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民
銅儀窺夜識星文
——古詩中的天文儀器
□王玉民
古代的天文儀器,指天文觀測時用于測定日、月、星體位置的儀器,還包括天文鐘等計時儀器。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可分為表、儀象、計時器三類。表是最古老的天文儀器,結(jié)構(gòu)很簡單:一根與地面垂直的石質(zhì)或金屬的柱子,以及一條與表基相連、正北水平放置的尺子“圭”,合起來稱“圭表”?!皟x象”中的儀指渾儀,是測定天體的天球球面坐標的工具,象指渾象,是演示天體在天球面上視運動等現(xiàn)象的裝置。明代吳會的詩《送別陰陽教授》寫道:
天官藝學(xué)久龐紛,太史名家屬有聞。寶歷敬時頒歲正,銅儀窺夜識星文。烏飛圭表移光影,龍咽籌壺定刻分。歸后更詳東井分,五珠何日聚賢群?
詩題中的“陰陽教授”應(yīng)是一位欽天監(jiān)官員(太史),他對龐雜紛繁的天文很精通,名氣很大。詩中對欽天監(jiān)的工作列舉得很具體:頒布歷法敬授民時,用渾儀夜觀天象,用圭表晝觀太陽的影子,用銅壺滴漏定時刻——瞧,把表、儀象、計時器三類儀器都寫全了。后兩句更是以漢朝建立時“五星聚于東井”來說明天文對皇家統(tǒng)治的作用:觀天象以用于軍國星占大事。
至于計時儀器,在前講已有完整的介紹,這里不再重復(fù)。
先民很早就知道,在有陽光的時候,地面上直立一根竿子,就會在地面投出一條細長的影(還留下了“立竿見影”的成語)。人們還發(fā)現(xiàn),這條影子的長度和方向在一天中不斷變化,而且變化完全有規(guī)律可循。人們逐漸掌握了這些規(guī)律后,這根竿子就成了最簡單的天文儀器,先人可以利用影子的變化規(guī)律來定時刻、定方向、定節(jié)氣等。后來定時刻的功能發(fā)展成了日晷,定方向的功能發(fā)展成了正方案,這根竿子的主要用途就只有定節(jié)氣了,并最終演化成為定節(jié)氣專用的“圭表”。
專用來測定節(jié)氣的這根竿子稱“表”。測量只能在正午進行,正午時,太陽在正南,表的影子投向正北方向。人們發(fā)現(xiàn),每天正午這條影子的長度都不一樣,影子最短的那天是夏至,最長的那天是冬至。知道了兩個夏至(或兩個冬至)的時間間隔,就可以確定一年的長度了。《詩經(jīng)?大雅?公劉》中有描寫周文王的先祖公劉在山崗上立表測影的詩句“既景廼岡,相其陰陽”,說明那時已有了初步的立表測影方法。
開始時人們是用一把尺子去量中午的表影長,后來覺得既然中午表影的方向總朝正北,就干脆把尺子固定在地面,與表做成一體,一頭連著表基,一頭朝北,測量時直接去讀表影長就行了。人們把這條固定的尺子叫“圭”,于是最早的天文儀器——圭表就這樣正式誕生了?!吨芏Y?考工記》說:“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闭f明這圭長是一尺五寸,“土”就是“度”,“致日”即測量日中時的表影長度以求夏至。宋人陳著有詩句“色變化成丹灶火,時開落應(yīng)土圭針”(《 連山王開詩試子午花》),正是寫土圭沿南北(子午)放置的情形。
圖1 古書中的“夏至致日圖”
圖2 北京古觀象臺圭表
宋人陳襄有無題詩:
天道不可躋,以其高且危。
地道不可尋,以其幽且深。
土圭測日影,可以分照臨。
桐魚擊石鼓,可以求聲音。
嗟夫世之人,不知方寸心。
詩的意思是說,“天道”“地道”難以探求,但通過土圭來測量日影,還是可以求得的,音律通過敲擊也能求得,唯有人心最難探求。
在夏至這一天,不同緯度的地方,表影長也不一樣,從北回歸線算起,越往北越長。為什么選圭尺的長度是一尺五寸?原來,古人認為,夏至的影子長一尺五寸的地方,是“地中”,是天地、四時、風雨、陰陽交匯的地方,可以建國都。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有《登高望洛城作》:
高臺造云端,遐瞰周四垠。
雄都定鼎地,勢據(jù)萬國尊。
河岳出云雨,土圭酌乾坤。
舟通南越貢,城背北邙原?!?/p>
詩人在洛陽城的一座高臺上眺望,感嘆洛陽這座背靠北邙山、面朝南越通衢、萬國來朝的“定鼎之地”和“天地之中”,當年是怎么確定的呢?原來是靠圭表測影。由此可見天文儀器在古代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再舉幾句詩:
“影當中土正,輪對八荒平。尋客徒留望,璇璣自有程”(【唐】潘緯《中秋月》)也表現(xiàn)了對圭表測影定地中一事的極度重視。
夏至影長一尺五寸時,表多高呢?恰好8尺。8尺大致是人的高度,按此長度設(shè)計的圭表,很便于使用,成為定制。到漢代時,人們改為主要測冬至的影長,冬至影是一年中最長的,將近一丈三尺,于是“一丈三尺”又成了圭長的標準。
宋人鄭剛中有兩首寫冬至的詩,都寫到了這一標準:
今夜云開北陸風,丈三將至土圭中。剝窮誰見陰陽妙,來復(fù)方知天地功。
(《庚午冬至夜》)
寒風已是識新陽,昨夜千林不禁霜。七日欲知天道復(fù),丈三先看土圭長。
(《至日》)
“表”在古代有時也叫作“臬”,所以圭表有時也稱作“圭臬”。南朝梁人陸倕的《石闕銘?序》有“陳圭置臬,瞻星揆地”,唐代杜甫《八哀詩》“圭臬星經(jīng)奧,蟲篆丹青廣”,都是這么來的。因為圭表是天文測量的一種重要標準,于是后來出現(xiàn)成語“奉為圭臬”,指把某些事當成自己的準則。
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中,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渾儀和渾象。這兩類儀器形體龐大、構(gòu)造復(fù)雜、測度精密、成本昂貴,經(jīng)歷兩千多年的演化逐步完善,到清代達到最高峰。它們不但是實用觀測儀器,也是皇家天文事業(yè)的象征,后來干脆歸入了皇家禮器,成了皇權(quán)的象征。既然是禮器,就要做得非??季?,所以它們還是精美的藝術(shù)品。今天,矗立在北京古觀象臺上的清代天文儀器,就經(jīng)常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標志和象征出現(xiàn)在影視、廣告及各種媒體中。
中國最早有記載的渾儀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渾儀結(jié)構(gòu)有一個不變的傳統(tǒng)叫“法象為器”,即按照“天圓地方”的標準,將上半部分做成球籠狀嵌套的環(huán)圈,象征“天圓”,下半部分是支架和底部為方形的基座,代表“地方”。唐代李淳風創(chuàng)制“渾天黃道儀”時,已是渾儀發(fā)展到非常成熟的時期。渾天黃道儀的主體有許多環(huán)圈相套的,分三層。中層是可繞極軸轉(zhuǎn)動的赤道環(huán)、黃道環(huán)和白道環(huán),稱“三辰儀”;外層是地平、子午、赤道環(huán),稱“六合儀”;內(nèi)層的環(huán)夾有窺管,窺管可以照準待測天體,這一套則稱“四游儀”。明英宗朱祁鎮(zhèn)寫的《觀天器銘》:“即器而觀,六合外儀,陽經(jīng)陰緯,方位可稽。中儀三辰,黃赤二道,日月暨星,運行可考。內(nèi)儀四游,橫簫中貫,南北東西,低昂旋轉(zhuǎn)?!卑褱唭x的三層結(jié)構(gòu)交代得很清楚。
圖3 北京古觀象臺明代渾儀
圖4 北京古觀象臺清代赤道經(jīng)緯儀
歷代都有一些描寫渾儀的詩詞,舉幾例如下,宋代劉黻的《贈鐘春谷星學(xué)》:
五星聚東井,老人現(xiàn)端門。
總是太平象,渾儀妙用存。
巖傅本騎箕,執(zhí)筑付無言。
一旦寄霖雨,夜夢形至尊。
試問古馮相,此數(shù)如何論?
詩是贈給一位精通星學(xué)的人的,所以所寫內(nèi)容也都與天文有關(guān)。五星聚會、老人星現(xiàn),都是祥瑞之兆,都與渾儀的觀測有關(guān)。馮相,是周代的天文官職。
再看晉代潘尼的《長至詩》:
渾儀賦四氣,玉衡運招搖。
靈晷修期夕,日南始今朝。
四氣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溫、熱、涼、寒之氣,“渾儀賦四氣”,即渾儀駕馭春、夏、秋、冬四季星象的意思。
唐人顧況的《送從兄使新羅》:
六氣銅渾轉(zhuǎn),三光玉律調(diào)。
河宮清奉贐,海岳晏來朝。
這里的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三光指日、月、星,正好與渾儀上“三辰儀”的日、月、星三辰對應(yīng)。有的詩直接就寫出了三辰黃道,如:“日行黃道三辰秩,斗轉(zhuǎn)蒼龍萬象熙”(【宋】洪咨夔《天基圣節(jié)錫宴致語口號》),“日月開黃道,乾坤奠渾儀”(【宋】范?!犊挹w忠定》)等。
寫用渾儀觀測的詩也很多,如
“金掌擎秋調(diào)玉屑,銅渾窺夜約銀釘”(【元】柳貫《次韻伯庸待制上京》)、“問天乞巧看銅儀,再拜雙星恨不隨”(【宋】朱繼芳《和顏長官百詠?貧女》)。渾儀中照準星體位置的部件叫“窺管”,所以詩中會見到“小臣叨下列,持管謬窺天”(【唐】李乂《奉和幸三會寺應(yīng)制》)、“恩榮不可恃,天道歸寸管”(【唐】鮑溶《秋懷五首》),因篇幅所限,不再多舉例。
古詩中還經(jīng)常以“璿璣”、“璇璣”指代渾儀的詩句,如
“愛國書生心更苦,夜占列象候璿璣?!保ā舅巍亢樽少纭逗秃翁胤蛞娂摹罚?/p>
“夜窺璇璣落星躔,晝負丹囊踏山水?!保ā舅巍亢螇艄稹顿浶煜煎\》)
渾儀上的圓環(huán)太多,因為互相遮擋,所以有很多觀測死角。到元代,天文學(xué)家郭守敬將傳統(tǒng)渾儀的多重圓環(huán)結(jié)構(gòu)大大簡化,創(chuàng)立了“簡儀”。簡儀只保留了原渾儀的赤道部分,而且赤道環(huán)被移到南端,避免了視線的遮擋,四游環(huán)內(nèi)的筒式窺管改為用細線照準,大大提高了觀測精度。元代姚燧有《簡儀銘》,其中寫道:“舊儀昆侖,六合包外,經(jīng)緯縱橫,天常袤帶,……凡今改為,皆析而異,由能疏明,無窒于視?!闭f的就是這種簡化效果。明代于慎行《簡儀贊》:“芒芒元運,莫莫三辰,譬彼輻輳,轉(zhuǎn)于一輪”,明英宗朱祁鎮(zhèn)御制《觀天器銘》:“簡儀之作,爰代璣衡,制約用密,疏朗而精”,也是同一意思。
有時古詩中寫到“銅儀”的,不一定是渾儀,如下面這首詩,讀者可以猜猜其中的“銅儀”是什么儀器:
兔邊分玉樹,龍底耀銅儀。會當同鼓吹,不復(fù)問官私。(【唐】楊收《詠蛙》)
詩題為《詠蛙》,兔子、玉樹和蛙(實際是蟾蜍)都是月亮上的神話形象,那么龍底下的蛙,又“耀銅儀”是個什么形象呢?原來,這是地動儀的形象。宋人蘇舜元的《地動聊句》:“丸銅落蟾吻,始異張渾儀”前句也說的是地動儀。
圖5 簡儀
渾象的發(fā)展與渾儀基本同步,這是一種按照渾天說演示天體東升西落現(xiàn)象的儀器。西漢楊雄在《法言》里記載的“耿中丞象之”,可能是古代最早的渾象記載。除此以外,我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渾象是東漢張衡的“渾天儀”,它的主體是一個直徑四尺六寸的空心圓球,球面標出黃道、赤道和全天星座等,利用漏壺流水的穩(wěn)定性,通過齒輪傳動裝置推動渾象均勻地繞極軸旋轉(zhuǎn),其速度和方向與真實天球的東升西落完全一樣。以后三國的陸績、隋朝的耿詢、宋代的張思訓(xùn)和蘇頌等都曾制造過渾象。
唐代詩人駱賓王在路過河南南陽的張衡墓時,曾作過一首《過張平子墓》:
西鄂該通理,南陽擅德音。
玉卮浮藻麗,銅渾積思深。
忽懷今日昔,非復(fù)昔時今。
日落豐碑暗,風來古木吟。
惟嘆窮泉下,終郁羨魚心。
“西鄂”四句是說南陽出了一位經(jīng)天緯地的能人,他發(fā)明的渾天儀(詩里叫“銅渾”)到了高妙的境界。后面都是感嘆和羨慕之辭。
渾天儀是演示儀器,渾儀是觀測儀器,為了避免把二者搞混,后來更常用的一個名字是“渾象”,清代鑄造的渾象則另起了一個名字“天體儀”。
宋代王禹偁的《四時和為玉燭詩》:
堯舜欽(敬)天日,羲和(夏代天文官)正歷時。銅渾列辰象,玉燭照華夷。真宰(天帝)潛能秉,飛廉(風神)詎可吹?
圖6 清代天體儀
單看詩中說的“銅渾”,很難判定它是渾儀還是渾象,但銅渾上“列辰象”,說明它是渾象無疑。
唐代崔損的《北斗賦》:“銅渾作式,未央取則,其變可考,其動可測?!边@里的銅渾也分明指的是渾象。
宋人陳杰的《送彭萊山談星》:
“古來觀星觀用星,閑劇災(zāi)祥一羽輕。渾儀圖上無人會,兩曜五行四余外?!薄皽唭x圖”是什么?不是渾儀,而是渾象。這東西猛看像渾儀,但上面有很多星象圖,所以叫“渾儀圖”。兩曜指日、月,五行是五大行星,四余是羅睺、計都、月孛、紫炁四個假想天體。
元曲《西廂記》中有臺詞“錯綜周天數(shù),列布渾天儀。千古萬窮秘,神仙不測機?!笔遣皇且彩敲鑼憸喬靸x的?看上下文原來不是,這里是形容圍棋,兩人對弈正酣時,棋子在棋盤上“星羅棋布”,看似好像渾天儀上分布的星象,所以劇作家有這樣的聯(lián)想。
因為天文儀器是皇家禮器,所以歷代宮廷詩賦中有專門歌詠描述天文儀器的傳統(tǒng),以鋪陳描寫、歌功頌德為主。這些詩賦不太為文學(xué)史家所注意,但卻是天文史家的寶庫,比如晉陸機的《漏刻賦》、東晉孫綽《漏刻銘》、元代姚燧的《簡儀銘》《仰儀銘》、楊桓的《渾象銘》《玲瓏儀銘》《高表銘》、于慎行的《簡儀贊》、張一桂的《簡儀贊》,以及明英宗的《觀天器銘》、清梅文鼎的《擬璇璣玉衡賦》等等。像楊桓的《玲瓏儀銘》,是目前研究玲瓏儀結(jié)構(gòu)的唯一史料,玲瓏儀的復(fù)制、爭議都圍繞著這一篇詩作進行。因篇幅限制,這里不多引用,我們只來欣賞楊桓《渾象銘》中最生動的幾句:
度數(shù)棋布,星次珠輝。道分黃赤,擬議玄規(guī)。兩極低昂,中主璇璣。匱方象地,極樞以維?!赵陆诲e,五行進退。造化無窮,不出戶內(nèi)。
寫出了渾象的結(jié)構(gòu)、運行和表現(xiàn):圓球上有星座、黃道、赤道,兩極傾斜,與渾天傾斜的方向一致,下半部是方形的箱子,包住了地平線下的半球,這樣,人們不必出屋就可以觀看各種天體的東升西落等運行了。
(責任編輯 張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