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語文教學碎片化嚴重,學生對課文沒有完整的文本概念,閱讀僅僅是隨意地讓學生讀讓學生說,課堂氣氛是活躍了,但學生卻沒有完整的文本概念。真正的語文課堂追求的不是熱鬧,而是落實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進文本,做到賞讀兼顧。
一、閱讀,抒發(fā)內心情感
閱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可以根據(jù)語境完善抒情的機會,也能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断裆侥菢铀伎肌饭?jié)選自美國環(huán)保先驅利奧波德的《沙鄉(xiāng)年鑒》。面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岌岌可危,其土地觀念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本篇文章在彰顯生態(tài)價值的同時要做到不背離文學敘事特點及文學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我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環(huán)保的資料,讓學生根據(jù)已提供的資料研讀文本。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文本,也能讓感受文本內涵。
有的學生說,文本是作者的親身感受,用來表達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地球環(huán)境惡化是人類沒有按照自然法則行動思考而造成的。有的學生說,環(huán)保是人類的責任和義務,追求物質文明建設的前提就是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不犧牲大自然。作為生態(tài)鏈中的一部分,人和狼、大山?jīng)]有任何區(qū)別,只有做到和平共處,才能做到像山那樣思考,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自己,不能因為追求好的東西就破壞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
從學生們的話中,不難看出,針對閱讀而言,閱讀鑒賞不僅能提升學生閱讀能力,也能在提高賞析能力的同時完善了理解能力,進而達到了學而致用的目的。
二、賞讀,張揚情感
賞讀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喚醒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通過閱讀品味文中意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充分吸收知識、理解知識、探究知識、獲取知識并增強感悟能力。在教《像山那樣思考》時,我讓學生在閱讀之后觀看有關環(huán)境破壞的視頻,學生很快就陷入深思。我趁熱打鐵提問:“本文是利奧波德通過親身感受完成的作品,不僅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也讓人感到凄苦。那么文章主要體現(xiàn)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呢?”
學生思考之后回答,綠色環(huán)保理念早已經(jīng)深入人心,保護地球刻不容緩。人類不是自然的主人,一座山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一座山已經(jīng)看得足夠透徹了。作者借助狼的悲鳴與狼性來表達人對自然的摧殘,字里行間無不散發(fā)作者的凄涼之心和期望之心。有的學生說,作者是通過文本來展現(xiàn)一種觀點,狼的悲鳴無異于給文本注入了一針生命的興奮劑,讓人心靈為之震顫。同時,通過狼的悲鳴也說明人對自然的理解不夠領悟不夠。隨后,我根據(jù)學生的理解去粗取精,并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感自助閱讀感受文章蘊意。學生也逐漸明白,狼的悲鳴恰恰是對自然的絕望。實際教學證明,只有學生結合自身情感能力融入文本,并進行探究整理,才能讓閱讀教學更進一步。
三、研讀,活躍思維能力
研讀與賞讀結合,不僅能激發(fā)學生散發(fā)性思維,也能夯實學生理解能力基礎。如,多媒體介入教學進行有效賞析,學生能一點點在聆聽過程中逐漸變成情感投入。這種情感不僅僅是學生與作者、與文本之間的共鳴,也是一定程度上的情感激發(fā)。學生根據(jù)本文自身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對作品產(chǎn)生初步的感悟,讓學生對作品進行評價時,學生會結合自身主觀情感與理解,來表達出自身的看法。同時,學生也會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作品中的無奈與期待,并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系。
利用這一點,學生思維不僅得到了延伸,也能喚醒學生的思考熱情。不僅延伸了課堂知識也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以《像山那樣思考》為例,我先讓學生觀看視頻并閱讀全文,提出這樣的問題:“第1-3自然段有關于狼的特寫,作者想表達什么呢?”學生回答,作者用深沉和驕傲來形容狼的叫聲,說明狼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也是山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它驕傲是因為可以吃掉弱小的動物維持一定的生態(tài)平衡。文章中說每一種東西都會留意這聲音,對鹿來說是死亡的警告;對松林來說是混戰(zhàn)的預言;對牧牛人來說是銀行里赤字的壞兆頭……這些語句生動地敘述了狼嚎后生態(tài)鏈中每個人(物)的反應,從側面體現(xiàn)了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層層傳導的食物鏈,也反映出狼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危機感和緊張感。
由此可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是隨學生討論的深入而不斷生成的。學生從有感覺到能感受到一定的趣味性,就會自主參與到討論之中,只有學生與教師有了真正的互動過程,才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感悟。同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從討論中引導學生關注寫作手法,推動探討熱情,將文本中所蘊含的獨特內容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才能讓語文課程充滿語文味,彰顯語文學科特色。
總之,閱讀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定的理解,而賞與讀結合,能讓學生在感受體會的基礎上激發(fā)出認知熱情,學生通過對作品的感受讀懂文本、質疑文本、探究文本。
湯宜海,教師,現(xiàn)居江蘇泗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