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顯而易見,“學生作文”是指學生為提高書面表達能力而完成的習作,為今后走向社會進行有效交流,夯實基礎。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寫出一篇好的習作呢?
一、學會觀察積累的方法,做到心中有物
1.作文素材來源于觀察生活。作文是學生對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學生獨特生命的個性體現,由于學生的生活千差萬別,對生活的體驗也就不盡相同,即使是同樣的生活,所獲得的體驗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該積極鼓勵學生深入地觀察生活、理解生活,從生活中吸取營養(yǎng)。只有深入地觀察生活,理解生活,才能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學生習作時才能“說真話、實話、心里話”,才能言之有物。
2.心中有物來源于積累。在學生學會一定觀察方法的基礎上,需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對平時遇到的事物進行仔細觀察,同時對自己有疑問或有興趣的事情也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學會作更深入的調查與探究,把自己觀察到的東西以記日記的形式記下來,這既使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習慣,又讓學生在記日記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素材,做到心中有物,從而有寫作的基礎與資本。
二、學會行文組織方法,做到量體裁衣
教師引導學生學會作文的行文組織方法。首先引導學生學會把平時積累的素材按一定的方式進行歸類,如把素材分成描寫場景的、描寫心理活動的等,這既方便學生需要的時候查找,又有利于學生學習歸類的方法。其次是引導學生將積累的素材與作文相結合,并嘗試在作文中使用一定的組織方法,如根據農村生活實際,以學生參加秋收的過程為題進行習作時就引導學生采用總分總式的表達方式,在學生已有勞動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先總體介紹參加秋收的有哪些人?地點在哪里?要帶上什么工具?再寫一寫勞動過程中,大家是怎樣分工合作的,不同的分工有哪些不同的動作、表情等,最后還可以寫寫參加勞動后有什么樣的收獲或感受。通過作文指導與訓練,學生掌握了諸如總分總式、分總式、并列式等形式的行文組織方法,作文就不會讓人感覺雜亂無章。
三、學會修飾、修辭方法,做到錦上添花
1.符合學生自身特點。“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作”。學生的作文內容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言之有物,不能無病呻吟。假如在學生的作文中充斥著捏造的事實,一說到做好事就寫撿錢包交還給失主等,作語言充滿成人化的色彩,到處是老氣橫秋的語氣等,那么文章再好再生動,也是不合體的,也不是最佳的。
2.適當用上修飾詞語。觀察讓學生捕捉到了眾多的信息,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在這些素材中學生同樣能夠發(fā)現生活中的美,那么如何把這種美表達出來呢?如何讓讀者從作文中感受到這種美呢?關鍵在于作文時要懂得運用修飾的詞語與方法,而這也是課標所要求的“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另外,由于學生的人生經歷、性格特征、觀察角度等不同,對事物的觀察理解自然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作文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發(fā)現有運用修飾性詞語與沒有運用修飾性詞語的區(qū)別,從中發(fā)現運用修飾性詞語的好處,并學會在習作中盡可能地加以運用。其次,在比較運用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個性習作的形成也是有一定促進作用的。
3.學會應用修辭方法。在小學階段,最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想象等,學生在作文過程中,如果能夠恰當地運用這些修辭手法,文章自然就會顯得更飽滿、更豐富、更生動、更形象。如在教學《春天的小雨》這篇課文,文中多次使用想象、擬人等修辭手法,對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可以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今天我給小鴨子喂食時,它們全都朝我跑來,張著嘴巴嘎嘎嘎,好像在說:“ ? ? ?!兵喿映酝旰螅炝松觳弊?,又發(fā)出嘎嘎嘎的聲音,又好像在說:“ ? ??!蓖ㄟ^這樣一種模擬訓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學會使用修辭手法,并且在作文中自覺地加以使用。
四、學會自我修改方法,做到水到渠成
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首先教師要教會學生作文修改方法,包括錯別字的標記符號,詞語順序更換符號,多余詞語、重復句子的刪去、添加精彩語句的著重符號等。其次指導學生自改。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看句子是否通順,有沒有錯漏之處,并自己進行修改。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精神,又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然后組織學生互改。通過互改,一方面借鑒、學習他人的長處,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作文修改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這樣,在自改、互改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和寫作水平。
吳佳萍,教師,現居江蘇宜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