓦房建筑,尤其是山墻上的山花眼周圍,泥塑(白石灰膏)藝術品、圖畫,給人以形式美、視覺美的享受。
下邊僅舉幾例:
將軍帽 相公帽
六角方 月窗
以上幾個圖案與瓦房建筑有何相干?民間風俗中,人們認為房子的兩個山墻上的山花眼代表人的兩個耳朵,兩個窗戶代表兩只眼睛,門代表嘴,所以耳朵以上頭戴將軍帽、國公帽、相公帽。至于這個六角方、月窗、條盤有何寓意,暫無根據,但筆者認為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作為一種民間建筑藝術——精神建筑,不僅是一種視覺、裝飾、藝術品,更是一種哲學思維和語言。十年八年后,這些民間建筑藝術將不復存在,被這些水泥樓房所頂替,豈不可惜?故筆者將其拍照下來、寫出來,使人們了解這一民間建筑藝術的文化內涵,物質建筑和精神建筑的一體性。
雖然沒有宮廷、寺院、廟宇那樣雄偉、壯觀和文雅,但瓦房的那種鄉(xiāng)土氣息,或許真正保存著中國古代原始建筑的哲學思想、審美意識、精神寄托——人文與自然的統一,有形的圖象反映出無形的思想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