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左瓊
實習剛滿一周,夏蕾就把單位給“炒”了。她的理由很簡單:從地處遠郊的學校到位于市中心的實習單位,來回近4個小時的車程,實在是“累感不愛”。遠郊的大學生活過得像在高中一樣“單純”,卻因為沒有明確目標,也就沒了高中時那種精氣神。(《中國青年報》)看到新聞的標題,著實讓人鼻酸。大學是“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類文明傳承高地,也是一個小社會。莘莘學子們可在大學校園里進行知識探索和傳播,充分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為最終走出校園成為“社會人”作好準備。然而,中國多年來拔地而起的各地大學城,往往因為校區(qū)和教工居住地分離,教師疲于奔波,學生孤零零地住在“荒郊野外”等現(xiàn)實問題被詬病。
真正的大學城需許多的配套設施,需要經(jīng)年的積累。就像美國的波士頓,英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大學城,它們都是經(jīng)過百年以上的歷史自然形成的。一些大學放棄原有充滿文化和歷史沉積的老校區(qū),搬往遠離城區(qū)的大學城,就像脫離了社會,簡單地圈地擴建,正是因為一些領導一開始考慮的就不是教育的發(fā)展,而是政績、經(jīng)濟方面的因素。如此運作之下,中國諸多大學城成了城市新城、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動機、人氣聚集器,甚至一個城市擁有幾個大學城,最終出現(xiàn)招生不滿、學生被“圈養(yǎng)”的窘境,從而導致資源嚴重浪費。
我們的大學并不需要一味追求現(xiàn)代化的校舍,而是要盡可能多的提供給學生接觸社會和實踐的機會。對于大學城問題應理性看待,既不要全部封殺,也不要夸成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