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奇特
繪景(Matte Painting)是指用繪畫手段創(chuàng)造影片中所需但實地搭建過于昂貴或非常難以拍攝到的景觀、場景或遠環(huán)境。“Matte Painting”中文可以翻譯作“遮罩”“繪景”或“接景”,但都不能確切地表達原詞的含義。
簡而言之,這就是將兩個景物巧妙結合在一起的方法,或者說移天易地的方法。譬如,規(guī)定情境是一座巍峨的宮殿,那么不必依葫蘆畫瓢地布置一座同樣的建筑物,只需搭了“下層建筑”,其余部分利用接景法去做,效果是一樣的,工作卻簡單很多。
真景,是真真正正搭起來的景,通常只是布置了“下層”,因為下層一般是演員活動的地方,假不來。假景,是畫在巨型玻璃上的,這玻璃上繪畫了建筑物的“上層”。玻璃放在真實布景的一定距離內,攝影機放在玻璃的后面,從攝影機的角度看過去,透過假景,看到真景;看到真景的“下層”,也看到“假景”的上層,下層建筑和上層建筑結合起來,互成一體,拍出來就有真假難分的效果。
當然,真假之間的結合,講究技巧,尺寸要適當,不然則“矢之毫厘,謬以千里”了。還有,假景與真景的模樣要一致,色調也要取得一致,不然就容易讓觀眾看出破綻來。話雖簡單,美術師在設計的時候是相當費腦筋的,因為這是非常細致的一門技術。整個技法要運用得恰到好處。搞這項技術的人,一定要精通美學、光學和透視學,還要明白攝影和燈光原理,這樣才能準確無誤地將所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部件,合乎透視比例地放在適當?shù)奈恢茫苊饴冻銎凭`。不過,此技法有一個限制,就是只可以拍攝靜態(tài)鏡頭時使用。因為若攝影角度發(fā)生改變,視覺比例就會隨之變化。
一般情況下,攝影棚內搭建的布景是沒有上蓋的,一來搭建費時,二來必須保留廠頂?shù)臒魳蛴靡灾脽?。每當拍攝“見頂”的全景鏡頭,布景師就會用上接景法。接景法也叫接頂法,當中又分相結合及三結合接景法。這項技術的原理是將數(shù)個景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繪景技術可以說是電影特效的鼻祖,最早出現(xiàn)在黑白無聲電影的時代,其發(fā)展歷史幾乎和電影一樣古老(始于約1911年)。第一個接景于1907年由諾曼·A·道恩制作,他繪制了電影《加州任務》的布景。繪景的第一個高峰是1933年的電影《金剛》,它也是電影特效的第一個高峰。在這之后,繪景的代表人物是英國人沃爾特·皮森·戴及其弟子彼得·艾倫肖,兩者合作為《黑水仙》(1947年)中的鐘樓繪景,足以以假亂真,成為專業(yè)典范;后者后來轉戰(zhàn)迪斯尼的幾部魔幻片也都登峰造極,如《海底兩萬里》(1955年)、《夢游小人物》(1959年)、《格蘭特船長的兒女》(1962年)和《歡樂滿人間》(1964年)等。
再有一個比較大眾的例子,是希區(qū)柯克的經典電影《迷魂記》(1958年)中,男主角詹姆斯·斯圖爾特爬樓的那幾層建筑物外景就是通過“繪景”添加上去的。實際上,影片的真實外景地圣胡安包蒂斯塔修道院是并不存在這幾層的。
繪景技術在上世紀60~80年代的香港也被頻繁運用。香港的繪景師大概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相結合接景法,一種是三結合接景法。
相結合接景法
做法一:前景設置真實的布景建筑,即演員活動的“下層”。而后方的遠景建筑,則完完全全由立體模型砌成。
做法二:在真實布景和攝影機之間放一塊巨型玻璃,由布景師在玻璃上繪畫建筑物的頂部,再調整燈光以及攝影機的角度,鏡頭前就出現(xiàn)一堂真假難辨的大型布景。
三結合接景法
繪畫、模型及實景共分三層。攝影機前的巨型玻璃上繪畫了部分布景建筑的上層;玻璃后面放置合乎比例的立體模型,或將純粹的屋頂模型用繩索直接垂掛在半空中;最后則是搭建的布景或建筑。
以李翰祥的《金玉良緣紅樓夢》(1977年)為例:開場大觀園的全景,畫面上的亭臺、長廊、池塘及樹木均為真實布景,仔細看亭頂有一道陰影,這就是玻璃接景法遺留下的痕跡:亭臺的頂部是模型,而后方樹林景和牌樓均為手繪背景。
而《北地胭脂》(1973年)一片,片中故宮全景廣角鏡頭只能依靠繪景來完成。先搭建部分場景供宮殿作為前景,包括走廊、階梯、殿柱、門窗、斗拱等,屋頂則只需搭建小部分,屋檐全靠接頂而成;再配合背景墻上繪畫的宮殿群組成遠景及右方的圍欄等,完成一個完整的禁宮場景。值得一提的是,李翰祥幾部戲的繪景均由美術指導陳景森設計。
記得前幾年某網站選出一部影史最佳繪景鏡頭,最新一部也只是上世紀80年代的《捉鬼敢死隊2》(1989年)。但繪景技術到現(xiàn)在真的銷聲匿跡了嗎?其實并沒有。只不過現(xiàn)在的繪景都是通過計算機繪圖繪制場景了,也就是使用數(shù)字繪景技術,但技術原理還是一樣的。這項技術就是在實拍場景的基礎上,逐幀繪制遮罩,然后再通過計算機繪圖繪制場景,將所繪制的2D或者是3D場景添加到遮罩處與原場景融合,以創(chuàng)作所需畫面的過程。比如斯文·紹爾(Swven Sauer)就是數(shù)字繪景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美劇《權利的游戲》。傳統(tǒng)工藝還在,正所謂“有一口氣,點一盞燈,有燈就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