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琛
網上朋友圈“累覺不愛”
微信在方便了我們生活、學習、工作的同時,卻也全面“入侵”了我們的生活。微信每月活躍人群達四億,朋友圈更新信息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在這驚人數字的背后,是不斷點擊屏幕的手指、緊盯著屏幕的無數雙眼睛、隨“刷”而逝的時間和精力。
不久前,國內一項調查采訪了2000余人,其中有近54%的受訪者認為微信提高了工作效率,為工作和交流帶來了便利,但有47%的人認為微信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變相增加了工作時間,從而加大了人們所承受的壓力。而且,朋友圈里充斥的各種微商、廣告、雞湯文也讓人“累覺不愛”,不少人表示想“靜一靜”。
事實上,當一個社交網絡開始占用用戶越來越多的時間,它就一定會產生一種反作用力,讓部分用戶產生擺脫它、逃離它的沖動。飛信、QQ空間、微博等都在遵循著社交網絡的這種發(fā)展規(guī)律,曾經熱鬧、最終平寂。
2013年5月,美國著名技術類博客網站“The Verge”的資深編輯保羅·米勒完成了一項實驗——過了整整一年沒有網絡的生活。當他談起自己一年的“逃離”生活時,他寫道:“沒有網絡的日子解決了我所有的問題,讓我更加聰慧,更加真實,更加完美?!泵绹芯€電視新聞網也曾發(fā)表評論文章稱,青少年正在逃離臉書、推特。臉書首席財務官大衛(wèi)·埃博斯曼就曾承認,2013年初青少年的活躍率為76%,而2013年底則降到56%。他們逃離的原因之一,就是這些社交媒體已經失去了一些“社交”的成分。
社交媒體成癮的危害
人們之所以要逃離社交媒體,有其科學依據。
挪威卑爾根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專家塞西莉·安德烈亞森是全球最早開展社交網絡依賴以及成癮行為的研究者之一。安德烈亞森的團隊在2012年設計了“臉書成癮測試”,后來,隨著其他社交平臺在不同國家出現,這一測試推廣為“伯爾根社交媒體成癮測試”。社交網絡成癮癥狀包括:1.不?;〞r間去考慮或者計劃使用社交媒體;2.有頻繁使用社交媒體的沖動;3.以此來忘記現實問題;4.曾經試圖減少使用但未成功;5.如果被禁止使用的話會感到煩躁、焦慮;6.過多使用社交媒體,以致工作或學習生活受到負面影響。
安德烈亞森稱,研究表明,年輕人、女性以及單身人士更容易產生社交媒體依賴或成癮,外向型、焦慮型、自戀型人格的人更容易受社交媒體左右,而自律型、自尊型、溫和型性格特征的人在使用社交網絡時較少表現出依賴。過多的屏幕時間,直接的后果就是屏幕臉、焦躁心,還會表現出與酒精成癮等傳統(tǒng)成癮類似的表征,繼而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癥狀。
社交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也經常見諸報端。在中國,曾經有一位老父親甚至因為家庭聚會上兒孫們個個低頭看手機、不是搶紅包就是發(fā)微信,而氣得掀翻桌子,離席而去。
每月進行一次科技“齋戒”
安德烈亞森說,社交網絡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無害的,所以完全逃離社交媒體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比較難做到,應該提倡科學、有節(jié)制地使用社交媒體。
研究顯示,目前,其實很多人已經學會科學地使用社交媒體,戒除科技毒癮。美國近期一項研究顯示,有近六成的臉書使用者曾經短期戒掉臉書。
對于社交網絡成癮者,安德烈亞森的研究團隊建議:關閉社交網絡賬戶;從手機上刪除社交應用;設置攔截某些站點;關機或者將手機設定為靜音模式;記錄使用社交媒體時間;禁止將電腦或手機放置在臥室;使用冥想等技巧來放松心情等。
同樣,對于普通人來說,也可以采取科學的措施,有效控制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每天選擇一段時間關掉手機,與人進行面對面的交談,或者獨處;在屏幕時間和其他時間尋找平衡,比如每看一個小時屏幕,就再花一個小時與人交流;每月進行一次科技“齋戒”,不使用電腦、平板設備或者手機;晚上睡覺時將手機放置在一米之外的地方。
找回現實世界的精彩
在關于逃離微信的討論中,有些人選擇轉向更加小眾的其他社交網絡平臺。但是,隨著這些平臺吸引更多用戶,難免又會重復之前的困擾。我們需要認識到,各類信息和技術手段層出不窮,呈爆炸性發(fā)展,我們應該學會讓信息為我所用,而不應該成為信息的奴隸。
其實,有很多辦法可以對付社交媒體帶來的負面效應。在北京的林小姐發(fā)現老公下班回家后還不停盯著手機跟進工作,她決定,每次一有工作信息發(fā)來,她會替老公回復:“對不起,用戶現在不在線?!被蛘?,干脆不理不睬。
如果你不想被加班,或者“無意識加班”,你可以跟林小姐一樣。
如果你想清除朋友圈的“污染”,可以找個時間給朋友圈來一次清掃,屏蔽垃圾制造者,退出不需要的微信群,或者繼續(xù)潛水;也可以拉黑你不喜歡的賬號;取消關注或者無視公眾號的推送。
也許完全關閉朋友圈,你可能會因為錯過親友在重要時刻的分享而感到遺憾,但可以將時間花在別處,比如拓展現實社會的朋友圈。美國的斯塔夫如此告別臉書,“我決定不使用臉書、推特,也不在Instagram上發(fā)照片了,開始家人和朋友以為這是自我隔絕。而我現在已經完全脫離了社交媒體,用更多時間去干別的事情。要知道,掌上世界雖然很有趣,但現實世界可以同樣精彩?!?/p>
(張源薦自2015年5月29日《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