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3自主導學”模式是根據(jù)課堂結構時間、學生活動量、學生異步關注面、學習評價落腳點等綜合因素,突出體現(xiàn)“四個1/3”為主導探索實踐的一種教學模式。
【關鍵詞】生本高效課堂 導學模式
“1/3自主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是寧夏青銅峽市三小根據(jù)本校的校情,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探索,形成的課堂教學模式。市三小創(chuàng)建于1999年,校園占地17363m2,有學生1602人,教學班29個,教職工85人,各級骨干教師18人。學校堅持管理以實為魂,致力探索發(fā)展“實”文化,以“養(yǎng)德厚實、蓄知寓實、健體壯實、致遠載實”為校訓,突出“崇尚差異,精彩過程,讓每位教師、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的辦學理念,加強“四名工程”建設,積極探索“1/3自主導學生本高效課堂模式”,推進了學校新一輪主動內涵發(fā)展。學校被教育部授予“國家基礎教育實驗學?!薄捌桨埠椭C校園”,自治區(qū)“和諧校園”、“吳忠市名牌學校”、青銅峽市“教科研基地學校”“教學質量檢測先進學?!钡取?014年被寧夏教育廳推薦參加“國家首屆教學成果獎”的評選。
一、校情與課改大氣候交織,促生了新模式建立。
市三小確立“1/3導學模式”主要基于:一是學校課堂缺乏鮮活的推進流程、教學過程乏味、容量不足;二是教師因班額大的局限,不敢放手,課堂上講的太多,學生的思維權、表達權、展示權被搶占,大部分中下水平的學生跟不上教師課堂內容的進度,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缺少自主調控,缺乏信心,內在學習動力不能被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抑制,隨著年級段的升高,學生的能力系統(tǒng)遭到破壞,厭學心理不斷增加,“教”“學”目標表面達成,其效果實為低微;三是學校管理上過于強調課案設計美觀、整潔,而忽略靈活的附加、批注、沾貼,甚至否決了教案中就近演練、勾勒、補注等,表面化“亮點”掩飾了實用價值;四是教師技術老化,陳舊的觀念攜帶著老套的模式節(jié)節(jié)復制,得不到?jīng)_擊。五是正值2009年至2010年我市開展了教育改革“大論壇、大探索、大實踐”活動,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活動潮氣涌進,為我校探索高效課堂教學模式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學校課改領導小組積極組織“風暴式論壇”,在對現(xiàn)行課堂準確會診后,主張從教學模式入手,改變教學方式,突出課堂教學的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的課改方向,提出了構建生本高效課堂的模式框架。
二、輪崗與推行大教研并進,注入了科研新活力。
正當全市啟動“高效課堂建設年”之際,自治區(qū)推行學校捆綁發(fā)展、教師分片區(qū)輪崗交流試點工作也在我市展開,我校承擔陳袁灘、紅星、葉盛四所中心小學捆綁式片區(qū)發(fā)展的牽頭學校。在城鄉(xiāng)推進捆綁式發(fā)展中,片區(qū)內12%的骨干教師、教研能手等分年互相輪崗交流,他們的教學方法、本校模式與經(jīng)驗在我校搭建的片區(qū)大教研活動的平臺上廣泛交流,加上派出到北京、江蘇、深圳、山東等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學習考察的30多名教學骨干帶回的經(jīng)驗體會相互碰撞,科研論壇非?;钴S。在內外求同、求特、求新的大探究中群英互動,形成了銳意改革的團隊力量,為推進我校實驗“1/3導學模式”營造了勢氣,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試驗與全員大實踐共振,形成了新模式內涵。
我校堅持“低起點,中步子,密環(huán)節(jié),高要求,大實踐,大探索”的探索實驗思路,第一年確定了四、五、六年級為重點實驗段,其中又確定了重點試點班,步步展開并深入。隨著推進的成果體驗,到第二、第三年逐步擴大實驗面,課堂教學總體模式愈加明朗化,內涵愈加豐富清晰。有起初的生本高效課堂基本評價的框架逐步總結出核心理念以及“四個1/3導學率”等。
(一)、生本高效課堂概念與核心理念及模式的取名
生本高效課堂就是堅持以生為本,堅持以學生和教師為雙重生命主體,師生共同開發(fā)課堂,實施有效教學體驗,讓每節(jié)課都獲得實效,讓課堂成為師生生命價值、人生意義充分得到體現(xiàn)、學生都能得到不同層次收獲、得到更好的發(fā)展的課堂。生本課堂的目標是注重開發(fā)生師的生命潛能,讓每個學生動起來,群體活起來,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獲取知識和方法的體驗。它的核心理念為:壓縮教時,激活學趣,共同體驗,堂堂保質。在研究探索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突破現(xiàn)形課堂弊端的攻略大都聚集在“三分之一”這個常數(shù)上,于是將其取名為“1/3自主導學課堂教學模式”,“1/3”稱為導學率。
(二)、1/3自主導學生本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內涵。
“1/3自主導學”模式是分析我校實際,根據(jù)課堂結構時間、學生活動量、學生異步關注面、學習評價落腳點上綜合確定的一種教學模式。模式貫通核心理念,突出體現(xiàn)“四個1/3” 為主導涉及的各參數(shù)的“量點”。教學設計以導學模板形式為主,注重優(yōu)化導案下的導學案,并分離出的互學自學導學單為體驗載體,凸現(xiàn)開發(fā)課堂。
1、核心理念要素間的關系。
“壓縮教時”是模式的基本前提和第一要素;“激活學趣”是模式課堂的基本攻略;“共同體驗”是模式課堂的實踐范圍目標;“堂堂保質”是模式課堂的落腳點和堂質目標。
2、貫通教學模式評價的支撐“量點”。
(1)、壓縮教時。是模式課堂的硬指標,是對傳統(tǒng)課堂時間上的革命。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遵守“壓縮值和壓縮規(guī)律”。教師用于講授、啟發(fā)、點撥和用于組織教學的時間不能超過課堂總時間(40分鐘)的三分之一(低段不能超過15分鐘),一般啟動或開課及推進大體上教師先多后少,反對“一字運行”或“突起突停”。課堂上必須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的時間,要把學習探究的時間還給學生,這是模式課堂的硬指標。主張以學定講,反對“多講、講透”。壓縮教時,關鍵在教學程序和時間能否科學預設和密切對應上。
(2)、激活學趣。要求教師注重學情抽樣激活量。每堂課上,要設計較大容量的思維和動手等訓練,促進完成大面積的共同探究,每堂課學生個體舉手明示“主叫”參與展示或被叫參與抽檢量等獨立探究活動次數(shù)不少于班級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21人以上)。在研究教學成績中發(fā)現(xiàn),教室內8排學生中,前4排成績優(yōu)秀生占60%以上。后兩排明顯為學習弱勢區(qū)。據(jù)不完全研究,在不分重點班的高考升學中,坐在前幾排的升學率明顯比后幾排高,造成這種現(xiàn)象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威懾距離差異和課堂關注的不平衡。教師僅靠調換坐位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加大課堂教學激活量。激活課堂的基本形式是發(fā)問,最高形式是上臺解答、操作、表演等?!跋抡n堂”可謂是特別形式,教師每堂課下去穿插巡視不少于6次,要關注被動區(qū)和死角,警示不同步的區(qū)位和人,關注后進生,突出保底保后質。
(3)、共同體驗。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想盡各種辦法“點撥”,制造思維碰撞和摩擦,讓學生興奮激動起來。教師大導,激勵學生小導互導,提倡組學對學體驗(每節(jié)課不少于2次),讓優(yōu)秀生激情燃燒,讓后進生感慨坐不住。特別要關注學情為后三分之一學生的表現(xiàn)質量,讓課堂共振,人人都有緊張的思維狀況,人人都是體驗成功和展示的抽樣檢查對象。為了讓學生極力拼勁表現(xiàn),制造最大的體驗欲望,教師要學會適度的裝“傻子”“ 裝糊涂”。
(4)、堂堂保質。一是堅持以學定教,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勢頭和掌握的程度,最大限度的落實堂堂教學內容清底。教師每堂課都要通過作業(yè)、活頁紙、練習冊、口頭、導學單等形式進行基本檢測,現(xiàn)場查看或收取各層次(三個)的各三分之一進行批閱,掌握學情以便講評或修正,把“清底”作為保質的基礎。二是堅持以學評教,以評促教。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評,他評(小組、教師或同桌評),以不同層次的學情掌握程度看本堂課的有效度。另一方面,學校教務聽課管理上,設計檢測,抽取三分之一學生的學習成績,占評價本節(jié)課的三分之一權值。
3、模式的主要流程形式及環(huán)節(jié)
模式的主要流程形式為:引導學生自學—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之間討論——學生交流評價。逐步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體驗和作業(yè)。課堂展示堅持六環(huán)節(jié):預習檢查、交流、明確目標——情景導入——自主學習、小小組討論探究——展現(xiàn)提升——練習鞏固——達標測評。
四、展示與對外大交流結合,豐富了新模式理論。
四年的實驗,完成了第一個大循環(huán)。如今,我校課堂凸顯出新變化,大膽質疑、爭先展示、激情體驗已成為新課堂的主旋律。涌現(xiàn)了施艷玲、趙玉霞、馮麗娟、高涵等一大批課改標兵,學校課改成為青銅峽市高效課堂實踐的一張名片,三年來,學校教學成績一直名列全市榜首。教學模式的研究實踐等四個課題在第三屆基礎教育課題研究中榮獲區(qū)級三等獎和市級優(yōu)秀課題獎。2011年我校被市教研室推薦參加了自治區(qū)基礎教育成果展示。2012我校派劉學紅等五人組成的課改成果展示小組參加了全國在天津舉辦了“我的模式我的課”高效課堂博覽會,榮獲“模式成果與模式做課”兩項優(yōu)秀獎。同年11月,我校代表自治區(qū)承擔了全國在深圳舉辦的首屆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展播活動,以信息技術為載體成功的展示了“1/3自主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榮獲自治區(qū)“信息技術應用教學優(yōu)秀成果獎”。期間,先后承擔了自治區(qū)、吳忠市、青銅峽市高效課堂實踐等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觀摩展示、“五地匯課”等活動6次,2011年、2014年何垠榮曾三次參加了青銅峽市、吳忠市高效課堂和精細化管理論壇,闡述了“1/3自主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實踐與課改管理理念。實踐總結中我們編輯了《學習、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生本高效課堂探索實踐》《1/3自主導學模式實踐指導》《“1/3自主導學”模式“量點”解讀》《課題研究提升理念》等成果集。
探索之路是艱辛的。四年來,我們堅持“實”字為頭,深一腳淺一腳的,摸著石頭前行,走過了不少彎路。但更重要的是走上了一個新的坡度。當我們與收獲握手時,感慨無限深厚,無限自豪。探索之路還很長很長,三小人將一如既往的堅持學校中長期發(fā)展目標,繼續(xù)深化推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新路子,探索不止,奮斗不息,為古峽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再放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