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敏
【摘要】作為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圣典,圣經(jīng)影響深遠,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國。在圣經(jīng)翻譯過程中,最著名的是美國的語言學家及圣經(jīng)專家尤金奈達,他總結出翻譯過程中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強調(diào)翻譯的過程不必字字對應,要考慮讀者的感受,要達到最切近自然的對等。本文選取了眾多翻譯版本中的一個版本,主要探討尤金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在圣經(jīng)中的具體運用。
【關鍵詞】圣經(jīng) 尤金奈達 動態(tài)對等
一、動態(tài)對等理論
動態(tài)對等理論是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翻譯家尤金奈達提出的。奈達的翻譯思想理論可分為三個階段:描寫語言學階段、交際理論階段和社會符號學階段。其中交際理論階段是一個關鍵時期,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奈達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理論。
在一定程度上,圣經(jīng)也屬于文學翻譯,但是它與其他文學翻譯的目的不同。因此,動態(tài)對等理論強調(diào)讀者的反應,希望讀者能夠得到與本土讀者一樣的感受。動態(tài)對等要求“接受者和訊息之間的關系應與原來接受者和訊息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保持相當程度的一致”。(Nida,1964a:159)
二、動態(tài)對等在圣經(jīng)中的體現(xiàn)
動態(tài)對等強調(diào)讀者的感受,以接收者的感受為主,這在圣經(jīng)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1.《出埃及記》第21章22-25節(jié)原文:
21:22 If men,while fighting,do damage to a woman with child,causing the loss of the child,but no other evil comes to her,the man will have to make payment up to the amount fixed by her husband,in agreement with the decision of the judges.
21:23 But if damage comes to her,let life be given in payment for life.
21:24 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hand for hand,foot for foot,
21:25 Burning for burning,wound for wound,blow for blow.
譯文:人若彼此爭斗,傷害有孕的婦人,甚至墜胎,隨后卻別無傷害,那傷害她的總要按婦人的丈夫所要的,照審判官所斷的受罰。若有別害,就要以命償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以烙還烙,以傷還傷,以打還打。
這里將原文24節(jié)的內(nèi)容翻譯成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及與其相同的結構,原因就在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表示針鋒相對,以暴抗暴,既符合原文中法律想要表達的意義,又易于讀者理解接受。
2.《士師記》第2章第10節(jié)原文:
2:10 And in time death overtook all that generation; and another generation came after them,having no knowledge of the Lord or of the things which he had done for Israel.
譯文:那世代的人也都歸了自己的列祖。后來有別的世代興起,不知道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
這里,“generation”本意是“一代人,代(約30年),時代,生殖,產(chǎn)生”,而譯文中將其翻譯為“列祖”。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列祖列宗之說,是指歷代的祖先。相對于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來說,非常符合漢語的用法,從而也就使得中國讀者很容易理解原文要表達的意義。相反,若將其翻譯為“一代人”,反而顯得啰嗦,語義不明。
3.《以西結書》第16章44節(jié)原文:
16:44 See,in every common saying about you it will be said,As the mother is,so is her daughter.
譯文:耶路撒冷啊,人家要用這句俗語指著你說:“有其母必有其女?!?/p>
譯文將“As the mother is,so is her daughter.”譯為“有其母必有其女”,與漢語文化中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讀者很容易理解為女兒與母親一樣,若譯為“母親怎么樣,女兒怎么樣”反而少了一些文化韻味。因此這也是奈達思想在圣經(jīng)翻譯中的一個體現(xiàn)。
三、結語
圣經(jīng)不僅僅是一本宗教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本文化著作。新的世紀,加入到圣經(jīng)翻譯行列中的非宗教人士及學者越來越多,而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對于圣經(jīng)的翻譯提供了比以前更有利的指導。當然,這也與前人圣經(jīng)翻譯理論家對于圣經(jīng)翻譯探索的經(jīng)驗是分不開的。同時,奈達的理論也對翻譯界的其它翻譯理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某些文體的翻譯雖然不適用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但也為翻譯家們提供了翻譯的新角度。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A.1998.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Hohhot:Inner Monglia University Press.
[2]朱維之.基督教與文學[M].上海:上海書店,1992.
[3]任東升.圣經(jīng)漢譯文化研究[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4]圣經(jīng)(和合譯本)[Z].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98.
[5]尤思德(Jost O.Z.)和合譯本與中文圣經(jīng)翻譯[M].蔡錦圖譯.香港:國際圣經(jīng)協(xié)會,2002.
[6]阿爾伯特·甘霖.基督教與西方文化[M].趙中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圣經(jīng)[M].上海: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