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1999年的春夏之交,已定居臺灣、年近八旬的蘇兆南先生在四川省和宜賓市臺辦的協助下實現故地重游,回到魂牽夢繞的李莊。
走過凹凸不平的青石板,高聳的灰磚風火墻和小青瓦民房鱗次櫛比,街巷的格局和建筑呈現出濃郁的川南風情,蘇兆南不禁老淚縱橫:禹王宮(現已改為慧光寺),這不是當年同濟大學(以下簡稱同大)的校本部所在地嗎?1944年,同大學子投筆從戎,正是從這里整裝出發(fā);王爺廟,這不是當年同大的圖書館和閱覽室嗎……沉寂多年的李莊隨著同大學子的到訪而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之中。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
在席子巷李莊古鎮(zhèn)書屋的主人左照環(huán)看來,李莊,不僅是自己當下生活的李莊,更是抗戰(zhàn)時期同大畢業(yè)的父親講述的“李莊的同大,同大的李莊”??箲?zhàn)時期的李莊就像左照環(huán)的親身經歷一般,歷歷在目……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一大批高等學府和機構開始冒著敵人的炮火顛沛輾轉,內遷到相對平安的大西南云、貴、川諸省。1940年夏,由于日本侵略軍以切斷滇緬公路為目的,加大了對云南省各重點地段的狂轟濫炸。在昆明的同大意欲遷往宜賓南溪縣,結果被婉拒。
消息傳到李莊,張訪琴、楊君惠等有識之士經過多次磋商后準備接納同大。
“他們認為這些文化科研機構遷來,無疑會對地方上的文明進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地方上的眾多青少年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成為有用之才?!弊笳窄h(huán)說。共識既成,地方即刻推舉張官周、李清泉二人作為李莊代表前往南溪縣城面見同大先遣人員,陳述李莊接納的各種有利條件。同時,李莊地方政府向國民政府內政部、教育部、同濟大學發(fā)出電文,熱情相邀: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p>
正是這短短十六個字的電文,不僅改變了當時部分知識分子的命運,也改變了李莊的命運?!捌呤旰蟮慕裉欤钋f所釋放出的潛能和影響力,也是當初決策者們始料未及的。”左照環(huán)說。
1940年9月30日,同大作出遷往李莊的決定。隨同大一道遷來李莊的還有: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人類體質學研究所、國立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文科研究所等。加上抗戰(zhàn)之初從宜賓疏散到李莊的省立宜賓中學,李莊自有的兩所完小和1942年創(chuàng)辦的李莊憲群女子中學,李莊的人口從3000人激增至1.5萬人。李莊也從一個西南邊陲小鎮(zhèn)一下提升為抗戰(zhàn)文化四大中心(重慶、成都、昆明、李莊)之一,并名揚海內外。
適茲樂土,孜孜以求
從1940年到1946年間,在小小的李莊鎮(zhèn)上,云集了一大批國內外頂尖級的專家學者。
1940年,童第周作為生物教授和夫人葉毓芬來到李莊同大理學院任教。
童第周被譽為世界克隆第一人,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在20世紀九十年代被列為世界100位最優(yōu)秀的科學家之一。1943年夏天,英國學者李約瑟來到李莊,當他了解到,童第周在舊貨店內購買了一臺顯微鏡,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利用金魚做試驗,形成一篇篇高質量的科學論文,他不由驚呆了,連連禁不住高聲稱贊:“奇跡!奇跡!簡直不可思議!”可是當李約瑟提出要童第周去國外從事科研,卻被童第周婉言相拒:“因為,我是中國人!”
1939年,中央博物院聘請梁思成擔任建筑史料編纂委委員會主任。1942年梁思成開始編寫《中國建筑史》。由林徽因負責收集遼、宋的文獻資料,盧繩負責收集元、明、清的文獻資料,莫宗江負責繪插圖。經過兩年的辛勤努力和共同協作,一部《中國建筑史》在李莊成稿,實現了梁思成提出的“《中國建筑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的夙愿。同時,還完成了《圖像中國建筑史》(英文)一書。梁思成融匯中西文化的精髓和科學實證的精神,使他成為中國建筑科學之父。他的這些著作成為中國建筑領域的經典?!吨袊ㄖ贰愤@部書稿,在新中國成立后,一直是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必學教材。
梁思成還把李莊板栗坳栗峰山莊作為川南民居的經典之作,和李莊旋螺殿的建筑結構介紹一并收入《中國建筑史》一書中。
對于在李莊幾年中的艱苦生活,梁思成女兒梁再冰后來作過如下回憶:家中實在無錢可用時,父親只得到宜賓委托商行去當賣衣物,把派克鋼筆、手表等“貴重物品”都“吃”掉了。父親還常開玩笑地說:把這只表“紅燒”了吧!這件衣服可以“清燉”嗎?
費正清夫婦和一些美國朋友知道梁思成夫婦的情況后也力勸他們到美國去工作并治病,梁思成鄭重地表示: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假使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也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六年中,抗戰(zhàn)文化中心李莊培養(yǎng)和造就了學術領域中的佼佼者。僅后來在大陸成為兩院院士的就有朱洪元、陶亨咸、王守武、唐有祺、俞鴻儒、盧佩璋、吳孟超、裘法祖、涂銘旌、王守覺、吳式樞、曹楚南等人。
李莊也受益匪淺。李莊當時的教育狀況是從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直到讀研究生,所有這些學業(yè)的完成都可不用邁出李莊一步,這也是李莊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后來成為上海交大教授并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李莊板栗坳的張軼群,就是當年同大工學院造船系的學生。
1945年8月,中國人民歷經八年浴血抗戰(zhàn),終于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而告終。消息傳到李莊,“我們勝利了!”成為當時最能集中表達人們情感的一句話?!斑w駐李莊的師生們白天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以示慶賀;晚上紛紛點燃用竹纖繩制作的火把在李莊的大街小巷游行歡呼??駳g進行了整整三天三夜?!崩钋f鎮(zhèn)組宣委員潘成君介紹說。
待這種勝利狂歡的浪潮漸漸趨于平靜后,這些文化科研機構又開始實施復員東遷。他們依依不舍地和李莊父老鄉(xiāng)親告別:
謝謝了,鄉(xiāng)親們!謝謝了,李莊!
責任編輯: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