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睿
康先生年過六旬,是個出租車司機。近幾年總是間斷性感覺頭暈,伴視力輕度下降。內科醫(yī)生說是高血壓和糖尿病引起的,但一直口服降壓藥和降血糖藥,頭暈和視力下降始終不見好轉。前兩天,在彎腰檢查輪胎時突然眼前一黑倒地,過了一會兒才清醒過來,把家人嚇壞了,急忙送到醫(yī)院。醫(yī)生說可能是“中風”,趕緊去查頸動脈。彩超發(fā)現(xiàn)雙側頸動脈狹窄,最嚴重處高達80%。在前來會診的血管外科醫(yī)生建議下,康先生接受了頸動脈支架手術,術后看東西比以前清晰,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頭暈甚至暈倒的情況。
中風,不能承受之重
提到中風,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種可怕的疾病。該病多發(fā)生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它不僅是許多老年人的夢魘,還會為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并消耗大量寶貴的醫(yī)療資源。
在醫(yī)學上,中風又稱為腦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其中20%的中風是由于高血壓、顱內血管異常等引起的“出血性中風”,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腦溢血”;大部分中風則是因腦缺血導致的“缺血性中風”,即“腦梗塞”。
案例中的康先生就有輕度腦缺血的表現(xiàn),比如頭暈、視力減退,有的病人還會出現(xiàn)耳鳴、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等癥狀。癥狀重一點的,醫(yī)學上叫作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就是俗稱的“小中風”,表現(xiàn)為突發(fā)暈厥、口齒不清、口角歪斜、行走偏斜,有的人還會出現(xiàn)一過性黑矇和短暫性失聰、一側肢體無力麻木。這些表現(xiàn)常常持續(xù)數(shù)秒至數(shù)分鐘,最長不超過24小時,之后又可以像平常人一樣工作生活。最嚴重的是“大中風”,出現(xiàn)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大小便失禁、昏迷等嚴重癥狀,甚至導致死亡。
由此可見,缺血性腦中風的臨床表現(xiàn)差異很大,預后也不相同。但是調查表明,“小中風”初次出現(xiàn)后未經(jīng)治療者,有大約80%會在數(shù)月內再次發(fā)生“小中風”,甚至嚴重中風。
既然大腦缺血的后果如此嚴重,那么,大腦的血液供應從哪里來?為什么康先生就診時醫(yī)生要檢查頸動脈呢?
頸動脈,供應大腦的“營養(yǎng)之河”
當我們向一側轉動脖子時,在對側的頸部能摸到一塊明顯的肌肉,就是胸鎖乳突肌。在這塊肌肉的內側,可以摸到一根血管在有力的搏動,這就是頸動脈。頸總動脈沿著食管和氣管的外側上行,在相當于喉結的高度時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雙側的頸內動脈進入顱內,在大腦底部與兩條椎動脈通過交通動脈組成Willis環(huán),向整個顱腦供血。
由此可見,頸動脈是供應大腦的“營養(yǎng)之河”,但是這條河容易出現(xiàn)泥沙沉積發(fā)生淤堵。隨著年紀的增長,在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等因素作用下,動脈硬化逐漸加重。頸動脈硬化斑塊變大,出現(xiàn)頸動脈狹窄。當斑塊破裂產生碎屑,或者斑塊表面的微血栓脫落時,這些“泥沙”就會被血流沖到遠端小分支,栓塞顱內血管,引起“缺血性中風”,即腦梗塞。研究表明,頸動脈狹窄一側的大腦發(fā)生或大或小腦梗塞的概率高達90%~95%。
中風病人即使能夠存活,也或多或少留下殘疾,因而重在預防。對于頸動脈嚴重狹窄的腦缺血病人,應該及時通過手術消除頸動脈狹窄。即使是已經(jīng)發(fā)生腦梗塞的病人,如果一般情況允許,也可以進行手術,以防再次中風,改善生活質量。
觀察動脈硬化的“一扇窗”
頸動脈位置表淺,易于檢查,并且能夠反映全身動脈系統(tǒng)的硬化程度。因此,頸動脈常被稱為觀察全身動脈硬化的“一扇窗戶”。當然,這需要通過影像學檢查。彩超因簡便、低廉的優(yōu)勢,臨床廣泛應用。但是彩超的結果容易受到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影響,且不能檢查顱內的頸動脈段,因此主要應用于頸動脈狹窄的篩查和隨訪。
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能顯示從胸部到頭頂?shù)恼麄€腦供血動脈三維形態(tài),在臨床工作中用于病情分析和術前評估。但這兩種方法仍然不能完全避免診斷錯誤。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是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英文名叫做DSA。但它是有創(chuàng)檢查,可能導致一些并發(fā)癥,故一般應用于腔內介入治療中。
頸動脈的“清淤排堵”
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治療措施包括保守治療、頸動脈旁路術、內膜切除術和支架成形術。
保守治療方法包括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以及適量運動、低脂飲食、戒煙、控制血壓和血糖等。通過這些方法,可以穩(wěn)定和控制斑塊進展,避免血小板聚集在斑塊表面形成血栓,降低中風的發(fā)生率。
頸動脈旁路術也叫搭橋手術,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在狹窄閉塞的兩側建立“橋梁”,保持顱腦供血的通暢。這種手術有比較特殊的適用條件,因此需要搭橋的情況比較少。
頸動脈內膜手術是經(jīng)典的血管外科手術,早在1954年就開始使用了。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每年約有10萬人接受這種手術。醫(yī)生通過頸部切口解剖出頸動脈,阻斷狹窄段的兩端,切開頸動脈將粥樣硬化斑塊和血管內膜一同切除,再縫合血管,恢復正常的血流。
頸動脈支架成形術雖然只有20多年的歷史,但已經(jīng)成為一種成熟的治療方法。醫(yī)生通過在病人大腿根部穿刺股動脈,將帶有支架的導管輸送至狹窄段釋放,就能使狹窄的頸動脈恢復暢通。
“世紀之爭”
內膜切除和支架成形到底哪一種手術方式更好呢?從20世紀頸動脈支架成形手術誕生伊始,這個爭論至今仍沒有肯定答案。
內膜切除能完全切除斑塊,效果確切且費用低廉,但這種手術需要全麻且切口大,可能損傷頸部的諸多神經(jīng),并且需要完全阻斷頸動脈15~25分鐘。支架成形手術局麻即可,病人完全清醒,手術損傷小、耗時短,無需阻斷頸動脈,但費用較高。
具體到某個病人,需要綜合分析腦缺血程度、血管狹窄程度和性質、病人心肺功能和手術耐受能力,以及病人的經(jīng)濟能力和醫(yī)生對這兩種手術的熟練程度,才能做出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