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學艷等
摘要 收獲期是影響作物品質和產量的關鍵生育期,準確、及時地獲取作物收獲期對指導農業(y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在分析秋季作物生長曲線變化特征的基礎上,利用MODIS NDVI時序數據為遙感信息源,以Logistic模型為核心,運用曲率最大值法,構建秋季作物收獲期的遙感監(jiān)測模型,并以山東省為研究區(qū),逐像元提取秋季作物的收獲時間。研究發(fā)現,2014年山東省的秋收時間主要集中在第260~285天,即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并呈現從南向北逐漸推遲的空間特征。該研究結果與地面觀測數據基本一致,并且該研究結論與已有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說明該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構建的秋季作物收獲期遙感監(jiān)測模型是可靠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山東省農業(yè)生產提供一定的科學參考和指導,對促進山東省農業(yè)信息化和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收獲期;Logistic模型;MODIS NDVI;遙感;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08-335-03
收獲期是作物的關鍵生育期,作物收獲的早晚影響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準確、及時的獲取作物收獲期信息,對于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調整作物播種期、指導規(guī)?;N植區(qū)域的機械化收割具有重要意義[1-5]。
目前常用的作物收獲期監(jiān)測方法主要有田間觀測法和氣象模型統(tǒng)計法。田間觀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觀測范圍和作物種類有限,限制了其大范圍應用;氣象模型統(tǒng)計法簡單易用,且僅使用較少的驅動數據(如氣溫、降水等)就可以開展預測,但以氣溫為代表的氣象數據大范圍內表現均一,無法反映田塊尺度成熟期的差異,因而無法在小范圍內對作物的成熟期進行預測,同時這些模型多是基于統(tǒng)計回歸方式建立的,具有單點的特點,在一個區(qū)域建立的模型無法在其他區(qū)域或其他品種的作物進行推廣[6]。隨著遙感技術的發(fā)展,遙感在指導農業(yè)生產方面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能夠及時、低成本的獲取大范圍的地面信息,使得利用遙感進行動態(tài)監(jiān)測、量化大范圍作物生育期成為可能。
利用遙感監(jiān)測作物生育期,國內外學者已經做了大量的研究。Mahmoud等根據作物生長模型,以SPOT-5數據為驅動進行了甘蔗收割期的監(jiān)測[7],Rangoonwala等根據NOAA NDVI時序數據的變化率研究作物生育期的時間變化[8],而辛景峰等則定義在可能出現的時間范圍內,NOAA NDVI時序數據出現2個連續(xù)降低對應的時間為黃淮海冬小麥的成熟期[9],張峰等利用SPOT-VGT 2個相鄰時期的NDVI相減研究小麥的關鍵生育期,并定義NDVI減小速率最大處為小麥的收獲期[10]。在小區(qū)域范圍內,王堃等利用國產的HJ-CCD數據,基于變化向量分析方法,開展兗州市夏玉米收獲期研究,取得了較好的監(jiān)測結果[11]。
綜合現有的研究發(fā)現,作物生育期遙感監(jiān)測的實質是發(fā)現作物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顯著變化所對應的日期。Logistic模型是目前研究植被生育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2-13],并且在作物長勢監(jiān)測、植被生長曲線擬合等方面有重要應用[14],但利用Logistic模型研究作物收獲期的成果鮮有報道。筆者以2014年山東省秋季作物為研究對象,利用時序MODIS NDVI數據,以Logistic模型為核心,根據作物生長過程中NDVI曲線的變化特征,構建秋季作物收獲期的遙感監(jiān)測模型,逐像元提取2014年山東省秋季作物的收獲時間,以期為指導山東省農業(yè)生產提供一定的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及預處理
1.1.1 遙感數據預處理。該研究使用的遙感數據為從全球MODIS數據免費分發(fā)網站(http://ladsweb.nascom.nasa.gov)獲取的基于8 d最大值合成的MODIS反射率數據(MOD09Q2),空間分辨率為250 m,時間范圍為2014209~2014305,即2014年7月28日~2014年11月8日共13期數據。
原始的MOD09Q2數據采用HDF格式,sinusoidal投影方式存儲。為了研究中數據處理和計算的方便,首先利用MODIS數據預處理軟件MODIS Reproject Tools(MRT)軟件對MOD09Q2進行預處理,將HDF格式轉換為統(tǒng)一的tiff格式,并將sinusoidal投影轉換為雙標準緯線等積圓錐投影(Albers),通過與山東省矢量邊界和1∶250 000山東省耕地分布柵格數據掩膜處理,得到山東省耕地區(qū)域的MOD09Q2數據。
1.1.2 NDVI信息提取。研究選用歸一化差值植被指數(NDVI)作為指示作物生育期變化的遙感指標。NDVI能夠在很大范圍內相當精確地反映植被綠度、光合作用強度以及植被的季節(jié)性和年際變化[15-17]。利用MOD09Q2的2個波段反射率得到NDVI數據的計算公式如下:
NDVI=ρnir-ρredρnir+ρred(1)
式中,ρred為MOD09Q2第一波段(620~67 0nm)的反射率;ρnir為MOD09Q2第二波段(841~876 nm)的反射率。
在ENVI中將計算得到的13期NDVI數據疊加,得到研究區(qū)2014年7月28日到2014年11月8日的8d最大值合成的NDVI時間序列數據。
1.1.3 NDVI數據去噪。最大值合成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大氣、云、太陽高度角等對植被反射率的影響,但云和大氣對獲取的遙感影像的影響依舊很大,使得到的NDVI數據存在許多噪聲,造成NDVI曲線存在異常的突升點或突降點,影響遙感監(jiān)測精度。因此,在利用NDVI數據進行收獲期監(jiān)測前,必須先對NDVI時間序列曲線進行濾波處理。根據已有的眾多研究,筆者采用Savitzky-Golay濾波[18-19]對研究區(qū)的NDVI時序數據進行去噪處理。S-G濾波過程可由下式描述:
Y*j=i=mi=-mCiYj+1N(2)
式中,Y*j為擬合之后的序列數據;Yj+i為原始序列數據;Ci為濾波系數,N為滑動窗口的大?。?m+1)。
為與秋收時間的儒略日對應,將濾波之后的8 d NDVI時序數據進行3次樣條插值,得到研究區(qū)每天的NDVI時間序列數據。
1.2 秋收時間遙感監(jiān)測方法 作物生育期遙感監(jiān)測的實質是發(fā)現作物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顯著變化所對應的日期。該研究根據平滑后的NDVI時間序列曲線,以Logistic模型(公式3)為核心,根據曲率極值法,提取秋季作物的收獲時間。作物收獲時間的具體提取流程如圖1所示。具體步驟為:
(1)根據插值后的逐日NDVI時間序列曲線,查找到該時間序列上NDVI的最大值maxNDVI(圖1a)。
(2)從maxNDVI對應的日期開始,利用Logistic模型對NDVI曲線進行模擬(圖 1b)。
Logistic函數的表達式為:
y(t)=c1+ea+bt+d(3)
式中,t是一年中的某天;y(t)是擬合之后的t時間點上的 NDVI 值;d是背景的NDVI值,該研究中以擬合時間段內的最小NDVI 值代替,(c+d)為擬合時間段內NDVI最大值,即maxNDVI;a和b是擬合參數,利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求得。
(3)計算模擬曲線的曲率,求其極值。根據曲率極值點,確定山東省秋季作物的收獲時間(圖 1b),如圖1(b)中所示,定義A點對應的時間為山東省某種秋季作物收獲時間。
曲率計算公式為:
k=dαds=-bccz(1-z)(1+z)3[(1+z)4+(bcz)2]32(4)
式中,z=aa+bt;k為擬合的時間累積NDVI曲線變化曲率;α沿時間曲線移動單位弧長時切線轉過的角度;s為單位弧長。
2 結果與分析
2.1 2014年山東省秋收進程的空間特征 該研究以Logistic模型為核心,通過時序MODIS NDVI信息,構建秋季作物收獲期遙感監(jiān)測模型,獲得以儒略日為時間尺度的2014年山東省秋季作物收獲期空間分布,如圖2所示。
總體上看,2014年山東省秋季作物收獲時間從第240天持續(xù)到第300天左右,即9月初~11月上旬,持續(xù)時間較長,但主要集中在第260天到第285天之間,即9月中下旬~10月中旬,收獲作物占全省的89%以上,持續(xù)1個月左右。從空間上看,2014年山東省秋季作物收獲時間從南向北逐漸推遲,南部平原地區(qū)秋收時間主要集中在第265~270天左右,即9月中下旬,而德州、東營、煙臺等北部地區(qū)秋季作物收獲時間主要集中在第275~285天之間,即10月上中旬,南北相差15 d左右,這與實際的山東省秋收進程基本一致。收獲時間較早的地區(qū)出現在萊蕪市南部、新泰市和泗水縣等中部山地。
2.2 結果驗證 利用地面觀測數據對遙感監(jiān)測結果進行驗證,是檢驗遙感提取方法精度的重要手段。由于缺乏2014年山東省秋收時間的地面監(jiān)測數據,該研究根據中國氣象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網(http://cdc.cma.gov.cn)發(fā)布的高密、菏澤、濟寧等8個站點2009~2012年山東省夏玉米成熟期對該研究的提取結果進行簡要的精度分析。其中,2009~2012年作物成熟平均日期來自站點觀測數據,對應的遙感提取結果為站點所轄市區(qū)內所有作物的平均收獲期,結果見表1。
對比地面站點觀測的夏玉米成熟期資料,該研究結果與實測數據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除高密站外,其余7個站點遙感監(jiān)測的秋收時間與地面觀測時間的年均值誤差均小于10 d。這一方面是由于二者關注的作物生長期不同,地面站點數據記錄的是夏玉米成熟期,而遙感監(jiān)測的結果是夏玉米收獲期,二者必然存在差異,并且這種差異受人為影響較大;另一方面,二者觀測尺度存在巨大差異,地面觀測站點記錄的是地面上某一點或某一秋季作物的成熟期,而遙感監(jiān)測結果使用的是站點轄區(qū)范圍內的所有作物收獲時間。另外,根據王堃等的研究,2009年兗州市夏玉米收獲期主要集中在9月中下旬[11],這與該研究提出的2014年兗州秋收時間主要集中在第260~275天之間的結果基本一致。因此,該研究基于Logistic方法和時序遙感數據提取山東省2014年秋季作物收獲期的結果是可靠的。
3 結論與討論
該研究以Logistic模型為核心,利用時序MODIS NDVI信息,基于曲率最大值法,構建了秋季作物收獲期的遙感監(jiān)測模型,提取了2014年山東省秋收時間。
結果表明,2014年山東省秋收時間主要集中在第260~285天之間,即9月中下旬~10月中旬,并且空間上呈現從南向北逐漸推遲的趨勢,南北相差近15 d左右。該研究結果與地面站點觀測數據和已有的研究基本一致,說明該研究構建的秋收時間遙感監(jiān)測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為山東省農業(yè)生產提供一定的指導和科學參考。
參考文獻
[1] SUN H Y,ZHANG X Y,CHEN S Y.Effects of harvest and sowing time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rotation of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07,25(3):239-247.
[2] 謝黎虹,葉定池,陳能,等.播期和收獲期對“水豐兩優(yōu)1號”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氣象,2008,29(1):83-85.
[3] 遲永琴.春小麥品質與收獲期的關系[J].作物雜志,1995,11(3):30-31.
[4] 路大雷,王德成,趙久然,等.收獲期對秋播糯玉米不同品種產量與淀粉糊化(RVA)特性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8,41(12):4048-4054.
[5] SALDIVAR X,WANG Y,CHEN P,et al.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during soybean seed development[J].Food Chemistry,2011,124(4):1369-1375.
[6] 蒙繼華,吳炳方.基于衛(wèi)星遙感預測作物成熟期的可行性分析[J].遙感技術與應用,2013,28(2):165-173.
[7] MAHMOUD EI H,AGNES B,SERGE G,et al.Integrating SPOT-5 time series,crop growth modeling and expert knowledge for monitoring agricultural practices-The case of sugarcane harvest on Reunion Island[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9,113(10):2052-2061.
[8] RANGOONWALA A,AHMED S,NASIR A.Quasi-operational use of NOAA/AVHRR vegetation index to monitor vegetal cover and crop growth[J].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1993,13(5):265-268.
[9] 辛景峰,宇振榮,DRIESSEN P M.利用NOAA NDVI 數據集監(jiān)測冬小麥生育期的研究[J].遙感學報,2001,5(6):442-447.
[10] 張峰,吳炳方,劉成林,等.利用時序植被指數監(jiān)測作物物候的方法研究[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4,20(1):155-159.
[11] 王堃,顧曉鶴,程耀東,等.基于變化向量分析的玉米收獲期遙感監(jiān)測[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1,27(2):180-186.
[12] RATKOWSKY D A.Nonlinear regression modeling-A unifiedpractical approach[M].New York and Basel:Marcel Dekker,1983.
[13] RICHARDS F J.A flexible growth function for empirical us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1959,10:290-300.
[14] ZHANG X Y,FRIEDL M A,SCHAAF C B,et al.Monitoring vegetation phenology using MODIS[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3,84:471-475.
[15] 吳炳方.全國農情監(jiān)測與估產的運行化遙感方法[J].地理學報,2000,55(1):23-35.
[16] 羅宇翔,陳娟,鄭小波,等.RS和GIS在黔中主要秋糧作物生育期及長勢動態(tài)監(jiān)測中的應用[J].貴州農業(yè)科學,2007,35(3):128-130.
[17] 鄭小波,陳娟,康為民,等.利用MODIS 監(jiān)測高原水稻生育期和長勢的方法[J].中國農業(yè)氣象,2007,28(4):453-456.
[18] MADDEN H H.Comments on the Savitzky-Golay convolution method for least-squares fit smoothing and differentiation of digital data[J].Analytical Chemistry,1978,50(9):1383-1386.
[19] CHEN J,JONSSON P,TAMURA M,et al.A simple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a high-quality NDVI time-series dataset based on the Savitzky-Golay filter[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4,91:33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