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
這也真是一種可悲。我們已然有了三億多兒童和少年,卻還有那么多的男青年和女青年硬要往這三億之眾的一部分未成年的中國小人兒里邊擠。甚至三十來歲了,仍嗲聲嗲氣對社會喋喋不休地宣稱自己不過是“男孩”和“女孩”。那種故作兒童狀的心態(tài),證明他們是多么乞求憐愛、溺愛、寵愛……
這其中不乏當代之中國大學生,甚至尤以中國大學生們對時代、對社會的撒嬌耍嗲,構成最讓人酸倒一排牙的當代中國之“奶油風景”……
我想說我們中國的孩子已經夠多了,我想說我們中國已經是這地球上孩子最多的國家了。而那受著和受過高等教育、原本該成為最有希望的青年的一批,卻賴在“男孩”和“女孩”的年齡段上,自我感覺良好地假裝小孩,不知究竟打算裝到哪一天……
放眼現(xiàn)實,你會看到另一種景象。恰恰是那些無幸邁入大學校門的一批,他們并非“天之驕子”,在人生的“形而下”中闖蕩、掙扎、沉浮,因而也就沒了假裝“男孩”、假裝“女孩”的資格。假裝小孩子,就沒法繼續(xù)活下去,他們得假裝大人,假裝比他們和她們的實際年齡大得多、成熟得多的大人……這是另一種悲哀。
明明還是孩子,卻早早地喪失了孩子的天真和天性;明明是青年,受著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一批,卻厚臉憨皮地裝天真、裝爛漫、裝單純。
那么,校名統(tǒng)統(tǒng)摘掉,統(tǒng)統(tǒng)換上“高等幼稚園”得了!
我的外國朋友中,有一位是美國的中學校長。這位可敬的女士曾告訴我——她每接一批新生,開學的第一天,照例極其鄭重、極其嚴肅地對全體學生們說的一番話是:
“女士們,先生們,從今天起,你們應該自覺地意識到,你們不再是孩子了。我們的美利堅合眾國請求她的孩子們早些成為青年。為了我們的美國,我個人也請求于你們……”
問題還不僅僅在于“男孩”“女孩”這一種自幻心理是多么可笑的心理疾病,問題更在于——它導致一種似乎可以命名為“男孩文化”或“女孩文化”的“文化瘧疾”!這種“文化瘧疾”,首先在大眾文化中蔓延,進而侵蝕一切文化領域。于是不知從哪一天開始,中國之當代文化,不經意間就變得這樣嬌滴滴、嗲兮兮、甜絲絲、輕飄飄、黏黏糊糊的一團。電視里、電臺里、報紙上,所謂“男孩”和“女孩”們的裝嗲賣乖成系統(tǒng)的語言,大面積地填塞于我們的視聽空間,近十二億中國人仿佛一下子都倒退到看童話劇的年齡去了。許多報刊都在趕時髦地學說“男孩”和“女孩”才好意思那么說的話。三十好幾的老爺們兒硬要去演“純情少年”的角色,演得那個假模酸樣,所謂的評論家們還都叫好不迭……
真是一大幅形形色色的人們都跟著裝小孩、學小孩的怪誕風景。這風景迷幻我們,而且注定了會使我們變得弱智,變得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
因為我和大學生接觸頗多,某些當老板和報刊負責人的朋友便向我咨詢:“我們應該從大學畢業(yè)生中招收什么樣的人?”
我的回答從來都是——凡張口“我們男孩如何如何”或“我們女孩怎樣怎樣”的一律不要,因為他們還沒從“高等幼稚園”畢業(yè)。
我給大學校長們的建議是——新生入學第一天,不妨學說那位美國女校長的話——
“女士們,先生們,從今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