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清 李楠
李雅清眼中的張樹榮:
張樹榮從小就既有領導才能又有文藝天賦。那時我倆住的雖然不遠,但由于不在一個小學,所以不認識,到了中學也沒分到一塊。機緣巧合的是,他是他們學校文藝宣傳隊的主要成員,我是我們學校文藝宣傳隊的主要成員。由于我們兩所學校在區(qū)里文藝活動搞得比較好,所以區(qū)里經(jīng)常調我們兩所學校在一起演出,再加上頻繁的市、區(qū)文藝匯演,我倆歲數(shù)又一般大,很快我倆就成了莫逆之交。那年是1969年,我們都12歲。
張樹榮從小就勵志做一名電臺播音員,他拜當時中央電臺當家女播音員徐曼為師。除了每天看書就是練播音,張樹榮播音主持的天分就這樣被慢慢地發(fā)掘。1980年,張樹榮如愿從中學調到了北京電臺,由于有很好的播音和音樂基礎,很快就成了文藝節(jié)目的主持人。
1990年,北京電臺實行改革,首先成立了北京經(jīng)濟臺(今北京城市廣播),張樹榮在音樂節(jié)目中開辟了一檔全國首個全新的欄目《中國歌曲排行榜》。此節(jié)目一開播就在業(yè)內(nèi)產(chǎn)生了爆炸性的反響,不管是著名歌唱家還是沒出名的歌手,紛紛拿出自己的絕活兒,以進入排行榜而自豪,通過這個節(jié)目發(fā)現(xiàn)了于文華、屠洪剛等一大批人才,至今這檔節(jié)目還是走在全國前列。
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剛有卡拉OK廳,張樹榮就在北京經(jīng)濟臺開設了《1026卡拉OK歌廳》節(jié)目,節(jié)目不僅教會了愛唱歌的人如何唱歌,還引導著人們要唱健康歌曲,可以算是早期的音樂真人秀節(jié)目。老百姓可以通過這個節(jié)目免費在東單星月樓卡拉OK廳唱歌,與此同時,著名歌唱家、樂評人會在現(xiàn)場評出好歌手,唱得好的會在電臺中播出。當時的電臺剛有熱線,能聽到自己聲音簡直太新鮮了,于是這檔節(jié)目立馬在當時的京城百姓中產(chǎn)生了轟動。這種轟動也使張樹榮結識了很多音樂界的大腕,為張樹榮在以后的文藝圈中打拼打下了堅實基礎。
策劃中國三高零成本,很劃算
“三高”從2011年10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首場“江山如此多嬌”音樂會,到2015年1月3日,他們在海內(nèi)外共演出了近30場。張樹榮是“江山如此多嬌”音樂會的總導演,因此可以稱為推出“中國三高”的第一人。他說,中國三高是零成本,是一個“劃算”的項目。他們?nèi)烁饔懈鞯氖聵I(yè),獨立發(fā)展就很好,有空就臨時組成中國三高。這個團隊除三位歌唱家之外,還有張樹榮、一位經(jīng)紀人,再加上一兩位助手。這個團隊演起來很靈活,只要在當?shù)卣乙粋€樂團和指揮就行了。比起許多文化項目,前期巨額投資、演出團隊龐大的項目,中國三高太劃算了。不過,在接手中國三高時,張樹榮也面臨多種壓力,比如,為什么戴玉強、莫華倫、魏松能代表中國三高,為什么不是別人?中國模仿世界三高有什么意義?為什么中國三高需要一個導演,而張樹榮憑什么當導演?
張樹榮說,中國三高過去就有人用過這個概念,但只是一兩場演出,而我們則要將其打造成一個固定的文化品牌。至于哪三位才是中國三高是一種無解的問題,你怎么選,大家都會有不同意見。我們的說法是中國三高不是排名,只是他們能代表中國,是優(yōu)秀的男高音歌唱家。張樹榮說,選擇戴玉強、莫華倫與魏松,主要原因是我對他們各自的優(yōu)劣很了解,他們?nèi)寺曇羯虾芑パa,而且三人關系很和諧。
而針對張樹榮為什么是導演,或者需要不需要有這么一位導演,張樹榮的解釋很明確:正是自己與三位男高音相互溝通,才建立了一種新的演出風格,這種風格也帶動了中國三高成為一個有商業(yè)性的文化品牌。
張樹榮說,傳統(tǒng)的世界三高演出大概只演唱經(jīng)典歌劇唱段和世界名曲,大體上還是比較嚴肅的。而一開始他就為中國三高制訂了一個原則,那就是用好歌聲愉悅觀眾。張樹榮為中國三高建立了一種全新的演出模式,現(xiàn)場演員輕輕松松地唱,觀眾快快樂樂地聽,而且還有很多互動。
中國三高也可以跳《江南Sytle》
張樹榮認為,在中國三高的曲目設計上也要與時俱進,要與世界三高有所不同,除了經(jīng)典歌劇唱段和世界名曲外,還增加了中國觀眾喜歡的俄羅斯民歌、中國地方戲曲、少數(shù)民族歌曲,在曲目上要能做到耳熟能詳。在演出中,他要求他們?nèi)艘{動觀眾情緒,與觀眾交流,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甚至在臺上搞一些惡作劇式的游戲,使觀眾也能參與進來。這樣,10排以前的觀眾都能與三高交流、互動,從而產(chǎn)生更好的演出效果。談到對觀眾的期望,張樹榮說:“即使你認為自己不懂,也不妨來現(xiàn)場聽聽。”他特別反對所謂“高雅音樂”“嚴肅音樂”的提法:“一下子就產(chǎn)生了距離感,把普通觀眾都嚇跑了。其實人對音樂的感受力與生俱來,每個人都是音樂家。千萬不要認為你不懂音樂。三高不是高不可攀的。我們做這場音樂會,就是讓它好聽、好看、雅俗共賞,讓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層次的觀眾都能從中各取所需,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彼f,“歡迎更多觀眾走進人民大會堂,聆聽音樂會現(xiàn)場。如果你們走出劇場后依然保持興奮與回味,余音繞梁,‘今夜無人入睡,那我們算是成功了?!?/p>
2014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張樹榮帶領“三高”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行了一場以“抗戰(zhàn)”為主題的音樂會,這場音樂會引起了全國各省市音樂臺的重視,全部進行了現(xiàn)場直播。戴玉強、莫華倫、魏松這三位中國三高與全場數(shù)千觀眾同時唱起了《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延安頌》《二月里來》《重整河山待后生》《歌唱二小放牛娃》和《走向復興》等觀眾耳熟能詳?shù)母枨?。演出結束后觀眾久久不愿離場,一次次地返場,這是多年來在北京舉行的音樂會很少看到的場面。張樹榮說,用這種形式紀念抗戰(zhàn),同樣能激發(fā)觀眾的愛國熱情。
張樹榮強調不同演出地點,節(jié)目要有不同特點,要有當?shù)氐娜宋牡赜蛱厣@樣才能激發(fā)當?shù)赜^眾的情緒,臺上臺下才能互動,才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從而使觀眾感到美聲高雅的音樂并不高不可攀,從而達到最佳演出效果。比如,他們在四川演出,三位男高音演唱了川劇;在內(nèi)蒙古演出,不但要唱蒙古族歌曲,還要穿上蒙古袍;在首鋼為工人演出時穿上工人煉鋼服,這些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海外,中國三高也很有市場,他們先后在紐約、澳門、香港、倫敦、愛丁堡等地演出,中國三高的歌劇演出沒問題,而中國風格的歌曲比如《鳳陽花鼓》不僅能帶來新奇的東方味道,還把中國歌曲介紹給了世界。他們在愛丁堡返場演出時,意外地穿上了蘇格蘭裙,這讓觀眾很驚喜,劇場效果自然也很好。在倫敦為英國皇室演出時,還演唱了當年世界最流行的《江南Sytle》,邊唱邊舞,引起全場轟動,皇室人居然也跟著跳了起來,第二天英國及美國各大媒體都爭相進行了報道,中國三高引起了世界關注。
回顧:
當主持人時曾被黎明歌迷圍攻
話說,張樹榮任北京電臺經(jīng)濟廣播節(jié)目主持人時,就是個敢說話、不怕得罪人的人。
事件還原:
1992年10月底,歌手黎明在北京首都體育館連續(xù)舉行了3場個人演唱會,引起追星族的狂熱追捧。首體東北角的看臺欄桿被近乎狂熱的歌迷擠塌了,有很多人受傷。
同年11月1日,張樹榮在其主持的欄目中邀請各方嘉賓,推出了主題為“追星族應該從哪個角度欣賞音樂作品和音樂會”的大討論,就黎明的藝術才華和追星族的狂熱表現(xiàn)做了分析。其中還提到:黎明演唱的有不少是粵語歌曲,所以幾乎聽不清他在唱什么,還經(jīng)常跑調。
節(jié)目播出后,引起黎明歌迷的強烈反對,紛紛通過來信來電表達他們對這期節(jié)目的不滿,成為社會熱點。
張樹榮口述(采訪資料來自北京娛樂信報)
看到演唱會發(fā)生那樣令人擔憂的現(xiàn)象,我就打算做一期節(jié)目,為歌迷們的狂熱表現(xiàn)降降溫。我在節(jié)目中邀請了樂評人金兆鈞,音樂人張藜、孫國慶等嘉賓,就這個話題進行了評述,目的是讓追星族回到常溫狀態(tài),正確地對待自己的偶像。在節(jié)目中我們談到黎明的演技(當時正在熱播黎明主演的電視?。┻€不錯,但歌藝還不行,唱歌經(jīng)常跑調。當時追星過熱造成很多弊端,比如影響學業(yè)等,我們就請專家講怎樣正確對待音樂作品,不能盲目追星。節(jié)目中還念了一些聽眾來信,其中就有看臺坍塌事件等,節(jié)目播出過程中聽眾反響強烈,有的家長打來電話,表示非常贊同,但更多的是招致了追星族的反對甚至謾罵,當時不管是哪方面的意見,我們都在節(jié)目中把字條念了出來。
從節(jié)目播出的第二天開始,我們共收到了歌迷寄來的幾千封信,都表示抗議,由于時間限制,我大概讀了幾百封信,在11月7日我做了第二次節(jié)目,邀請《人民日報》陳原、《北京日報》初小玲等媒體代表做嘉賓。我念了一些聽眾來信,有的歌迷在信中寫道:“黎明是我們心中的偶像,我們要跟你算賬!”最甚的一個人說:“張樹榮、你壞、你比蔣介石還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幾個女中學生的來信:“我們恨你。你在節(jié)目中念了我們的信(上期節(jié)目我念到這個女孩下頜受傷時說道如果留下疤那多不值得啊),我為黎明受傷我愿意,我愿終生留下這些紀念,我一撫摩到它我就會想到黎明……”喜歡一個偶像是可以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但是作為媒體、學校、社會都有責任去引導追星族們,當時我就在節(jié)目中說:“再過三五年,當你們回過頭來想今天的這些事情時,你會覺得很可笑?!?/p>
節(jié)目播完后的那個寒假,一個歌迷給我寫了封信說,“過去恨你,恨你為什么那么說黎明;現(xiàn)在恨你,是恨你為什么說那么晚(因為期中和期末考試都沒有及格,結果留級)?!?/p>
事件影響:
張樹榮的節(jié)目產(chǎn)生了正面積極的影響并發(fā)揮了媒體的輿論引導的職責。兩期節(jié)目播出后,多家媒體都開始關注“盲目追星”的話題,并在全社會形成了一種討論追星族狂熱現(xiàn)象的氛圍。這慢慢形成了三類人群:一類對追星族持徹底否定的態(tài)度,主要以家長、教育工作者居多;第二類則是追星族本身,對于自己狂追的偶像有著狂熱的理由;還有一類則是持中間態(tài)度,認為有偶像是正常的,但要明白選擇什么樣的偶像,如何看待偶像等,媒體主要屬于這一類。
媒體意識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感,開始引導追星族如何看待偶像?,F(xiàn)在媒體已經(jīng)用不著再給追星族降溫,追星族已經(jīng)成熟了,人們喜歡偶像但又不是狂熱到癲狂。
至于黎明本人,并沒有對節(jié)目有什么激烈的反應,畢竟討論并不是針對他本人,而是由此引發(fā)的追星現(xiàn)象。此外,黎明實在是個聰明人,話題討論的時候他已經(jīng)開始下苦功學歌藝,并拜了金鐵霖教授為師。說實話,現(xiàn)在聽黎明唱歌的確要比以前好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