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平
【摘要】在初中階段,寫讀后感學生們應該而且必須掌握的議論文文體之一,是比較常見的文體。正因為如此,許多學生認為寫讀后感很容易,不需要進行專門的訓練,許多教師也沒有把寫讀后感作為寫作的專門技巧進行講授,一般是教師輕描淡寫地說一說,學生們就開始寫作。所以讀后感看似好寫,但真正要寫好可就不容易了,學生們的作品也說明了這一點。要想寫好讀后感需要下一番功夫,這就要從引用原文材料、分析材料、聯(lián)系事實、發(fā)出議論幾個方面著手。
【關鍵詞】引用材料 讀后感 分析 升華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一段視頻,或幾句名言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后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fā)而引起的思考與聯(lián)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fā)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xiàn)象的抨擊、諷刺。
與小學的作文不同,到了初中,學生們開始接觸一種新的文體——議論文。因為剛接觸,所以學生們寫起來不太入門,我們可以選比較容易著手的讀后感來作為突破口。讀后感是議論文比較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相對容易掌握的。但正因為易懂,故很多教師和學生在看似明白的情況下急著去寫,結果寫再來的文章大多毫無特色,沒有新意。寫讀后感比較容易,但寫一篇好的讀后感就很難了。許多學生為此而發(fā)愁,真可謂“為伊消選賢任能憔悴”,那如何寫一篇好的讀后感,寫一篇成功的讀后感呢?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注意:
一、吃透原文是前提和基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幾層之臺,起于壘土。要想寫一篇好的讀后感,一定要把原文吃透,真正掌握、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主旨。說起來一句話,但要真正吃透原文也不是容易的事。簡單地說,可以把原文分為記敘文、散文、議論文、說明文、詩歌等等。我們一般會選擇記敘文、散文議論文來讓學生寫讀后感,寫說明文的讀后感一般不會太多。詩歌,尤其是現(xiàn)代詩歌,對于學生來說不太容易理解,寫讀后感也不會太多。若是記敘文,我們就要抓住細節(jié),如文中人物的語言、行為、神情來把握人物的特點,議論文一般來說是說理,相對來說不如記敘文和散文那樣生動活潑,情節(jié)跌宕,需要我們更要有耐心,認真讀,抓中心。
二、見解獨到、新穎,不落窠臼。讀后感好寫,在于任誰都能寫出自己的感受,讀后感不好寫,則在于一般寫出來沒有新意,流于大眾,讓人覺得看了和沒看沒什么區(qū)別。要想寫一篇好的讀后感就要有獨到的見解。新穎獨到的見解可不是那么好找到的,我們要有發(fā)散思維,以深厚了文化底蘊為基礎。比如我們在讀了《響遏行云》這篇文章后,要寫一篇讀后感,你會怎么寫?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從謙虛、學無止境、知錯能改等角度來寫讀后感,這樣寫不是不行,只是太流于大眾,不太容易寫出好文章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寫,如從問責秦青的角度來寫一篇《吊審秦青》,為什么在三年的時間里不指點薛譚,而非要等到他要離開時再阻止呢?再比如,我們可以讓薛譚下山,只有到了世間,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點,若只是跟著秦青,就只能學秦青的技藝,根本就不能采眾家之長,更不能讓此技藝發(fā)揚光大。當然也不是說任何讀后感一定要新穎、獨到,不能寫常見的文章,而是這需要更深的功力才能寫好,你要用行云流水的文筆、精辟透徹地說理、典型的事例展現(xiàn)大家那舉重若輕的風范,淵博精深的知識。
三、把握好幾個技巧與環(huán)節(jié)。寫讀后感,是要引用原文材料的。因為我們這個讀后感是在讀了原文后才會有感的,故引用原文是寫讀后感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引用的原文,才會使讀后感更加有說服力,有震撼力。但如何引用原文呢?引用到什么程度呢?這是需要技巧的。最起碼的一點我們不能斷章取義,要忠實于原文,千萬不能為了寫讀后感而任意篡改原文。在引用原文時,盡量要精練,不要拖泥帶水,選取那些最具說服力的字、詞,如不是必須,不要大段地引用原文。過長的引用會讓人覺得冗長、拖沓,再好的立意也會因之而遜色。第二個技巧是分析材料,提煉我們所需的觀點。我們可以先對作者的精辟描述進行一番分析、點評,這是寫讀后感的常見手法。最典型的就是五安石的那名句詩“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一個“綠”字人人夸,再如“推敲”一詞的來歷也是如此。然后我們可以從中提煉出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與思想或情感態(tài)度,我們對此進行分析與評論。比如上面我們所舉的例子,都體現(xiàn)了這些詩人的為學態(tài)度,認真、執(zhí)著、甚至是癡迷,作學問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我們還可以將這種精神再升華為中國文人的精神、治學態(tài)度,經過這番深入的挖掘,我們的讀后感就有了一個很高的視角。接著就應聯(lián)系實際,讓讀后感深入一個層次,為我服務,為現(xiàn)實服務,而不僅僅是就事論事。學生在這一點上是很容易誤入歧途的,我們需要注意。還拿上面的例子來說,學生們往往會發(fā)出感慨:我在用詞上就不會這樣用心,以后我一定好好用心。這就是典型的就事論事,不能進一步的升華與拓展,使文章毫無意義可言。最后,對感想進行概括式總結,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使文章有始有終,有頭有尾,首尾結合,完美收官。對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進行如下總結:文中所體現(xiàn)的中國文人的嚴謹治學精神,這是撐起中國文化的脊梁,這種精神,是我們現(xiàn)代化建設的精神食糧,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現(xiàn)代化建設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定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現(xiàn)代化建設急切地需要、召喚這種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升華時是要進行聯(lián)想的,這是我們寫讀后感的關鍵所在,能使文章錦上添花。聯(lián)想有不同的形式,如相同聯(lián)想、相反聯(lián)想、相關聯(lián)想、相承聯(lián)想、相似聯(lián)想等等。讀后感還要處理好議論、敘述與抒情的結合,他們之間相互支撐,三者恰到好處的結合,讓文章增色不少,若處理不好,文章則會顯得不合理,不協(xié)調。
總之,讀后感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寫的,這樣才能寫出好的文章,至于其中的技巧與方法,都是在有感之后才用的到的,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技巧與心得,望諸位同仁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