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杭
3月2日,驚聞評書大師袁闊成逝世,不禁勾起了我對評書的回憶。
一般來說,00后很少有聽評書的,甚至都不知道評書為何物,可我卻迷戀上了評書,從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我共聽了三四十部評書。這也許是因為70后的爸爸曾癡迷于評書,才把這份愛好也傳遞給了我吧。
聽評書是一種輕松有趣的學習、休閑和娛樂方式,它不耽誤做任何事——玩耍、坐車、休息的時候都可以聽,一心二用,自由自在!
我聽評書是用MP3。人家的MP3里都是歌曲,我的MP3里盡是評書。用MP3聽非常方便,想聽什么就聽什么,想聽第幾回就第幾回,想聽到什么時候就什么時候。
聽評書解放了眼睛和頸椎,放松,自由,不會疲勞。評書不像正史那樣嚴肅、一本正經,書中的情節(jié)經過評書表演藝術家的演繹,增添了趣味性。聽時引人入勝,聽后回味無窮。聽評書更比天天對著電腦、電視要好,對眼睛好,更能放飛想象,在腦中勾畫聽到的場景,豐富想象力。
評書讓我如醉如癡,我每天和它形影不離,真可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它帶我穿越到古代,它教給我許多知識,它培養(yǎng)了我對歷史和文學的興趣,使我對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有一種莫名的親近感;評書還讓我體會到語言的精彩、精練,切身感受到語言的巨大魅力;評書中有好多生活道理,它教給我處事的方法;評書中的忠臣良相、俠義英雄,更是深深地影響著我。曾經,評書中的俠士風范和英雄主義精神,支撐起了我這個愛舞槍弄棒的小小男子漢的精神世界……
通過聽評書,我認識到,如果想了解歷史,正史不能不看,野史也不能不涉獵。前者是史官記載的官方意志,后者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民間褒貶,缺了哪一方,都是偏頗的、不完整的歷史。評書是野史,它貼近生活,用通俗易懂的故事來打動聽眾的心靈,它教會了我要從不同的角度來解讀歷史,分析問題。
我最喜歡的評書表演藝術家有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和孫一。袁闊成說書,常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人稱袁闊成版《三國演義》是評書史上藝術水平最高的作品。這與原著和袁闊成本人都有關。在幾大評書家中,袁闊成是最雅的一位。他的《三國演義》未脫離原著,也未照本宣科,而是時常借鑒史實予以發(fā)揮。而單田芳講評書的語調特別豐富;劉蘭芳講得特別入戲,仿佛評書里的故事是她親眼所見一樣,她會“拽”著你走入評書的世界;孫一最年輕也最幽默,最善于古為今用。
我最喜歡的評書人物有精靈古怪、沒什么大本事卻總能想出“壞”點子的白眉大俠徐良,有出其不意而制勝的程咬金,有忠肝義膽的常勝將軍趙云,還有神機妙算的軍師劉伯溫,等等。
一轉眼,老一代的評書大師們都已年過七旬了,其中我最崇敬的袁闊成大師已經仙逝。他曾用一部《三國演義》把評書這種很通俗的藝術提升到了很高雅的層次。他一個人一張嘴,表現力卻勝過了很多大導演拍的三國戲。他的《三國演義》,后無來者,已成絕響,他的去世令人無限唏噓。記得我那時聽《三國演義》聽得實在是太投入了,以致聽到諸葛亮去世那一回后,傷心之至,竟然不肯再聽下去。
也許,我該重溫袁闊成大師的《三國演義》了,這次,我會把它聽完,以表達對袁闊成先生深深的敬意。
(指導老師 ?傅芳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