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一迪
摘要:嚴歌苓作為最成功的“新移民作家”之一,其新移民小說中包括了眾多本原化的美國形象,其中有孤獨的邊緣人,冰冷無情的異化者,以及理性的實用者。嚴歌苓對于美國形象的抒寫,體現(xiàn)出了她在雙重文化背景下對于美國文化的反思與批評。
關(guān)鍵詞:嚴歌苓;新移民小說;美國形象;本原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中國大陸的“移民潮”,很多中國人離開自己的故土,去到世界各地尋求夢想。他們把在他國的生活經(jīng)歷,思想感觸通過小說表達出來。人們稱這類小說為“新移民小說”,把這些作家稱為“新移民作家”。嚴歌苓就是“新移民作家”之一,并且是最成功的“新移民作家”之一。1987年赴美的嚴歌苓經(jīng)歷了從留學到移民的過程,在這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新移民小說。短篇小說《少女小漁》就是她作為大陸留美新移民作家的成名作。
一、幻滅的“烏托邦”
嚴歌苓的小說從多角度多方面塑造了80年代左右的中國移民形象。
《失眠人的艷遇》中的留學生“我”,是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女人,主人公并未因留學的經(jīng)歷而過上富足充實的生活,是一個晚期失眠癥患者,面窗口徹夜不息的燈光成了主人公的精神寄托,幻想中“烏托邦”式美國的幻滅,帶來的只有冷寂與孤獨。《無出路咖啡館》中的留學生“我”在學習之余靠在餐館打工為生,為房租租住便宜的房子,每天小心翼翼地在房主夫婦面前維護著脆弱的自尊,為了贏得獎學金來支撐自己的生活甚至違背自己的內(nèi)心與教授發(fā)展曖昧情愫。在美留學生的艱難殘酷的生活處境也是幻滅的“烏托邦”的體現(xiàn)。而嚴歌苓則解構(gòu)了美國的 “烏托邦”幻象,在對異國形象的描述中,既不是烏托邦的,也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真實言說。嚴歌苓小說中的移民者多是過著這樣的底層生活,美國的自由和繁華與他們無關(guān),他們的生活空間忙碌,生存狀態(tài)孤獨而壓抑。
二、嚴歌苓眼中的他者印象
嚴歌苓在她的新移民小說中,描繪出眾多的美國形象,其中有孤獨的邊緣人,冰冷無情的異化者,以及理性的實用者。每種文化都會因自身的體系模式帶有獨立性,形成自身的特點。嚴歌苓在美國進一步深入了解了美國的社會生活后,一些民族文化上的沖突也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
(一)孤獨的邊緣人
嚴歌苓小說中的美國人形象是接近本原化的,其描寫的對象除了華人留學生,更多的是對普通的平民人物甚至是下層社會人們及生活的講述。除此之外,嚴歌苓描寫的形象還包括極易被人忽略的群體,那些被排除在美國主流社會之外的邊緣者和弱勢者。
在小說《橙血》中的瑪麗是一個白種貴族女人,身體患有小兒麻痹癥,雖擁有祖輩留給他的橘園,但源自身體上的缺陷又給了她極為敏感脆弱的心理。瑪麗與一位叫阿賢的她雇傭的一位東方男子活在一種互相依附寄生的關(guān)系中。試想如果沒有身體的殘弱,即便她有著高傲的怪癖,也不可能如此在乎一位來自東方瘦弱男子的關(guān)注。這些都源于他們同處社會的邊緣境地。
嚴歌苓通過對美國主流社會之外邊緣者的刻畫,表達對社會邊緣人物的關(guān)愛和對現(xiàn)代社會冷漠人際關(guān)系緩和的期許。
(二)冰冷無情的異化者
嚴歌苓筆下的美國形象是冰冷的,身處其中的中國人,感受到的往往是無情和孤獨。在美國這個高度發(fā)達、重商主義的資本主義國家,利益是這個國家運轉(zhuǎn)的中心和動力,責任義務劃分得非常明晰,人情的冰冷便在此時顯現(xiàn)。嚴歌苓的筆下于是出現(xiàn)許多冰冷無情的異化者。
(三)理性的實用者
美國文化有著濃厚的商業(yè)氣息,以利益為核心,它對人際之間的交往影響至深。在美國社會,人們之間追求一種契約式的交往,在利益的驅(qū)動下進行毫無情感地權(quán)衡進退。嚴歌苓對美國的理性實用者的形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刻畫。
在《方月餅》中一起合住的美國女友瑪雅與“我”生活的點點滴滴,在美國即便是好朋友的關(guān)系,互相之間也必須精打細算、錙銖必較。《也是亞當也是夏娃》講的是一個美國同性戀者亞當同一位中國女人訂立合約的故事。將美國社會的“理性”要害暴露無遺,一位“理性”至上的美國實用者形象躍然紙上。故事結(jié)尾亞當突然感到夏娃是他最親密的朋友而夏娃也覺得自己對亞當講的實話已遠遠超過了對前夫 M 所說的實話。
三、雙重文化背景下對美國文化的反思與批評
嚴歌苓在 1990 年來到美國,至今已經(jīng)歷了二十余年的美國生活,豐富了嚴歌苓對于美國文化的了解與體驗,形成了自己對于美國文化的獨特見解。對于美國文化與文明來說,嚴歌苓是承載著中華文明的中國人,所以在描述美國人形象時難免帶上來自中國文化的認知因素。與此同時,來自美國社會文化因素在潛移默化中豐富著作者的思想,影響著他們的寫作。具體表現(xiàn)在作品中為既有對美國人自由、博愛精神的稱贊與對其重利薄情的剔析,同時還有著對中國文化中禮義仁信觀念的認同。在兩者種文化之間,嚴歌苓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任何一方的偏袒,她認為任何一種文化既有它的優(yōu)越之處也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
在嚴歌苓的新移民小說中,美國形象成為一個幻滅的“烏托邦”,其中包括了孤獨的邊緣人,冰冷無情的異化者,以及理性的實用者。在對美國形象的抒寫中也體現(xiàn)出嚴歌苓雙重文化背景下對于美國文化的反思與批評,嚴歌苓關(guān)照孤獨的邊緣人,希望通過描寫美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孤獨落寞者表達對社會邊緣人物的關(guān)愛,對現(xiàn)代社會冷漠人際關(guān)系緩和的期許,對于不同文化間消除隔閡與加強交流的渴望,對于美國人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實利主義行為方式,嚴歌苓持批評態(tài)度,嚴歌苓在作品中關(guān)照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倫理與仁義禮信觀念,表達了對美國“理性”文化批評反思。
【參考文獻】
[1]嚴歌苓.少女小漁[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孟華.比較文學形象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4]孟華.中國文學中的西方人形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倪立秋.新移民小說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5]莊園.女作家嚴歌苓研究[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6.
[6]王青.嚴歌苓作品中的美國人形象[D].重慶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