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梅
2015年1月14日,美國猶太人圖書委員會公布了2014年度美國猶太圖書獎(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s)16個類別的獲獎?wù)呙麊?,其中小說獎授予了加拿大作家戴維·貝茲莫茲基斯(David Bezmozgis)的《背叛者》(The Betrayers)。
《背叛者》給我們講述了巴魯赫·考特勒(Baruch Cotler)生命中重要的一天,他曾是前蘇聯(lián)的一位猶太異見者,現(xiàn)在是以色列不體面的政客。小說以兩個男人在耶路撒冷一個公園的凳子旁見面開場:一個是持反對政府立場的政客,另一個是摩薩德特工,后者奉命以威脅前來勸服,但兩人互不相讓。因為考特勒拒絕對撤出西岸定居點的原則立場作出讓步,他的政治對手將其年輕的情人曝光。這對被圍剿的人兒逃到克里米亞度假勝地雅爾塔避風頭,但是政治原則和個人忠誠間的激烈斗爭也如影隨形。在此地,考特勒竟與幾十年前出賣他、將他送到古拉格的“朋友”面對面。根據(jù)《衛(wèi)報》對貝茲莫茲基斯的采訪,小說的主人公是以納坦·沙蘭斯基(Natan Sharansky)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沙蘭斯基確有其人,2007年辭去以色列議員職位,曾是前蘇聯(lián)異見者,像考特勒一樣,蹲過前蘇聯(lián)的監(jiān)牢,釋放之后也跟考特勒一樣來到以色列,并最終成為議會的一員??继乩丈弦淮卧诳死锩讈啀u已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他在這里度過了平靜快樂的兒時時光,考特勒雖故地重游但記憶已模糊。因為所有的旅館都訂光了,考特勒和情人列奧拉來到公共汽車站,迎上來的是那些為了賺點外快出租自家小隔間的人群。考特勒決定在當中最為熱情的斯溫特拉娜家住下,但是晚上安頓下來之后,斯溫特拉娜的丈夫回來了,恐懼突然襲上了考特勒的心頭,他兩腿發(fā)軟,不由自主地跪了下來。原來窗口一閃而過的身影告訴考特勒,他認識女房東的丈夫,他們住進了前克格勃線人弗拉德米爾·坦基列維奇的房子。就是坦基列維奇在《消息報》上揭發(fā)他是中央情報局間諜,把他送進了牢房,迫使他最終離開了蘇聯(lián),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
背叛和道德審判在短短24小時里得到完全展現(xiàn)。故事圍繞著兩個主要背叛者展開:一個是主人公考特勒,上了年紀,在以色列大名鼎鼎,雖然堅持了自己的政治立場,但是卻背叛了妻子米里亞姆,他妻子無論是在他作為普通蘇聯(lián)公民入獄還是移民到以色列時落魄憔悴,還是后來在政界高升春風得意,都對他不離不棄;另一個是40年前背叛考特勒的坦基列維奇,不同的是他為了保護家人出賣考特勒,成為族人眼中的惡棍。40年后,坦基列維奇背叛考特勒的諷刺在于他的狀況更糟糕,考特勒令人景仰,坦基列維奇則是個可鄙的小人物。盡管坦基列維奇歷史不光彩,他卻高調(diào)聲稱自己是復國主義者,說他和考特勒一樣是受人訛詐,為自己的背叛辯解,還譏諷考特勒因中了他的“揭發(fā)彩票”才得以在以色列政界身居要職。同樣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現(xiàn)在考特勒也狼狽地在克里米亞藏身,背叛者最終并不能從其背叛中得到好處。
除這兩個主要人物之間的糾葛外,不同性質(zhì)不同程度的背叛還發(fā)生在個人和國家的層面上。19世紀80年代開始,沙皇默許縱容大規(guī)模迫害猶太人,大批猶太人離開俄國,絕大部分移民到了北美,但也有一小部分故土情結(jié)濃重的猶太人來到巴勒斯坦,并創(chuàng)辦了當時行之有效且至今仍在運行的基布茲集體農(nóng)莊生活模式。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后,以色列政府繼續(xù)實行歡迎來自前蘇聯(lián)猶太移民的政策以應(yīng)對阿拉伯人口占優(yōu)勢的不利狀況。但是隨著以色列力量強大起來,為了擴大生存空間,猶太右翼分子給阿拉伯人施加了許多非人道的恐怖行徑,國際社會為此強烈譴責猶太恐怖主義。因此,以色列政府不得不違背當初對移民的承諾,有計劃地將他們從西岸定居點撤出。考特勒對妻子的背叛就是在他不同意政府立場的情況下被揭發(fā)出來的,隨后他倉皇出國避風頭。政府立場的改變直接影響到上至政治人物下到普通民眾的生活??继乩盏膬鹤颖酒澏魇且幻陨蟹佬l(wèi)部隊的戰(zhàn)士,在監(jiān)督居民從西岸定居點撤出的任務(wù)中深為以色列政府對定居者的背叛所困擾,也考慮拒絕搬遷。對年輕的本茲恩來說,忠誠和背叛成為死與不死的兩難問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盡管考特勒反對撤出定居點,但他一方面讓兒子確信他們的立場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卻敦促兒子服從命令。他對當局權(quán)威的忠誠勝過對定居者的忠誠。人性的兩難在這里得到微妙的彰顯,民族大義、政治立場和個人忠誠相互抵牾。對于圍繞定居點的糾葛,貝茲莫茲基斯用合唱來諷喻中東問題有關(guān)各方自說自話。以色列政府堅持邊界和國家安全,其左派歡天喜地,右派強壓怒火,定居者們則誓言拼死抵抗,美國人鼓掌叫好,巴勒斯坦人仍怨聲載道,背叛隨時都可能在各派別之間發(fā)生?!啊侗撑颜摺分械拿恳粋€人物幾乎都背叛過,其中個人與政治的矛盾體現(xiàn)了人類的經(jīng)典沖突?!薄缎鹿埠汀冯s志評論說,“貝茲莫茲基斯給我們奉上了一部具有沉重政治意味的復雜道德驚險小說。”
無論背叛還是被背叛都承受了非人的后果。坦基列維奇的告密雖幫他暫時解決了燃眉之急,但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幾十年里不得不隱姓埋名,生活畏縮,更讓無辜的考特勒在幾十年后僅看到他的背影仍不由自主地跪下來。這股無法控制的恐慌顯示了坦基列維奇的背叛對考特勒的深刻影響,因為這迥異于他慣常鎮(zhèn)定、自信的性格。但是撇開二者的恩怨來看,他們之間更重要的是相似而非沖突。從根本上講,他們是同類,有著共同的習性和關(guān)注。猶太身份和復國主義是小說中所有背叛發(fā)生的共同參照,身份是時時影響?yīng)q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復國則是猶太人困境中的希望??继乩蘸颓槿肆袏W拉來到汽車站時,列奧拉對熱情的斯溫特拉娜非常警惕,因為盡管她自己不是猶太人,但是考特勒是前蘇聯(lián)猶太人,她害怕別人認出他來。因為這個原因,考特勒匆匆決定在斯溫特拉娜家住下。像考特勒一樣,坦基列維奇也懷疑說俄語的猶太人會認出他,擔心會遇到麻煩。而且,他們在擔心身份會招致麻煩的時候,麻煩往往不期而至。
復國是流散的猶太人遭遇嚴重反猶麻煩時解決問題的現(xiàn)實選擇,復國主義者的目標——建立猶太人的家園是以坦基列維奇為代表的流散猶太人經(jīng)歷了反猶噩夢后的夢幻天堂。在沙俄和前蘇聯(lián)公開反猶的情況下,不難理解猶太人為什么要離開生長的家園。社會問題也迫使中歐和東歐的猶太人向以色列遷移,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反猶問題推動了復國主義。無論左派還是右派,無論在特拉維夫還是在克里米亞,《背叛者》里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對復國主義的深深關(guān)切,無論背叛還是被背叛均源于對復國這個民族核心問題立場的差異。盡管復國主義艱難地取得了成功,但面對周邊如虎環(huán)視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的生存和巴以關(guān)系至今仍是問題,即便是猶太民族內(nèi)部各方的立場也大相徑庭。定居者是猶太民族運動的極端群體,誓死保衛(wèi)他們生存的家園。自由復國主義者反對總理及其同盟,但支持從西岸定居點撤出,因為這是對別無選擇的巴勒斯坦人的合理讓步。在這個問題上,遠在克里米亞的坦基列維奇也一直想到以色列地去,即使在《消息報》上揭發(fā)考特勒的時候都想證明他是個復國主義者。可悲的是,他出賣了同胞也沒有幫助他實現(xiàn)愿望,反而把當時復國愿望不太強烈的考特勒推向了以色列??继乩諏σ陨姓位孟氲钠茰纭芽死锩讈喛醋鳘q太人的潛在家園,顯示了一個為復國事業(yè)投入過、經(jīng)受了挑戰(zhàn)、背負了背叛的指責,仍將自己看作是復國斗士的猶太人對猶太生存問題的態(tài)度。與其他歧視性稱呼一樣,無論是猶太人、復國主義者還是背叛者,這些區(qū)分實際上都會讓受害者接受和內(nèi)化強加于他們的身份。將他們貼上背叛者的標簽,告訴他們自出生以來就一直生活的土地不是他們的祖國,他們的祖國遠在以色列,慢慢地產(chǎn)生了把這些人的身份限制在他們遭受壓迫的地方的效果。從這個角度看,考特勒和坦基列維奇并無差異,這使得這對冤家兄弟最終達成和解。分手后,坦基列維奇還希望考特勒幫助他移民到以色列去,而考特勒盡管回來的時候并不比他幾十年前到達以色列時更光彩,仍高興地回到他看成是家鄉(xiāng)的地方。
現(xiàn)實有時比虛構(gòu)更令人驚奇。長篇小說《背叛者》再現(xiàn)了來自前蘇聯(lián)猶太人移民群體的生活,他們是當今以色列影響最大的力量。貝茲莫茲基斯四年前就選擇了克里米亞作為《背叛者》的故事背景,那時候克里米亞跟它在前蘇聯(lián)時期沒有兩樣,2014年那里發(fā)生的危機也許正好為差不多同時出版的這部作品做了宣傳。針對克里米亞發(fā)生的政治動蕩,貝茲莫茲基斯2014年3月13日在《紐約客》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現(xiàn)實中的小說:作者手記》的文章,認為兩個背景中他更關(guān)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而不是克里米亞,后者發(fā)生的政治動蕩對他來說是個諷刺性的意外。同樣,在接受《衛(wèi)報》采訪時,貝茲莫茲基斯說他作為一個猶太人感覺自己與以色列相聯(lián)系。作為曾經(jīng)的前蘇聯(lián)猶太人,貝茲莫茲基斯體會過那些無論是到了以色列還是去了北美的猶太人,可能永遠都不會忘記的那種受壓迫的地位和感受。現(xiàn)實實際上褒獎了貝茲莫茲基斯,因為小說和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是世界造成的,而不是作家的編造,他沒有逃離歷史,相反,他試圖再現(xiàn)世界。《背叛者》的讀者掩卷之后不可能不考慮巴以問題和克里米亞半島問題,思考歷史在何處出了問題。無論讀者是否理解復國主義,貝茲莫茲基斯的小說以其深刻的人物塑造尖銳地展現(xiàn)了它裹挾的力量,而在巴以和克里米亞發(fā)生的一切增添了本書的魅力,因為它深刻地揭示了兩地發(fā)生的真實悲劇,因而有力地探討了猶太人的命運、愛與寬恕的本質(zhì),具有濃重的馬拉默德式的傳統(tǒng)猶太道德感。
戴維·貝茲莫茲基斯1973年6月出生于拉脫維亞的里加,1980年與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雖然頭一次獲得猶太圖書獎,但他卻是個早已嶄露頭角的作家。其小說集《娜塔莎及其他故事》(Natasha and Other Stories,2004)被評為“《紐約時報》年度杰出圖書”,并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是加拿大當年最暢銷的圖書之一。其第一部長篇小說《自由世界》(The Free World,2011)也被評為“《紐約時報》年度杰出圖書”。2010年他還當選為“《紐約客》40歲以下最優(yōu)秀的20位作家”,屬于從前蘇聯(lián)移民到北美的年輕一代猶太作家中的佼佼者。與其同屬一代人的猶太作家加里·施泰恩加特(Gary Shteyngart)認為《背叛者》是他迄今最優(yōu)美、幽默、最有力的作品,贊揚說:“現(xiàn)在菲利普·羅斯既已封筆,就讓我們轉(zhuǎn)向戴維·貝茲莫茲基斯吧。他的勇敢和風格前所未有。”《背叛者》獲得美國猶太圖書獎既肯定了貝茲莫茲基斯的文學才華,也褒獎了他對猶太問題的深入思考。美國猶太圖書獎是北美猶太文學領(lǐng)域歷史最悠久和最具聲望的獎項,所有參評圖書都必須是在美國出版發(fā)行的英語猶太圖書。猶太人圖書委員會設(shè)置該獎意在擢升優(yōu)秀猶太圖書聲譽,激勵作家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鼓勵大眾閱讀猶太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