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昌芹
冬天,北風(fēng)呼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滴水成冰,鳥獸都換上了厚厚的羽毛或皮毛。有的鳥飛到南方去了,有的獸類,像松鼠和狗熊,還鉆進(jìn)了洞里。它們都做好了過冬的充足準(zhǔn)備。
那么,那些地上爬和空中飛的害蟲,又躲到哪里去了呢?
寒冬將至蟲先覺
我國有句古詩“春江水暖鴨先知”,說的是溫暖的春天來臨了,在水里游的鴨子最先知道。我們不妨也說“寒冬將至蟲先覺”,寒冷的冬天快要到來前,害蟲就能預(yù)先感覺到。
害蟲對于寒冬為什么這樣敏感呢?原來害蟲是變溫動物(也叫冷血動物),它們的體溫隨著外界氣溫的升降而升降。天氣變冷,它們的體溫變低,生長發(fā)育減慢。冷到一定的程度時,它們的生命活動就會降低到最低限度,不吃不動,蟄伏過冬。
天氣變冷,光照時間縮短,許多植物漸漸衰老,可吃的東西越來越少,所有這些,都是提醒害蟲準(zhǔn)備過冬的信號。
吃飽肚子脫盡水
鳥獸在過冬之前都吃得肥肥胖胖的,還準(zhǔn)備了厚厚的“毛衣”。那么害蟲為了過冬,又做了些什么準(zhǔn)備呢?
首先,它們盡量吃,在身體里貯存起大量的脂肪和別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同時通過排泄和其他方法,把身體里容易結(jié)冰的水分盡量排泄出去。
害蟲身體里貯藏的脂肪和營養(yǎng)物質(zhì),足夠供它們一個冬天的消耗;盡量脫去水分,即使外界溫度降到冰點以下好幾攝氏度,它們身體里的液體也不至于結(jié)冰。
千方百計求溫度
天氣漸漸變冷的時候,害蟲就向比較暖和的地方遷移。
蒼蠅、蚊子以成蟲度過冬天。它們往往飛到比較暖和一點的房子、地窖、石洞里躲避寒冷。螻蛄有一對能掘土的大前足,它們就鉆到凍土層下面,給自己挖一個“安樂窩”。
粘蟲、棉鈴蟲還在幼蟲期,就急急忙忙鉆到地底下,利用身體擠壓的力量,做成一個四壁堅固的土房子,再吐出一些黏液來,給房子的里層刷上一層“膠”?!鞍矘犯C”造好了,它們脫掉幼蟲時期的“秋衣”,換上一身顏色深、質(zhì)地厚的“冬衣”,變成一個“蛹”,舒舒服服睡大覺。
蝗蟲以卵過冬,它把卵產(chǎn)在地下,并裝在一個防潮保暖的“膠囊”里。
為什么昆蟲大多喜歡在地底下過冬呢?因為在冬天,地下的溫度比地面的溫度要高。10厘米深的地底下,溫度比地面高好幾攝氏度;到了60~90厘米深的地底下,晝夜的溫度就沒有什么變化了;若深度達(dá)到12米,甚至一年四季的溫度都沒有變化。
玉米螟幼蟲藏在莊稼稈里過冬,天牛幼蟲藏在樹干里過冬,也是因為這些地方比較暖和——只要鉆進(jìn)樹干2厘米深處,溫度要比外面高出5~6攝氏度。
有些小甲蟲就用它們堅硬的翅殼做屏障,鉆到枯枝落葉底下度過冬天。
刺蛾的幼蟲長著一身毒毛,要是你碰它一下,就會使你的皮膚痛癢好幾天。它準(zhǔn)備過冬的時候,會先把肚子吃飽,再爬到樹梢上,找一個有枝杈的地方,用吐出來的絲和黏液,加上身上的毛,做成一個鳥蛋形的硬繭,外面還有不同顏色的花斑。
而那些危害梨樹的星毛蟲,危害楊樹、柳樹的楊白毒蛾等幼蟲,則是鉆到靠近地面向陽的樹皮縫里,吐出絲來,纏繞著自己結(jié)成一個小繭,躲在里面過冬。
花樣在多難僥幸
盡管害蟲過冬的花樣不少,但是冬天總歸是它們一生中最難度過的季節(jié),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有利時機(jī)來消滅害蟲。
冬耕土地,可以把躲藏在地下過冬的害蟲翻上來,讓它凍死、干死,或者被鳥獸吃掉。
將作物的根茬、殘枝落葉燒掉,或者漚成肥料,也可以把躲在里面過冬的害蟲滅掉。
(編輯 QQ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