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中國各地層出不窮的美術館、畫廊、空間等藝術機構(gòu),讓人眼花繚亂。而它們在以觀眾為本體的測溫計上,有可能是來自潮流的追捧大熱,也可能是相對冷靜的看待。而今日美術館作為國內(nèi)美術館的理想標桿,除了有著可觀的展廳空間和豪華的專家團隊,一些“潤物細無聲”的設置,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今日藝術櫥窗便是其中一例。
今日藝術櫥窗始于2013年,主要以展示在藝術生涯上不一定多么成熟,但卻有著獨立見解和獨特思考的青年藝術家作品,甚至是全國各地仍然在讀、或剛剛畢業(yè)于藝術院校的學生作品方案,也時常能夠得到垂青。如此的遴選標準,賦予了作為一線美術館,對于青年藝術的“長線”關照與吸納的使命性功能,而這樣的行為已不再是動聽口號下的機械化、形式化重復:因著櫥窗跨度極大的選題范圍,已經(jīng)相對淡化了時代對于青年藝術家那種“泛青春”癥候群般的矯情和激進。藝術櫥窗位于北京二十二院街藝術區(qū)的今日美術館2號館1層北向墻壁,單從建筑來講,它只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玻璃幕墻設計,這樣的櫥窗及其可以想象得到的內(nèi)在陳列方式或許并不少見,但美術館至終不是建筑修辭的自說自話。
誠然,人們在22院街這樣同樣“異化”于當下其他藝術區(qū)形態(tài)、與CBD、都市核心生活節(jié)奏緊密相接的藝術庭院中,今日藝術櫥窗確實是一個比較愜意的設置。而櫥窗內(nèi)是代表著當代藝術最年輕溫度的展品—來自青年藝術家的天馬行空與跳躍思維的活力,可以不大費工夫的引人駐足觀望;今日藝術櫥窗是一個可以讓你在無論是否有閑情雅致,或正在收拾思緒準備正式進入美術館的大門時,都能夠輕易與藝術產(chǎn)生磁場的地方??梢哉f,它是大型美術館相對嚴肅氣場下的“小清新”,也是美術館展示自身維度的體現(xiàn)。而從今日美術館的多場館結(jié)構(gòu)來說,藝術櫥窗亦是展示空間“高低搭配“的優(yōu)良策略,既:便于利用每一寸空間,看重每一位潛在觀眾,將散落在場館之外觀眾的尋回。
一處藝術櫥窗,無論是展示空間,還是學術承載能力,固然都是有限的。但如果你親自來到此地,相信會看到有限的一幕玻璃中的藝術,是怎樣熱烈的撕開了壁壘森嚴的美術館體系、甚至是精英化藝術的一道口子。說藝術櫥窗是美術館的開倉放糧,未免過于自恃、驕妄,但當你真的駐足凝視著窗口,便會感受到這些預言著當代藝術后繼有人的新銳溫度,是如何不失時機的、不設門檻的與每個路過人進行著熱切討論或靜謐講述,共同分享藝術的快樂。這一幕,就像幼年時的我們,踮著腳把臉貼在禮物商店窗子上的行為—這或許是關于對發(fā)現(xiàn)美好、發(fā)現(xiàn)新事物的本真渴求。(文/王宗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