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郭旭峰 _王旭恒
古巷幽幽
因紅石而得名的臨灃寨,歷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甚至更早,是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古寨。臨灃寨又名紅石寨、朱洼寨,是國家文物局認定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有雄偉的紅石寨城墻、潺潺的護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館”。
臨灃寨原名水田村,位于郟縣城東南13公里處的堂街鎮(zhèn),是中原地區(qū)發(fā)現的唯一的紅石古寨。據酈道元的《水經注·河水》記載:“柏水經城(寶豐)北復南,豐溪自香山東北流入郟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東,環(huán)村一周,復東北至石橋入汝?!币虼逶诙g,故稱“水田村”?!八锎濉奔礊榻裉斓呐R灃寨,意思就是臨著灃溪的寨子。
溪水是臨灃寨的血脈,一條是灃溪,另一條是柏水,如哼哈二將,在水汪汪的日子里呵護著村寨,因此神清骨秀,氣質俊美。臨灃寨周長1100米,占地7萬平方米,寨內有明清建筑100余棟、400多間,有典型的河南民居風格,古寨也因此成為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村級古寨墻。
2002年,中國古建筑學家、原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羅哲文等專家到臨灃寨考察后認為:“臨灃寨民居建筑從明至清,在時代上沒有缺環(huán)。它們集中地出現在一個村落中,這在中國實屬罕見。在北京城里現存的9999座古代建筑中只有1間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臨灃寨居然有3間,臨灃寨填補了中國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辈痪们?,郟縣臨灃寨被國務院審批為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臨灃寨有三個門,按照八卦的三個方向潛心設置,寨內“井”字道路通戶臨門,防汛通道、城垛槍眼,暗藏神秘和玄機。古代,官衙大院有三重門,而從山西洪洞縣遠道而來的朱氏眾生,似乎早已為后世的官宦仕途鋪墊了隱秘的一筆!臨灃寨南門為“來曛”,取自《詩經》之“曛風南來”;東南門叫“溥濱”門,取自“利溥渠之濱”之意;西北門因臨灃溪而取名“臨灃” ,也因此而為臨灃寨。輕撫門上銹跡斑斑的“同治元年”遺跡,時間的絹絲從身旁蔓延而過,歸之若水,消隱于蒼茫乾坤。
對于古寨,民間有言道:唐修塔,宋修院,元修戲樓,朱打圈?!霸骸?,指書院,而“圈”則指從朱明王朝興起的鄉(xiāng)村土寨。據說,臨灃寨內原來住著張姓人家,又名張家埂。明朝萬歷年間,朱姓人家從山西省洪洞縣搬遷到此地,靠著租種張家的土地滄桑謀生。至清道光年間,朱家開始興旺發(fā)達,繼而更名朱洼村,成為村莊新的主人。其中,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身份更是顯赫。老大朱紫貴、老二朱振南是家財萬貫的大鹽商,老三朱紫峰則官居二品,官至河南汝州直隸州鹽運司知事,相當于現在的省部級官員。
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
朱紫貴的宅院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一個一進三的四合院,占地面積1322平方米。三進院的內宅布局嚴謹,有正房、東廂房、西廂房,均是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青磚黛瓦與檐下掛的金燦燦的玉米相互輝映,古樸、厚重而又和諧。在朱紫貴宅院的東邊,還有一座更大的宅院,這就是號稱“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鎮(zhèn)府。朱鎮(zhèn)府系清代鹽運知事朱紫峰的官宅,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占地面積2516平方米。高大的門樓,每隔幾步就有一個拴馬樁,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斑駁的彩畫,無不殘留著風雨駁蝕的前世色彩,回蕩著凄婉的韻味。驀然回首,這座宅院似乎肩披一襲古色古香的霞帔,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無聲地訴說著當年朱鎮(zhèn)府的滄桑與繁華。
有史料記載,咸豐同治年間,太平軍起義,亂世之下,民不聊生。又因臨灃寨地勢低洼,洪水屢屢侵襲,寨中更是生靈涂炭。為了防御天災人禍,朱氏三兄弟商議推倒土寨,興建石寨,以防范紛擾。寨墻為外石內土結構,外墻石頭取自紫云山紅色花崗巖,內墻則用護寨河的土,經久結實。寨墻內為朱洼村,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據說當年給寨墻放線時為求得公正,由一朱姓老人用黑布蒙住雙眼,手提裝滿白灰面的籃子放線,于是就“走”出了人們今天看到的彎彎曲曲的寨墻。
那年那日,道光皇帝陡然駕崩,天下大駭。同月同日,距京城900公里之外的郟縣境內,古寨的朱姓主人也蹊蹺死去,而這一天恰好是新寨落成之日,悲和喜在這一日交會。這是必然還是偶然呢?如今,已經無從考證。道光乃一國之君,而寨主人偏居一隅,這個巧合事件在當地流傳出一個恐怖的、可怕的、跨越近150年的古老詛咒。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咒語,恐怕只有天地知道。時過境遷,而當地人至今說起此事,仍然禁不住脊背發(fā)涼。隨著時光的轉換,這個被增添了諸多神秘色彩的咒語,已經在后世子民心中演繹成一種驚嘆和敬畏。
再到后來,兵荒馬亂,民生凋零,兵匪干戈相見,圍寨攻伐,整個社會動蕩不安。而正是有了朱氏兄弟石寨的庇護,每遇風吹草動,這里的村民就閉門落鎖,躲進鐵壁銅墻的寨內,吃飯睡覺,安然度日。即使洪水浸淫,長久漫泡,臨灃寨依舊巋然不動,堅貞地呵護良家善院、瓦舍牲畜。如今,歷經歲月洗禮、戰(zhàn)火紛擾的臨灃寨安然無恙,被完好地保存下來。
上世紀60年代,一股破壞之風襲來,全國有太多的寨墻、城墻被強行拆除,即使偏居一隅的郟縣也難逃劫難,大小百余座古城寨拆墻扒垛。幸運的是,出于防汛的需要,臨灃古寨被保存下來,人類也因此有了一種文化考證,臨灃寨也因此成為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村級古寨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