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作為在演藝圈打拼了十多年的老戲骨,張晞臨對演戲有種濃濃的幸福感。他說,演戲就像過家家,小時候是求著別人跟自己玩,現(xiàn)在是別人請你玩,做自己喜歡的事兒的同時,不僅能賺錢養(yǎng)家糊口,出名之后還能滿足一下自己的小小虛榮心。不得不說,身處光怪陸離的圈子,只有內(nèi)心真正平和的人,才能有如此心態(tài)。
Q&A Q=《愛尚生活》 A=張晞臨
Q:《后海不是海》是你6月份正在熱播的一部劇,當時是什么契機接下了王響晴這個角色?
A:當初是張嘉譯找到了我,我與他是20多年的老朋友了。此外,還是因為王響晴這個角色很適合我。
Q:這一角色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A:性格耿直,但身上還有一些嘻嘻哈哈,非常爽朗。這與我自身的性格很像。
Q:再度與老搭檔張嘉譯合作,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或者體會嗎?
A:之前有過幾次合作,但都是前些年的事兒了。這次我倆飾演哥倆,對手戲比較多。張嘉譯很熱愛這份職業(yè),對演員、工作人員都很熱心。我們都叫他劇務。
Q:你選擇角色的標準是什么?
A:現(xiàn)在我演的年代戲、抗戰(zhàn)戲比較多。但是,我不演日本鬼子。
Q:是不能觸及自己底線的角色嗎?
A:這倒不是,我喜歡的是各種不同的角色,創(chuàng)作起來很有樂趣。選擇角色上,我沒有什么不能觸及的底線。實際上,劇本就是劇本,我所完成的就是把角色演成真實、鮮活的人物,我的任務是完成這個角色在劇本以外的東西,演繹這個角色的方方面面。
Q:有沒有一直努力想要成為自己飾演過的某個角色?
A:從來沒有過。我覺得創(chuàng)作出來的角色是角色,自己是自己。
Q:沒有入戲很深,很難跳出來的時候?
A:沒有,沒有什么跳不出來的。這是我的職業(yè),我的一份工作,我覺得沒有沉浸在角色中不能自拔這么夸張。拍戲的時候,沉入角色是工作的本能,如果回家了,就要回到正常生活之中。當然,作為演員,拍戲時入戲很正常。我覺得演員這個職業(yè)很過癮,是一次次的輪回,三個月或半年的時間就會過完一個角色的一生。所以,演員就是在無數(shù)次的輪回當中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此過程中,肯定要去體驗、融入這個角色,這樣才能演好啊。
Q:最初為了實現(xiàn)自己成為演員的夢想,放棄了穩(wěn)定的工作,藝考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做演員的夢想是如何誕生的?
A:機緣巧合吧。我16歲初中畢業(yè)后上了一個業(yè)余表演班,認識了馮遠征。再后來,我中專畢業(yè)后去了印刷廠,而馮遠征考上了1985年的人藝班。說實話,在印刷廠工作時,我總覺得自己是個過客。我特別想上大學,當時也只有藝術類院??梢宰x。
Q:在此之前對演員這一職業(yè)有過憧憬嗎?
A:就是喜愛,沒想過出名以后會怎樣。
Q:當時就是因為喜歡表演所以想當演員嗎?
A:對,當然也有一部分虛榮心在作怪吧,哈哈。
Q:為什么會為之如此堅持?
A:沒有原因,因為我不會干別的,也不是生活所迫,每天都挺開心的,無關乎掙錢多少?,F(xiàn)在回頭看當時的自己,我沒覺得那時候挺艱難。因為我不怕吃苦,什么都肯干,但都與這個行業(yè)有關系。在這一行,我沒什么背景,家里人也幫不上忙,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
Q:現(xiàn)在想來有沒有特別佩服當時的自己?
A:也沒有,一顆平常心吧,我覺得這個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一顆平常心。
Q:為什么?
A:因為現(xiàn)在說來,這個圈子是一個名利場,如果沒有一顆平常心的話,那會永遠拿自己與那些很高的人去比,比來比去只能是自己瞎著急。
Q:那這份平常心是怎樣的一種心態(tài)呢?
A:不要跟別人比,自己跟自己比,今年的自己跟去年的自己比,把目前自己的戲演好,這是最好的心態(tài)。
Q:對剛剛踏入這個圈子的人而言,這份心態(tài)并不是一開始就會有的。當初你有過焦慮嗎?
A:有過,比如為什么沒人找我拍戲等等。但是沒辦法,沒人找你拍戲也不能餓死啊。所以,我當時就做了副導演,但不是很喜歡。不過,既然我身處這個職位,就一定要對每一個演員有個交代。當然,真正成為副導演的時候我也提出了條件——讓我飾演劇中的一個角色。我的原則是,即使不喜歡干,也要做好。
Q:可以這么說,你很有責任心。
A:在我看來,不論從事什么職業(yè),一份責任心很重要。我在做副導演的時候還是主演,身兼數(shù)職:找演員、盯現(xiàn)場、看后期、發(fā)計劃等等,這些都是我一個人在干。
Q:你曾經(jīng)說“做演員是件挺幸福的事兒”,為什么?
A:因為喜愛。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一生最難得的就是干著自己喜愛的事業(yè)還能養(yǎng)家糊口。這其實很難,為了養(yǎng)家糊口很多人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我恰恰是干著自己最喜愛的事,還能養(yǎng)家糊口,而且稍微有點名氣之后,還能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其實,我一直覺得這個職業(yè)是在玩過家家。小時候是求著別人跟自己玩,現(xiàn)在是別人來請你玩,有收入還能滿足虛榮心,是一份很幸福的職業(yè)。但是,人對名聲的、物質(zhì)的欲望不要太強,如果這些欲望太強的話會把自己逼到絕路上。
Q:是知足常樂嗎?
A:是的,要平靜,不要攀比。人一出生,就背著一個小包裹,一輩子的功名利祿全都在那里面,什么時候取完,這輩子也就到頭了。慢慢干,別著急!楊絳先生說:“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償。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tài)才是淬煉心智、精華心靈的最佳途徑。”
Q:如何做到?
A:這可能與我的個人性格、喜歡讀書有關。我的性格是能說放就放的,過去就過去了,不會擱在心里。在這個圈子工作,如果你沒有平常心、安靜心的話會很焦躁。身處名利場,每天都在修煉。
Q:你算是當下人們嘴里常說的“大叔”級演員了,怎么看“大叔”這一稱呼?
A:很正常啊,歲數(shù)大了,飾演的角色也慢慢老了,想演小鮮肉的角色也演不了,哈哈。
Q:那你認為“大叔”的優(yōu)勢是什么?
A:長存啊。我覺得踏踏實實演戲,這是長久不衰有飯吃的道理,最終大家還是要看你的戲,經(jīng)過多年的修煉沉淀,會越來越有個人的魅力。
Q:鮮有負面消息的你,認為一個演員最大的修養(yǎng)是什么?
A:完成好自己的任務,把自己的戲演好。
Q:你曾說自己一年365天有300天在片場,如何平衡自己的事業(yè)與家庭?
A:那就得辛苦家里人了,因為職業(yè)分工不同,如果不出來拍戲,家里人怎么吃飯呢?當然也是因為喜歡自己的工作。如果真的長時間待在家里,到時候家人都覺得煩了,就會問“你怎么還不出去拍戲”,哈哈。
Q:他們反而不習慣了。
A:對,我覺得這種狀態(tài)其實挺好的,這種聚少離多能讓生活保持一種新鮮的狀態(tài)。
Q:你的夫人在背后還是付出挺多的。
A:對,尤其是有了兒子之后。我對兒子很愧疚,他出生第九天我就出來拍戲了,直到我拍完這部戲之后才能休假陪他。他的每次成長我都錯過了很多,這也是兩難,沒辦法。作為演員,如果你不拍新戲,那么熒幕上就不會有你的身影、你的作品,不進則退嘛,不久之后你也就被人遺忘了。
Q:不拍戲的時候,你一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
A:少出去,躲在家,與家人在一起。
Q:想過和家人一起出門旅行嗎?
A:有啊,等兒子再大一些,要安排時間帶他出去走走,見識一下。我覺得讓他親眼看到、親身體驗才是對他最好的教育方式。
Q:聽說你閑時喜歡喝茶、玩紫砂壺。
A:我周圍的這類朋友比較多,我有很多的壺友、茶友,他們喜歡文玩的東西,我也慢慢喜歡上了。最近,我開始喜歡書法了。我都懷疑自己這個愛好突然蹦出來,是不是說明我老了?哈哈。
Q:練字有什么收獲嗎?
A:最大的幫助是靜心,這是很好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
Q:會用哪幾個關鍵詞來評價自己?
A:善良、平和。
Q:接下來有什么工作或生活計劃嗎?
A:一部部拍戲,因為我不會干別的。還有就是在圈子里保持現(xiàn)在的這種狀態(tài),不斷再向上努力,一定要做到心態(tài)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