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知道這篇文章能不能寫完,最近總是有太多感觸,有太多東西想談,但是一下筆,卻不知從何開始,甚至瞬間意興闌珊。因為,都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道理。當然,也許我是錯的,因為這不是大部分人的認知。
在一個正常的社會,人們對于公權力的警惕和挑剔,遠遠高于對普通個體。就好像爆發(fā)街頭示威的導火索,總是因為質疑公權力濫用了手中的權力,去對待了一個普通人。也許這種質疑最后被證明是錯的,但是這種質疑的精神和情緒,并不會因此而泯滅。
警察開槍打死手無寸鐵的平民,媒體、公眾會要求當局公布更多的細節(jié),展開調查,確定警察開槍,是否存在違反程序的地方。這對警察和被擊斃的民眾,都是公平的做法。因為任何一個人不能夠因為警察的身份,而失去了獲得法律保障的資格。但是因為警察屬于被授權使用暴力的一方,也就需要更多的監(jiān)督,也需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面對公眾的挑剔。
有一句話被引用得很多:你是怎樣的,你所在的國家就是怎樣的。雖然我并不認同,因為如果你所在的國家,政府是怎樣的,你完全沒有參與權,那這樣的邏輯一定不會成立。但是如果換一個定語,你是怎樣的,你所在的社會就是怎樣的,我會覺得有一定的道理,畢竟,社會是由個體的人組成,每個人的選擇,或多或少影響和決定了社會的形態(tài)。
陜西的孩子遭到精神病人的毆打,網絡上一片憤怒聲討,又一個熱點事件產生。如果公眾能夠不僅僅沉浸在憤怒之中,而是去關心:這位精神病患者為何會出現在街頭?這樣的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如何安置?父母作為監(jiān)護人的責任?政府和媒體,是否未來應該有更多關于這方面的教育,甚至立法?
一些人憤怒,路過的人視而不見。也許是沒有看到,也許是看到了視為平常,因為在我們這個社會,打孩子被視為家事,而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于是對于眼前所見,會失去警覺?
如果每個人都是對公權力充滿了警惕的,即便是在媒體無法深究和監(jiān)督公權力的情況下,在民間的言說空間,不會被八卦,私人之間的沖突,廉價的同情心和憤怒所充斥?
新聞熱點,很多人歸咎于媒體炒作。但是有沒有想過,自己的一個轉發(fā),一個口口相傳,才是讓一宗新聞成為熱點的真正原因,因為收視率、點擊率、發(fā)行量,就好像一部電影,撇開強制行為,票房的多少,決定權其實還是在觀眾手上。
很多人會抱怨,因為沒有選擇,所以不得不去看一部糟糕的影片,但是其實,既然知道糟糕,是不是可以學會拒絕?因為用腳投票,也是一種態(tài)度,而表達同樣的態(tài)度的人多了,自然會成為一種越來越強大的力量,和糟糕進行對抗。
值得關心的話題很多,如果覺得熱點榜上,充斥著八卦和沒有營養(yǎng),甚至是黑白顛倒的內容,有沒有想過,自己有沒有對這樣的結果有所貢獻?或者是一場道德的狂歡,當事后用批判的眼光再去審視,有沒有想過,自己有沒有參與其中?
其實,我只是想說,一個社會,每個個體確實可以讓它變得糟糕,也可能讓它有所改良,這一點,從我做起,在邏輯上是成立的。當然,在糟糕的社會,從我做起會付出成本,因為最首先是要學會對公權力保持警惕,對普通個體學會寬容,分清楚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
用道義資源去圍剿普通個體,絕對是安全的,甚至可以為自己找到道德上的寬慰,但卻是不道德的行為,缺乏法治精神。而用道義要求國家機器和公權力,則可能遭到麻煩,可以從低標準開始:用法治。當然,同樣還是有風險,需要問自己:愿意嗎?如果做不到,那至少可以做到,不要去參與“普通人”斗“普通人”。
遭遇善于思考和提問,保持警覺的民眾,對于政府來說,會是巨大的壓力,讓它不得不做得更好。要讓一個國家變得更好,光有民眾的從我做起是遠遠不夠的。而追求美好,不正是政府的承諾,民眾的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