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依勝
從石縫中鉆出的小草,總是格外引人注意;生長在沙漠里的仙人掌,愈發(fā)顯得毅力堅挺;綻放在懸崖邊上的雪蓮,更是彌足珍貴。在大自然中,具有堅韌品性的植物總是更有生命力。人亦是如此,如富蘭克林所說“惟堅韌者始能遂其志?!卞浂嶂嗄静徽?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劉建平,出生于普通農(nóng)家。幼年時說話很遲,口齒不清;十歲時,父親病故,饑寒交迫;高考時檔案失蹤,高分落榜。逆境鍛造了劉建平的堅韌,他憑著這份堅韌,成就了一種教學模式、一種課程體系、一種教師文化,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小學十佳卓越校長。
韌以勤,成就一種教學模式
一、情知互動,詩意課堂上的心靈之約
十年磨一劍。上世紀90年代初,劉建平已經(jīng)成長為全國華羅庚金杯總決賽優(yōu)秀教練員、中國數(shù)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員。大家評價他的課,一致稱贊道:劉老師的課講得環(huán)環(huán)相扣,科學嚴謹,滴水不漏。
但一次外出聽課引發(fā)了劉建平的轉變。那是一位天津老師執(zhí)教二年級的《角》??粗切W生從怯生生到喜滋滋的眼神,劉建平在心里給了這位老師雷鳴般的掌聲。他說:課堂教學除了講究科學性,更要注重人文性。
他開始思考:可否有這樣的課堂,圈養(yǎng)的效率,散養(yǎng)的品質(zhì);充分的預設,靈動的生成;科學的思想,人性的光輝……
由此,他提出從知識課堂走向情知互動,并為此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情知互動是一種充滿情智氛圍和生命活力的課堂生活。
二、3R與4C的融合,三尺講臺天地寬
有人說,中國的學校教育強調(diào)3R,即讀、寫、算,歐美的學校教育強調(diào)4C,即批判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合作、交往。3R與4C的融合,既有理念問題,又有策略問題。情知互動教學模式可謂應運而生,但形成基本結構只是個起點,其教學理念的被認同、教學策略的被運用,絕非一蹴而就。
劉建平曾指導左娟老師在全省優(yōu)質(zhì)課展示活動中執(zhí)教《升和毫升》。專家點評環(huán)節(jié),這節(jié)課被強烈質(zhì)疑:分小組配備量筒、水槽、水杯及水有必要嗎?學生量來量去水灑了是否不夠嚴謹?教師演示和學生動手測量哪個效率更高?
專家的質(zhì)疑、臺下聽課教師的附和,沒有動搖劉建平和左娟老師的信心,他們堅信,這樣的課堂,從讀寫算的角度或許算不上高效,但“知識量”絕不是衡量課堂教學效率的唯一標準甚至不是主要標準。
于是,情知互動課堂生活的基本策略得以逐步推而廣之。
教學目標多元化,關注學生的生命價值。把課堂生活視為學生生命歷程的重要構成,強調(diào)課堂教學不僅應具有科學性,還應具有人文性,應將科學、人文教育列為教學目標并加以整合。要求從思想上摒棄學生只是認知體、教學過程只是認知過程的觀念,而是應從行動上將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作為教學目標分解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
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強調(diào)對教材進行改造,使之成為有價值的生活原型,使課堂教學既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更是一個經(jīng)過加工的實踐過程。首先,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必須考慮如何將新的學習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關注學生的生活現(xiàn)實,要隨時從學生熟悉的現(xiàn)代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學生關注的問題,使生活進課堂,將課堂引向生活。
教學過程活動化,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tài)。教學過程活動化有兩種方式:將主題活動穿插在教學過程中,或者以活動主題為線索展開教學過程。前者使教學過程多姿多彩,后者使教學過程成為具有特定意義的生活體驗。
教學關系民主化,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教學關系民主化的核心是教師對每個學生的關懷和評價。教師應通過自己的言語、神態(tài)及行為營造出促使學生廣泛與平等的參與活動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及差異。也要讓學生心目中有老師、有同學、更有自己,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就是一個與他人共同生活的過程。
生動活潑的情境創(chuàng)設、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體驗探究、導師引領問題解決……為課堂展示了一幅情知互動的詩意畫卷。
1998年,劉建平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
韌以行,成就一種課程體系
知易行難,行勝于言。劉建平說,“辦學要有思想,辦學思想重在落實?!?/p>
1998年,劉建平主持了立項于中國教育實驗研究會的“九五”A級重點課題“學校生活與學生主體性發(fā)展”實驗。開題前,他曾登門請教楊小微教授;五年后的結題會上,由裴娣娜、郝京華、楊小微等教授組成的課題鑒定組稱贊這項研究為“生活教育實驗”,楊小微教授感慨地說:沒有想到這項實驗你能堅持不懈,還做得這樣實在、深入、有效!
2010年3月23日,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來東莞視察,原定在東莞松山湖中心小學20分鐘的行程足足延長到1個小時。在一手硬筆好字課程工作室,陳小婭叫來幾個司長:快看看,每一個學生都能寫一手好字,這很好!松山湖中心小學的拓展型課程五個一震撼了這位部長,以致她回到北京還在會上多次提及!
原來,劉建平調(diào)入東莞開辦松山湖中心小學,第一個五年就是學校課程再造——從基礎型課程到拓展型課程、體驗型課程,建立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
一、學校課程再造,點燃我之為我的生命亮度
教育是什么?教育為什么?
劉建平認為:一個嬰兒降生了,作為一個鮮活的小生命;先是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后是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洗禮,使其發(fā)育、成長,成人、成才。一個人的一生,或長或短,或順或挫,或輝煌或平庸……但準確地說,同時卻有著三重生命,或曰三種狀態(tài)、三個層次,即生理(自然屬性)、心理(社會屬性)和靈性(精神屬性)。
生命的自然屬性也即自然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長度;生命的社會屬性也即社會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寬度;生命的精神屬性也即精神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高度。生命長度、生命寬度和生命高度統(tǒng)一在一起,共同凝成了“完整的人”,也即個體生命“我之為我”的生命亮度。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活動,無論是未特定化的自然生命,還是超自然的精神生命、社會生命,其發(fā)展都離不開教育。而課程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學校的課程結構決定著學生的素質(zhì)結構。
2006年,劉建平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師開始了基于生命發(fā)展的課程體系重建之旅。他們要打破課程設計國家一統(tǒng)格局,讓教育點燃“我之為我”的生命亮度。
他們提出了自己的課程理念: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少數(shù)“精英”的發(fā)展;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目標的全面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知識或能力的發(fā)展;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不是使所有學生“模式化”發(fā)展;注重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某一階段的發(fā)展;注重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而不是僅僅關注個人的發(fā)展。
他們建立了自己的課程結構: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及體驗型課程等三類課程構成“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基礎型課程追求情知互動,主要關注塑造精神生命;拓展型課程追求技趣互促,主要關注開琢自然生命;體驗型課程追求道行互通,主要關注構建社會生命。
2000年,作家彭超鷹在報告文學《松湖之約》中寫到:做一、兩項也許不算什么,做“五個一”很了不起!做得多也許不算什么,做成體系很了不起!做一個體系也許不算什么,做的課程體系面向全體學生很了不起!
2011年,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元祥在《走向課程領導》中寫到:課程改革十多年來,我考察過數(shù)百所中小學,像松山湖中心小學這樣基于課程的“跑道”,建設學校文化、建構意義課程、創(chuàng)新課程制度、深化學校變革的學校真的太少了。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建設,并不僅僅是單一地開展了校本課程開發(fā)。從“基礎型課程”到“拓展型課程”乃至“體驗型課程”,他們已經(jīng)建立了一個洋溢著生命活力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
二、教師即課程,整合與聯(lián)動相映生輝
一個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一鶴東飛過滄海,這不是劉建平所希望的。松山湖中心小學的課程之旅,可以說是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之旅。課程意識意味著“教師即課程”,教師是課程的動態(tài)構建者、課程的生成者。
華南師范大學陳岸濤教授來校后,頗多感慨:“我見過許多有思想、有理論的校長,講起來很有水平,可是到了教師層面就不行了,完全是兩回事。這次在松山湖中心小學,給我最大的震撼,一線老師說的和做的都很好的體現(xiàn)出學校辦學思想?!?/p>
韌以愛,成就一種教師文化
走進松山湖中心小學,你會看見“讓教育從生活開始,與生命同行!”深深地鐫刻在堅硬的巖石里;你會聽說教材招投標、學術自駕游和瑜伽俱樂部、籃球俱樂部的故事。
劉建平校長感悟:教師不僅僅是工作體,學生不僅僅是認知體,教師和學生都是生命體。他在愛中發(fā)出感慨:有緣才會相聚,有心才會珍惜;有夢才有未來,有愛才有教育。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是一句廣告,也是一個案例,后來成為松山湖中心小學的一種文化。
教師富有幸福的感覺,學生才有幸福的感受;教師的工作應該是幸福的,教師的發(fā)展也應該是幸福的。在這里,第二個五年——教師生態(tài)發(fā)展,詩意的教育生活正在展開。
2011年,立項于廣東省教育學會的“生態(tài)取向下教師群體發(fā)展的研究與實踐”開題了,其核心理念是:教師發(fā)展以回歸生命的本位、提升生命的質(zhì)量為宏旨,自主發(fā)展彰顯“我要發(fā)展”和“為用發(fā)展”;群體發(fā)展超越“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詩意發(fā)展兼容“專業(yè)發(fā)展”和“身心發(fā)展”。
不是為了什么回報,所以關懷;不是為了什么明天,所以期待;只是因為曾經(jīng)被愛,心中有愛。
劉建平——熊老師教了我一年,溫暖了我一輩子。
“熊澤學老師教我時,我讀初一。我因為父親、舅舅已相繼病逝,很貧困。冬天冷,上課的時候腳冰涼冰涼,我就用手把腳攥住。熊老師看見了,把我叫去跟我說:我一個人睡很冷,你來給我捂腳好不好?第二天他又把一雙翻毛皮靴給我穿。熊老師只教了我一年,他的愛是我一輩子的溫暖。”
黃曉璐——學生進了學校的門,就是學校的人,一個都不能少。
“王瑞琦(化名)同學是有些另類,上課失蹤,作業(yè)不寫,而且他情緒經(jīng)常失控,無緣無故打人、摔東西。原來他父母經(jīng)常爭吵,家無寧日,從而導致他性格、脾性突變。”
“后來,我和中隊輔導員、科任老師一起對癥下藥,從網(wǎng)上買了一些種子和花苗,“請”他當班級的花草管理員。他很是興奮,一有時間就去打理那些花花草草……漸漸地,王瑞琦慢慢與同學打架的次數(shù)也減少了,課堂上認真聽講了,開始寫作業(yè)了。當年圍攻劉校長要求剔除王瑞琦同學的家長們,現(xiàn)在也能將心比心了。”
后記:
在朋友圈里看到一段話,有一種竹子,4年時間,僅僅長了3厘米。從第5年開始,它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成長,只需要6到7周,就能長到15米!其實,在前面的4年,竹子將根深深地扎進土壤里,在土壤里延伸了數(shù)百平米。
哎!多少人,沒熬過那三厘米!我們通常見到的不是畏首畏尾的學究,就是急于求成的莽漢。
劉建平,他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他們的松山湖中心小學,已經(jīng)“熬”過了3厘米的成長,正優(yōu)雅地走向遠方。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