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人神共舞的熱貢藝術
“熱貢”,藏語音譯,意為“充滿希望的金色谷地”。漢族史籍記作“榆谷”“一公”和“捏工”。熱貢主要指今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河一帶。這里有許多信仰藏傳佛教并從事宗教藝術活動的藝術群體,他們的作品以反映藏傳佛教內容為主,技法上集中體現(xiàn)了藏式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風格,其內容基本上是宗教信仰的物化形象,故又被稱為“熱貢藏傳佛教藝術”或“熱貢藏族藝術”,在文化性質上屬于安多藏區(qū)藏傳佛教綜合藝術的一個流派。
熱貢藝術濫觴于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中葉初具規(guī)模。熱貢藝術的主要創(chuàng)作群體分布在同仁縣的吾屯村、年都乎村、尕沙日村、郭瑪日村等五個村落。這幾個村子,幾乎“人人會作畫,家家以藝術為業(yè)”,以庭院為作坊,視藝術為生命,從藝者甚眾。千百年來,熱貢藝人博采藏傳、漢傳佛教藝術及明清民間繪畫的優(yōu)長,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在眾多佛教文化藝術派別中,成為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藝術流派。
熱貢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堆繡、建筑裝飾等藝術門類。其繪畫有壁畫(墻面壁畫和布面壁畫)、唐卡及繪于門扉、門楣、墻裙、橫梁、柱頭等處的裝飾圖案;雕塑有泥塑、木雕、石雕及酥油花,但以寺院中彩塑佛像為大宗;堆繡有堆繡唐卡、堆繡帷幔、堆繡柱飾等,他們是以縫繡工藝制成的畫面外表顯現(xiàn)出浮雕效果的各類工藝品。此外,還有木刻、石刻、磚刻等建筑裝飾工藝。熱貢藝術作品以工藝細膩、色彩絢麗、裝飾性強而享譽藏傳佛教藝術界,尤其在繪塑中用金量之大、繪金技藝之高超為同行所稱道。
作為藏傳佛教藝術流派的一支,熱貢藝術也是一種高度程式化的民間藝術。無論繪畫、雕塑,抑或建筑,熱貢藝術的主題、題材、形象、比例、體態(tài)、表情、姿勢及背幔佛座、法器形制等要素,都參照“量度經”的規(guī)范程式,尺度嚴謹,不能隨心所欲而為之。藝人們的技藝高下只能反映在描線的工拙、勁弱,著色的勻凈、雅俗,雕刻的刀工精粗以及使用貴重材料(如用金技法)的特技等方面。
熱貢藝術在創(chuàng)作傳統(tǒng)上采用了兼容并蓄的手法,因而其藝術風格獨特,在佛像造型方面具有俊美秀麗、端莊安詳?shù)奶攸c。在繪畫涂色上又凸顯了地域審美意識,線條刻畫簡練,形象比例準確,姿態(tài)動靜結合,敷色用彩濃重,淡雅華貴相宜。此外,熱貢藝術在紀念塔和靈塔的制造上,其技藝精良工巧,突出浮雕裝飾,鑲嵌多彩寶石,顯得富麗堂皇,靈氣橫溢。
在眾多的熱貢藝術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唐卡。唐卡,又叫唐嘎、唐喀,為藏文音譯,是刺繡或繪制在布、綢、絹上的彩色卷軸畫。唐卡最初是寫在織物上的文告,后來逐漸演變?yōu)樽诮汤L畫,主要流行于藏區(qū)。唐卡有彩繪唐卡、印刷唐卡、刺繡唐卡、織錦唐卡(堆繡)、緙絲、貼花以及珍珠唐卡等,而尤以彩繪唐卡為多。唐卡繪制內容繁多,題材廣泛,除宗教外還包括大量神話傳說、人文歷史、社會風俗等諸多內容,被譽為是了解藏民族的“百科全書”。唐卡的大小懸殊很大,布達拉宮的大唐卡有五層樓高,一般的是四五尺,小的只有五寸。唐卡的畫面結構一般為三段式,即中央為本尊部分,上方為空界天國部分,下方為地界,也稱凡界。題材以宣揚佛教教義和本尊故事為主,也有自然科學方面的注解圖,如天體運行、醫(yī)學原理、人體結構、經絡穴位、醫(yī)療器械、藥物性態(tài)等,構圖以對稱為多見,技法為單線平涂。
傳統(tǒng)的熱貢藝術主要在藏傳佛教寺院內部創(chuàng)作、傳承,并為藏傳佛教服務。自1958年宗教改革以后,熱貢藝術開始流向民間,并在民間傳播。其中吾屯村以繪畫為主,兼事雕塑和堆繡;年都乎村以堆繡為主,兼事雕塑、唐卡和壁畫創(chuàng)作;尕沙日和郭瑪日村以唐卡和壁畫創(chuàng)作為主。
現(xiàn)在,熱貢藝術成為了國家級甚至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仁縣被命名為“熱貢藝術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熱貢藝術已經步入了良性發(fā)展的軌道。這里從事熱貢藝術創(chuàng)作的農牧民群眾日益增多,熱貢藝術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此外,曾經充滿神秘色彩、掌握在藏傳佛教寺院僧人和少數(shù)民間工匠手中的熱貢藝術技能,也開始走進了學校課堂,使更多的人從小就有機會受到熱貢文化的熏陶,也使這門民族藝術瑰寶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