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如 著名文學批評家。
十幾年前在張家港的全國詩會上和于堅見了面,也聊了聊?;貋砗笪壹纯虒懥艘黄嘘P(guān)訪談,題目用的是他自己的詩句“晃著兩只陶瓷般的耳朵”。我自覺得是很“形象”的人物專訪,可惜《文學報》一時沒用,后來在《文論報》發(fā)了。和于堅這樣的詩人聊天,決不會冷場,他會有許多新鮮的話題讓人興奮,促進你思考。至今還記得他說過要“像百姓那樣生活,同時要像上帝那樣思考問題”。這話其實說出了他或當下寫作者的一種對寫作的敬畏感和責任心。而這句話,在我的理解中幾乎也就成了當下文學敘事倫理的最高標的。讀于堅的詩,尤其讓我驚嘆的是他內(nèi)心充沛的詩意和激情,總有一股綿綿不息的磅礴氣韻,自然而然地流淌著、奔騰著、咆哮著。于堅的詩即便很“長”,但卻感覺不出他“累”,于堅的詩有許多“西洋”元素,但卻感覺不出他僅僅是“洋裝”在身。盡管詩歌界有許多的“偽”理論,于堅的觀念卻一點不“偽”。和吳投文的這篇對話也可以作很充分的證明。
韓永明也是十幾年前在秭歸認識的,那時,他樸素、靦腆少語的樣子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來不久他就從秭歸調(diào)到湖北省作協(xié)工作了。十幾年積累,他的小說應(yīng)當有長足的發(fā)展。去年再見面時,他依然是樸素、靦腆少語的樣子,文如其人的本色特征明顯,但我卻一直希望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能再多一點張揚。
七十年代的這篇對話,大概因為雙方都是女性,所以,談得特別具體、感性,聊家常式的,讀著有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