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恒,李云紅,李曉東,宋 鵬
(西安工程大學 電子信息學院,陜西 西安710048)
雨刷系統(tǒng)是汽車的重要控制系統(tǒng)之一,傳統(tǒng)的手動機械雨刷在使用過程中,會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在雨雪天氣,往往成為發(fā)生交通事故的重要隱患.針對傳統(tǒng)雨刷的缺點,李艷明[1]等提出了一種基于智能功率開關BTS6143D的車輛雨刷電機啟動控制方案,采用脈寬調制(PWM)起動方式,使車輛負載轉速平穩(wěn)上升,減小了起動時的機械沖擊以及電流沖擊,實現了雨刷電機平穩(wěn)無級啟動的過程;張朝祥[2]等則通過雨量傳感器檢測雨量大小,提出一種基于模糊控制理論的雨刷控制器,克服了非線性因素對系統(tǒng)造成的影響;張奎[3]等提出將智能PID控制技術應用到直流電機的控制中,自動調整控制參數,從而獲得最佳的過程響應曲線.通過對目前雨刷控制系統(tǒng)的比較,本系統(tǒng)采用PWM[4-5]方法對直流電機調速,并在分析了模糊控制理論及雨刷同步擺動規(guī)則的基礎上,利用STM32作為ARM微控制單元,提出了一種基于模糊控制[6-9]的智能雨刷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將轉速偏差與轉速偏差變化量模糊化為模糊控制器的輸入語言變量,根據所制定的一套模糊控制規(guī)則來調節(jié)PWM的輸出變量,并以此來驅動兩直流電機[10],使兩個風擋雨刷同步工作,并在系統(tǒng)中設計了位置檢測的功能.在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的基礎上,用Matlab/Simulink軟件進行仿真和驗證,對比了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的控制效果,從而提高了系統(tǒng)的響應速度和穩(wěn)態(tài)性能.
在風擋雨刷同步控制系統(tǒng)中,有許多非線性因素都會對雨刷同步造成影響.這樣,就需要用人的經驗知識來調整PWM信號的占空比,使兩個雨刷同步擺動.因此,把模糊控制技術運用到雨刷同步器,可以使系統(tǒng)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模糊控制器是模糊控制的關鍵,本模糊控制器的輸入變量是兩個雨刷到達復位位置的時間偏差E和時間偏差變化率Ec,輸出變量是PWM脈寬調制信號占空比D的增量VD.在進行輸入變量模糊化時,時間偏差E在其論域上定義7個模糊集隸屬度函數,相應的語言變量為負大(NB)、負中(NM)、負?。∟S)、零(0)、正?。≒S)、正中(PM)、正大(PB),其隸屬度函數為三角形.時間偏差變化率Ec在其論域上定義5個模糊集隸屬度函數,相應的語言變量為負大(NB)、負?。∟S)、零(0)、正?。≒S)、正大(PB),其隸屬度函數為三角形.輸出變量PWM占空比增量VD在其論域上定義7個模糊集隸屬度函數,相應的語言變量為負大(NB)、負中(NM)、負?。∟S)、零(0)、正?。≒S)、正中(PM)、正大(PB),其隸屬度函數為三角形.模糊控制規(guī)則如表1所示.
表1 模糊控制規(guī)則Table 1 Fuzzy control rules
風擋雨刷控制系統(tǒng)由左、右各1臺雨刷控制器組成,控制模塊采用STM32作為ARM微控制單元.左、右控制開關可分別控制左、右雨刷器工作,分間歇、低速、高速和復位停止4種工作狀態(tài).當左、右控制開關所處不同檔位時,左、右雨刷各自獨立工作,不要求同步.當左、右雨刷同時開啟到同一個檔位時,系統(tǒng)控制左、右雨刷同步擺動.控制系統(tǒng)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控制系統(tǒng)結構Fig.1 Structure of control system
根據總體設計,硬件控制模塊包括ARM最小系統(tǒng)、雨刷電機、電動機驅動模塊、檔位顯示模塊、串口通信模塊等部分,另外,還應具有位置檢測功能及其他功能,如微控制單元產生PWM信號,針對控制面板輸入信號而設計輸入檢測電路等.硬件控制系統(tǒng)設計框圖如圖2所示.
2.1.1 輸入檢測模塊 輸入檢測模塊能夠實現高速、低速、間歇、停止4個檔位的檢測,電路采用光電隔離,并選用濾波電容去除控制面板開關抖動以及各種干擾的影響.
2.1.2 位置檢測模塊 由于雨刷電機和蝸輪蝸桿連成一體,將位置傳感器安裝在蝸輪蝸桿處.位置傳感器每隔1.5s送出一
個脈沖信號給微控制單元,當雨刷接到停止指令,控制器進行歸位信號檢測,如果在一個雨刷循環(huán)周期內未檢測到歸位信號,則間歇性啟動電機并向歸位方向運轉最多3次.如果還未檢測到歸位信號,則判定為機械性故障,輸出報警信號.
2.1.3 串口通信模塊 串口通信電路主要實現雨刷的精準定位和同步控制.兩個微控制單元通過MAX3485芯片通信,分時收發(fā)數據信息,通過比較、處理、更新兩個微控制單元的輸出控制信號、雨刷位置信息等,達到使兩組雨刷器同步工作的目的.
圖2 硬件控制系統(tǒng)設計Fig.2 Hardware block diagram of the control system design
系統(tǒng)功能的實現除了硬件的支持之外還需要通過軟件設計來進行補充,高效、緊湊、模塊化的軟件流程設計不但可以使得控制器的實時性、穩(wěn)定性更高,而且能夠使得調試的過程更加容易.主程序流程圖如圖3所示.
圖3 主程序流程Fig.3 The main program block diagram
本設計提出了一種基于模糊控制理論的風擋雨刷同步控制系統(tǒng).模糊控制是智能控制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常規(guī)PID控制相比具有無須建立被控對象的數學模型,對被控對象的時滯、非線性和時變性具有一定適應能力等優(yōu)點,同時對噪聲也具有較強的抑制能力.用 Matlab/Simulink軟件進行仿真和驗證可知模糊控制與PID控制比起來具有調節(jié)速度快、超調量小等特點.圖4~5中對比了兩種控制算法的結果,表明模糊控制系統(tǒng)超調小且響應平穩(wěn).
圖4 PID控制系統(tǒng)仿真結果Fig.4 PID 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 results
圖5 模糊控制系統(tǒng)仿真結果 Fig.5 Fuzzy control system simulation results
硬件工作時,當開關打到低速檔時,雨刷器工作頻率為12循環(huán)/min.通過示波器測量可得,低速檔位時直流電機編碼器輸出脈沖頻率為2.384 66k Hz,高電平電壓為2.48V;當開關打到高速檔時,雨刷器工作頻率為20循環(huán)/min.通過示波器測量可得,高速檔位時直流電機編碼器輸出脈沖頻率為3.990 40k Hz,高電平電壓為2.40V;當開關打到間歇檔時,雨刷器工作頻率為10循環(huán)/min,其中每個循環(huán)內雨刷器工作3s,停止3s.通過示波器測量可得,間歇檔位時高電平電壓為2.40V.通過實驗測試,本系統(tǒng)控制精準,各檔位電機編碼器輸出脈沖幅度穩(wěn)定,頻率能達到預期要求,系統(tǒng)反應靈敏,穩(wěn)定性較好.
風擋雨刷同步控制系統(tǒng)通過STM32控制,通過PWM技術實現調速.系統(tǒng)利用模糊控制算法實現了同步狀態(tài)下兩個雨刷器的精準控制,為機車駕駛員雨天駕駛提供了安全保障,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及較好的市場前景,對進一步提高汽車智能化具有重要意義.
[1] 李艷明,蔣任君,倪永亮,等.基于智能功率開關BTS6143D的車輛雨刷電機起動控制方案設計[J].車輛與動力技術,2015(1):51-54.LI Yanming,JIANG Renjun,NI Yongliang,et al.Design on vehicles wiper motor start-up control scheme based on IPS BTS6143D[J].Vehicle & Power Technology,2015(1):51-54.
[2] 張朝祥,許偉明.基于模糊控制理論的智能雨刷控制器[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11,19(2):309-311.ZHANG Chaoxiang,XU Weiming.An intelligent wiper controller based on fuzzy control theory[J].Computer Measurement & Control,2011,19(2):309-311.
[3] 張奎,雷勇.無刷直流電機智能PID控制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J].測控技術,2015,34(4):81-84.ZHANG Kui,LEI Yong.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brushless DC motor intelligent PID control system[J].Measurement & Control Technology,2015,34(4):81-84.
[4] 孫立軍,孫雷,張春喜.無刷直流電機和PWM 調制方式研究[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06,11(2):20-123.SUN Lijun,SUN Lei,ZHANG Chunxi.Study on PWM modulation mode of brushless DC motor[J].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11(2):20-123.
[5] 賀理,龍永紅,滕峻林,等.基于PWM 的機車雨刮控制器的設計[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4(6):4-88.HE Li,LONG Yonghong,TENG Junlin,et al.Design of Locomotive Wiper controller based on PWM [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4(6):4-88.
[6] 廉小親.模糊控制技術[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3:32-52.LIAN Xiaoqin.Fuzzy control technology[M].Beijing:China Electric Power Press,2003:32-52.
[7] 黃衛(wèi)華.模糊控制系統(tǒng)及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2:94-97.HUANG Weihua.Fuzzy control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12:94-97.
[8] TANAKA K,HORI T,WANG H O.A multiple lyapunov function approach to stabilization of fuzzy control systems[J].Fuzzy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2003,11(4):582-589.
[9] Precup R E,Hellendoorn H.A survey o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fuzzy control[J].Computers in Industry,2011,62(3):213-226.
[10] 李朝青.單片機原理及接口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5:89-108.LI Chaoqing.SCM principles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M].Beijing:Beihang University Press,2005:8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