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加朋友婚禮時,慧慧帶著她老公和四歲的兒子全家出動恭賀好友新婚,挨著我坐的就是她家的兒子沖。主持人在臺上主持得非常精彩,四歲的沖也不閑著,一會兒在大家的周圍四處轉,一會兒跑到桌子底下玩,一會兒推椅子?;槎Y現(xiàn)場氣氛隆重熱烈,大家都被新郎的講話吸引了,這時,只聽得“砰”的一聲,靠背椅子被他掀倒在地上,大家的目光立刻像劍一樣射向了我們這張桌子。
按照通常的想法,媽媽或爸爸肯定會讓孩子趕緊老實點,不要搞破壞,批評或責備孩子,可是沖爸爸卻笑呵呵地跟沖說“告訴我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怎么把這么大個的椅子推倒的?你還能不能把椅子扶起來?”沖很為自己的壯舉得意,又使出吃奶的勁往上扶椅子。
婚禮儀式快結束時,主持人說誰想上來獻節(jié)目?四歲的沖自己大大方方走上臺去,說我給大家表演一個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表演時沒有任何的膽怯。當主持人問他還會不會再表演別的節(jié)目時,他又唱了一首歌,主持人問他以后想當什么時,他思考了片刻后說想當博士,這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孩贏得了全場的掌聲和喝彩。
整個現(xiàn)場經(jīng)歷充分證明了不同的父母教育方法,會造就不同性格的孩子。在成人的眼中,孩子掀倒椅子也許是個麻煩,但以孩子的視角看來,他是在探尋自己的力量和價值,他發(fā)現(xiàn)了令人驚喜的結果,原來我的力量還能掀倒椅子呢!我都這么強大了,爸爸媽媽你們不為我高興么?
根據(jù)上述情境,設想以下幾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如果有的家長看見孩子把椅子掀翻了,不問青紅皂白,“啪”的一下,給孩子屁股上一巴掌,頑皮的孩子沒想到父母會這樣嚴厲地對自己,就會在心中產(chǎn)生“父母不愛我了”的念頭,于是哇哇大哭,小小事件就可能成為他將來沒有安全感的種子。
如果有的家長當著眾人的面對孩子呵斥一番,孩子也許會錯誤地以為,人多的時候我要老實點、規(guī)矩點,這樣就把父母的要求和規(guī)則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于是沒有了屬于孩子的天性、活潑、好動,我們將來見到的可能是一個畏首畏尾、關鍵時刻上不去場的人,因為父母給了他太多的界限和條框。
而倘若父母能從孩子的視角,帶著欣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和變化,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鼓勵。沖爸爸的“告訴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就體現(xiàn)了充分的包容和接納,這種鼓勵會被沖沖解讀為“我是被爸爸贊賞的,受爸爸歡迎的”。而沖沖父親接下來又用鼓勵的方式讓兒子自己處理后果,即把掀倒的椅子自己扶起來,則讓孩子快樂地去承擔了自己做事的后果。
正是這種積極鼓勵的方法,不僅保留住了孩子的天性,而且也拉近了親子距離。孩子會不斷地肯定自我、欣賞自我,相信自己是受人歡迎的,他也有能力借助自己的資源,去與父母、老師和陌生人進行良好的人際互動。
親子相處之道,要少些苛責,多些鼓勵;少些顧及成人面子的行為,多些感受兒童的視角;少些“我是為了你好”的說辭,多些無條件的愛和接納。讓我們充分挖掘孩子自身的力量和資源,尊重他們的獨力性,讓他們不做父母的附屬品,親子關系就會變得更加融洽。
(尹航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兒童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