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桐廬縣合村鄉(xiāng)嶺源村黨委書記陳美英"/>
◎童組文
要金要銀不如要一個好干部
——記桐廬縣合村鄉(xiāng)嶺源村黨委書記陳美英
◎童組文
早上過了八點,桐廬縣合村鄉(xiāng)嶺源村黨委書記陳美英,已到山上轉了一圈,查看山核桃回來了。
談起嶺源村這些年的變化,村民們說:“要金要銀不如要一個好干部”。
嶺源村的蛻變,要從“一棵樹”說起。
地處山區(qū)的嶺源村自古就有野生山核桃。可由于培育管理和加工技術粗放,經濟效益不理想。村民采摘山核桃僅為了自家過年過節(jié)當“炒貨”或送親友,即便有村民拿山核桃換錢,也只是一家一戶“提籃小賣”而已。
“這么好的寶貝,不能讓村民產生效益太可惜了。”看到一山之隔的臨安山核桃賣得風生水起,陳美英急在心里。
在陳美英的努力下,“提籃小賣”出深山,走上品牌化之路。
多次到臨安山核桃加工廠考察后,陳美英認為,嶺源山核桃之所以“長在深閨無人識”,主要原因是形不成規(guī)模,同時沒有自己的加工廠。
“他們都能做,我為何不能做?”敢拼敢闖的她決定創(chuàng)辦一個山核桃炒貨廠。
1997年深秋,經過一番艱苦的籌備,嶺源村山核桃加工廠如期點火開工??烧l也沒料到,由于技術不成熟,廠里炒出的第一批400公斤山核桃,全部成了廢品。
將一定量的中間體酰胺丙基二甲基叔胺鹽酸鹽和適量的異丙醇加入三口燒瓶中,邊攪拌邊升溫,分次加入一定量的氯乙酸鈉緩沖溶液,回流反應,結束后即得到高純度的芥酸酰胺丙基甜菜堿表面活性劑,以下簡稱FAZ。
第二批炒出的山核桃,仍然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品質難保障。陳美英心急如火,外出請師傅又遭遇車禍,還好有驚無險。
這個寄托了陳美英“創(chuàng)富夢”的炒貨廠,潑了她一大盆冷水。大伙都說她“輸慘了”,家人也勸她別干了,可她怎么也不肯服輸。
之后,她到處拜師學藝,鉆研加工技術,還從外地請來師傅“坐鎮(zhèn)”指揮……
慢慢地,她炒制的山核桃越來越香脆。大伙吃了都說好,市場大門終于打開,企業(yè)扭虧為盈。
嘗到甜頭后,動力倍增。陳美英先后打出“深萌”牌和“嶺源”牌兩個品牌,開發(fā)了奶油山核桃、椒鹽山核桃、多味山核桃、山核桃仁等產品。
“酒香還須勤吆喝”。陳美英積極參加省市農博會、農展會,使嶺源山核桃走出深山步入市場,銷往杭州、寧波等地,產品供不應求。
“龍頭”舞動,帶動嶺源山核桃“身價”大漲。過去村民賣山核桃蒲,每公斤只能賣到3.4元,近年平均每公斤的價格達到8元,最高時甚至達到每公斤14元,樂壞了種植戶。
隨著陳美英的炒貨廠越辦越紅火,村干部和村民都希望她能擔任村干部,為村里做點事。
2002年以來,陳美英先后擔任村婦女主任、村支部副書記。由于工作出色,2004年,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她成為嶺源村的“領頭雁”。
每逢白露時節(jié),有村民經常搶先采摘、出售山核桃,影響了村里的山核桃行情。為把一家一戶的村民組織起來,變“小打小鬧”為抱團發(fā)展,陳美英牽頭成立了“嶺源山核桃專業(yè)合作社”,對采摘、出售作了規(guī)定,109戶村民成了首批社員。
隨著嶺源山核桃品牌在市場上越打越響,大伙種植山核桃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種植面積從1200畝發(fā)展到7000余畝。
山核桃面積大了,陳美英在科學管理上下功夫。
婦女主任出身的她,特別注重發(fā)揮“半邊天”的作用。她組織婦女參加“農函大”學習班,不定期邀請省、市、縣專家和技術人員來嶺源村為農戶開辦技術講座。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陳美英深諳這一道理,她牽頭建立的“桐廬嶺源山核桃生產示范基地”,有山核桃總面積500余畝?;匾M“噴灌”等精細化管理新技術,開展水土保護,采用優(yōu)質豐產新技術,使山核桃產量連年提高,年產值由過去的150萬元左右,提高到300萬元以上。
科學管理提高了山核桃的產量與效益,也直接帶動了農戶人均收入:從1997年的3000元左右,提高到去年的11478元。山核桃樹,已經成了村民們手中的“搖錢樹”!
“一枝獨秀”不是春,多元經營“春滿園”。
嶺源村是個不折不扣的偏遠山區(qū)村,只有念活“山字經”,方能叩開“致富門”。
“我們不能光靠山核桃。”“縣里對發(fā)展毛竹的政策很優(yōu)惠,我們可以嘗試?!薄瓰榱藘?yōu)化村里的林業(yè)產業(yè)結構,進一步做好農業(yè)“上山增效”大文章,陳美英在大力宣傳和落實縣林業(yè)部門的扶持獎勵等相關政策的同時,還身體力行,積極帶頭開發(fā)荒山。
她帶頭承包荒山50多畝,采用新技術新品種,營造毛竹等經濟林,種植花卉苗木,并通過試驗成功,人工培育數畝山核桃苗。
看到女書記沒日沒夜開發(fā)荒山,其他村干部和村民們紛紛行動起來承包荒山發(fā)展經濟林,近年來,全村新發(fā)展毛竹1500多畝、桑園500畝、各種苗木基地百余畝。
村民“上山增效”熱情高,陳美英和村干部們的服務緊緊跟上。除了積極幫助村民解決資金、技術等發(fā)展過程中的難題外,陳美英又把目光瞄準了“路”。
錢從哪里來?陳美英找鄉(xiāng)賢、跑部門,多方籌集資金。過去村民把毛竹、山核桃等運下山,靠的多是肩挑背扛。近年該村在山中開通的簡易公路有十多條。
山區(qū)農民農忙時緊張,農閑時沒活干。為解決這一問題,陳美英在招商引資上動開了腦筋,多次自掏腰包赴杭州、蕭山等地聯系投資客戶,引進多家企業(yè)。
同時,她還想方設法為家庭婦女聯系手工活,把裝筆、縫手套等業(yè)務引到家門口,使全村婦女足不出戶都有活干。
剩余勞動力解決了,村民收入提高了,嶺源村新房子如雨后春筍出現。這些年,該村每年出現新房有幾十幢。據統(tǒng)計,全村700多戶人家中,建新房的農戶占95%以上,有小轎車的農戶比比皆是。
每每提到這一切,村民們就感慨地說:“農民想致富,要金要銀不如要一個好干部。陳美英,就是我們發(fā)家致富的領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