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瑞們演出所使用到的皮影出自汪天穩(wěn)之手。汪天穩(wěn)今年65歲,過去50多年來,他一直都在做皮影雕刻。央視的一個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公益廣告,請了八名國家級非遺或工藝大師進行拍攝,作為國家工藝美術大師的王天穩(wěn)是其中之一。
這則廣告的文案當中有一句是,"皮影戲有9個流派面臨失傳"。但現(xiàn)在的情況是,進行皮影戲演出的戲團成員們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而已經(jīng)變成產(chǎn)業(yè)的皮影雕刻則讓從業(yè)者們富足起來。
汪天穩(wěn)從12歲開始開始皮影雕刻的生涯。華縣皮影使用黃牛皮來做材料,成品最后變得硬挺而半透明。雖然在造型上,人物相對較小巧,但色彩鮮明,對比很強。它實用礦植物顏料為染色材料,透光之下顏色非常明晰動人。其是用銅銹熬制的綠色,透過光之后顯示出的獨特的鮮綠,讓人過目難忘。
華縣皮影的刻制,依靠的是"推皮走刀",將刀子尖扎入牛皮固定在墊板上,再用手指推動牛皮走動,逆著刀鋒進行切刻。制作皮影需要很大的手勁,尤其是推皮的左手,需要極大的勁力。王天穩(wěn)說,練習的辦法是,在手腕上掛兩塊磚,過兩個月,手上的勁就自然增長。
皮影戲在過去極為常見,人們的婚喪嫁娶、過年過節(jié)都會請上皮影班子,連唱幾個天晚上。但自從1994年之后,劉進瑞感到,皮影戲就一直走下坡路。電視從那年開始逐漸普及,新的娛樂形式越來越多,人們對皮影戲的熱情一天天減淡。
這種趨勢在近兩年還在加劇。去年,演出的頻率為每周一兩次,劉進瑞他們會受到鄉(xiāng)村的邀請去表演。但今年以來,頻率變成了一個月只有一兩次了。
劉進瑞說,在整個華縣,唱皮影戲的人年紀都在50歲以上,最年輕的48歲以上。沒有年輕人在唱皮影。他悲觀的認為,隨著老一代人的停歇,皮影戲終究會"悄悄的消失",最終的結果是"影存實亡"或者"音存實亡"——將來只能見到物體的皮影皮子或者聽聽錄音,但無法再見到皮影戲的表演。
這種情形也讓刻皮影雕刻大師汪天穩(wěn)感到悲觀。他說,原來皮影雕刻是為皮影戲的表演服務,但隨著表演市場萎縮,皮影雕刻的本來功能也漸漸減弱,漸漸地為收藏、旅游等市場服務。
這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所常見的情形,民俗在消失,而其可見的、物質(zhì)的部分則進入了旅游或收藏市場中。許多年畫、刺繡、皮影,都表現(xiàn)出這種民俗和物質(zhì)載體之間的脫節(jié)。
而皮影戲和皮影雕刻之間的脫節(jié)表現(xiàn)的越來越明顯,一旦皮影戲老藝人徹底淡出,作為非遺被進行保護的皮影戲將無法再完整地留給后人。劉進瑞所擔心的"影存實亡"的到來,看起來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