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
作為較早實現民主國家構建的西方國家之一,法國在進行國家治理的制度構建和實踐中充分結合了自身中央集權和精英主義的傳統(tǒng)。政治信息的管理和對外傳播機制也反映出這種傳統(tǒng)特性,經歷了自法國大革命之后形成的單向宣傳傳統(tǒng)到20世紀中葉以來多元化、互動性的傳播方式的轉變,利用媒體平臺傳遞和獲取政治信息的政治信息管理和傳播機制逐步建立起來并不斷得到完善。
政治信息的管理
在兼具總統(tǒng)制與議會制特點的半總統(tǒng)制政治體制框架內,根據法國現行的管理公共事務的行政組織體系,法國行政機構主要由政府、總統(tǒng)府、總理及總理直屬機構、中央各部和地方行政機構組成。除了這些國家行政機構之外,法國自20世紀70年代起效仿美國的獨立機構模式,陸續(xù)成立了數十個獨立行政機構。這些機構是為完成政府專業(yè)管理和專門任務而設立的行政機構,雖然法國的法律至今并沒有對這類機構給出明確的定義,但是法國最高行政法院公開表示:“獨立行政機構雖然不屬于政府機構,但是以國家的名義行動,擁有真正的權力?!痹诜▏?,承擔政治信息傳播職能的行政機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管理媒體傳播行為的部門,另一類是搜集輿論和釋放政府信息的部門。這些機構既涉及中央部委、總理直屬機構等政府機構,也包括獨立行政機構。
1. 管理媒體
自1997年法國文化部正式更名為文化與傳播部以來,傳播這一部分職能被歸入文化與傳播部,特別體現在對媒體的管理上。經過多次機構調整和重組后,如今的文化與傳播部主要擁有三個職能部門,分別是遺產司(Direction générale des patrimoines)、藝術創(chuàng)作司(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 création artistique)及媒體與文化產業(yè)司(Direction générale des médias et des industries culturelles,簡稱DGMIC)。其中的媒體與文化產業(yè)司創(chuàng)建于2010年,是在整合了原總理直屬機構“媒體發(fā)展處”和原隸屬于文化部的“書籍與閱讀處”這兩個機構的基礎上新建的部門,其任務是確定、協(xié)調和評估國家在促進媒體多元主義、廣告業(yè)、通過電子手段向公眾提供傳播服務、唱片業(yè)、出版業(yè)和文化經濟等領域內的發(fā)展政策。媒體與文化產業(yè)司下設的媒體處,又分設視聽傳播和紙質媒體與信息兩個子處室。
如果說文化與傳播部作為中央部委,對媒體的管理主要側重于制定大政方針的角度,那么作為獨立行政機構的高等視聽委員會(Conseil supérieur de laudiovisuel,簡稱CSA)則更傾向于對電視和廣播類媒體的直接監(jiān)管。高等視聽委員會創(chuàng)建于1989年,接替了其前身——傳播與自由國家委員會(Commission nationale de la communication et des libertés,簡稱CNCL),旨在保障法國試聽傳播自由,特別是監(jiān)督1986年出臺的關于傳播自由的法律的執(zhí)行情況,該法律后經過多次修訂。
根據法律規(guī)定,高等視聽委員會的主要任務包括檢查視聽節(jié)目制作者和發(fā)行者遵守法律的情況;保持公共頻道的公正性,當總統(tǒng)任命公共試聽媒體總裁時出具是否合規(guī)的意見;向電臺、電視臺及提供衛(wèi)星、寬帶等服務的供應商發(fā)放發(fā)行許可證;為有關視聽領域的法案提供意見;為視聽媒體的使用頻率授權;監(jiān)督政治多元主義和信息真實性的遵守情況,監(jiān)督政府和反對派在視聽媒體上講話時間的配額規(guī)定及總統(tǒng)講話時間規(guī)定是否得到很好地遵守;組織總統(tǒng)選舉期間候選人在電視廣播媒體上的選戰(zhàn)活動;監(jiān)督法語歌曲在廣播、音像制品中的播放定額規(guī)定及法國電影和歐洲電影在電視中的播放定額規(guī)定是否得到遵守;監(jiān)督對年輕公眾的保護;采取有利于在視聽傳播領域內促進社會和諧和反對歧視的行動;保證能夠反映法國社會多樣性的節(jié)目設計;等等。
2. 處理信息
法國于1976年設立總理直屬機構信息與傳播局(Service dinformation et de diffusion,簡稱SID),1996年改為政府信息局(Service dinformation du gouvernement,簡稱SIG)。政府信息局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宣傳機構,它游走于行政的中立與政治的承諾之間。該機構的職責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的內容。
第一,分析輿論變化和媒體內容。政府信息局向總理府提供輿論信息,每年會將約400至500條民意測驗報給總理府,還會提交二十余篇多少有些保密性質的特別研究報告,所有這些工作是為內閣工作的輔助。第二,向民選代表、報刊雜志和公眾傳播關于政府行動的信息。政府信息局曾為多種主題的傳播活動設定框架,特別是推出一些宣傳畫或標語,比如“小摩擦勝過大沖突”,“與郵局共進退”等,這些標語已然成為法國人集體記憶的標桿。此外,該機構通過發(fā)行一些簡報、月刊和年報釋放官方信息,還開辦了十幾家網站,通過影像、圖片、動畫等豐富的形式,以新的視聽科技手段生動地解釋政府所做的決策和采取的措施。政府信息局也組織過許多場政府代表與公民社會之間具有聊天性質的交流互動活動。第三,負責國家部委之間信息傳播的協(xié)調工作,同時為省級行政長官和駐外大使之間的聯(lián)絡工作提供便利。為了向公眾傳遞行政決策并為各部委統(tǒng)計民意測驗結果,政府信息局擁有專門的預算,為部委間活動提供經費。每個部委都有權獨自組織活動,政府信息局可以讓這些不同的政府活動具有統(tǒng)一性和相容性。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該機構會設計出一些圖形或口號,將所有這些活動串在一起,也使其符合整個歐洲的活動特點。第四,為國家行政機構提供技術協(xié)助,特別是在信息和輿論研究領域內協(xié)調這些機構的傳播政策。為了使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政府信息局創(chuàng)建了一些俱樂部,有關于民意測驗的,有關于傳播活動的,有關于網站管理員的,還有歷史委員會,等等。組建這些俱樂部的目的是通過主題性的會面,促進各行政機構從事傳播工作的人員發(fā)揮各自的才能。
政治信息的對外傳播
法國政府對外傳播政治信息的做法主要呈現出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強化政府制定制度框架的主導角色,弱化其作為媒體直接管理者的形象,更好地推進對外傳播戰(zhàn)略的實施。法國歷史上具有“強權政府”的傳統(tǒng),曾經由于國家權力的擴張,將媒體完全置于政府的監(jiān)管和控制之下。雖然法國一貫崇尚言論自由,但直至20世紀80年代,由國家壟斷媒體市場的局面才真正被打破。在如今的社會環(huán)境中,法國政府已經重新進行了自我定位,更注重發(fā)揮宏觀的、主導性的作用,弱化直接管理職能。法國政府為促進對內和對外信息傳播而構建的媒體平臺就遵循了這樣一種思路:一方面通過文化與傳播部這樣的政府機構制定大政方針,對媒體進行框架性的宏觀管理;另一方面通過高等視聽委員會這樣的獨立行政機構,對媒體進行直接的、具體的監(jiān)管。而事實上,雖然高等視聽委員會是獨立機構,其對媒體內容的規(guī)范并不代表政府,但事實上,該機構的經費來源主要還是源自政府預算,財政上仍然對政府具有很強的依賴性。這種做法大大增加了國內輿論和國際輿論對于政治信息的接受度,同時傳播活動在政府制定的框架或搭建的平臺中開展,也避免了政府對信息傳播的失控。
第二,依托強大的海外文化傳播網絡推動對外政治信息的傳播。法國是最早通過傳播文化以擴大自身影響力的戰(zhàn)略實踐者,如今已在全球建立起一個由文化機構和文化中心、法語聯(lián)盟、學術機構組成的龐大的文化網絡。特別是2010年,法國進一步推動對駐外文化機構和文化中心的改革,以“法國學院”(Institut fran?ais)取代了“文化法國”理事處(CultureFrance),將其由政府托管的公共行政機構轉變?yōu)榫哂挟a業(yè)性和商業(yè)性的公共機構。這項機構調整的做法旨在更好地整合力量,以高效率、低成本的運作方式推動海外文化傳播活動,包括對外藝術交流,以及圖書、電影、法語、知識和思想的全球推廣,同時也希望將“法國學院”打造成為法國文化在海外推廣的全球標志。在這其中,圍繞政治題材的圖書、電影等載體開展的文化活動本身,就是在向國際社會傳遞法國政府的政治信息,既包括具象的政策走向,也包括抽象的政治思想。這種傳播方式的顯著優(yōu)勢在于:一方面,現有的成熟的文化網絡為政治信息提供了覆蓋范圍廣、影響程度深的傳播渠道,大大節(jié)約了傳播成本;另一方面,將政治信息寓于文化形式之下,更容易提高外界對政治信息的接受度,大大增強了傳播效果。以位于北京的“法國學院”即法國文化中心開展的活動為例,2014年下半年共舉辦三十余場文化講座活動,其中有多場涉及法國的環(huán)境保護政策、土地政策、城市化進程、城市發(fā)展戰(zhàn)略、司法制度及中法關系等政治信息議題。
總之,法國政府作為政治信息傳播的重要行為者,充分利用并不斷完善傳遞和獲取政治信息的機制,推動一套承擔政治信息傳播功能的行政系統(tǒng)有效運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對內和對外傳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責編:譚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