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什么是恐怖谷?
為何《機器人瓦力》中拖著小履帶的破舊的瓦力讓人心生萌意,《終結者2》中的液態(tài)機器人終結者T-1000令人毛骨悚然,《人工智能》中的機器人男孩大衛(wèi)卻能喚起觀眾由衷的同情和感觸?同樣是機器人,待遇為什么就這么大的差別呢?
事實上,這是一種著名的現(xiàn)象,被稱為“恐怖谷”。這一概念最初由日本仿真機器人教父級人物森政弘于1970年提出的,它是指我們在看到與人類很相似、具有非常接近真人特點的物體形式(如機器人、動畫人物)時所產(chǎn)生的自然反應。
如果一個機器人或動畫人物,甚至是一個填充動物玩具身上具有某些人類的特征,那么它看起來會讓人覺得親切。而且它具備的人類特征越多,這種親切感也會隨之增強。然而,當這個機器人或是動畫人物同真實人類的相似度超過一定程度時,你對它的外貌接受度和親切感就會在一瞬間突然下跌,對它的接受度也會驟降至一個“低谷”,讓你突然覺得它很“詭異”,讓人心生強烈的恐懼。
為了讓你對此有更為清晰的認知,請考慮一下你對電影《星球大戰(zhàn)》里那兩個機器人的印象:R2-D2和C-3PO(分別是矮矮的圓形機器人和高高的古銅色機器人。雖然它們都很有吸引力,但是你對兩者的親切感是不一樣的——C-3PO因為長得更像人類而更具親切感。但要是你想象著把C-3PO的臉換成肉色的橡皮臉,它就會迅速地從討人喜歡變得讓人起雞皮疙瘩。這就是為什么在電影里,過于逼真的機器人或動畫人物的面孔都會顯得令人不安的原因。所以,為了避開“恐怖谷”,很多影視公司在塑造人物時,都會人為地降低逼真度,即使技術上完全可以將角色制作得很逼近真人。
為什么會產(chǎn)生“恐怖谷”?
進化心理學認為,恐怖谷效應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產(chǎn)物,是對于從視覺上感知到的不正常個體的本能回避反應。具體來說,當我們看到仿真機器人的外觀和動作既不像人類又不像典型的機器人時,我們就會覺得不正常,從而本能地產(chǎn)生了厭惡和恐懼的情緒——回避反應的典型情緒反應。
認知心理學認為,“恐怖谷”源于我們基本的認知加工過程,是預期和現(xiàn)實之間不匹配所造成的一種認知和情緒的綜合反應,類似于認知失調(diào)(同一時間持有兩種矛盾的觀點,從而引起不舒服的感覺),即當我們預期仿真機器人應該像機器人一樣,但實際上卻像人類一樣做著各種表情時,我們就矛盾了、混亂了,認知上不能馬上解決這種矛盾,進而催生了不安,甚至是恐怖等負面情緒。
跨越“恐怖谷”
影視業(yè)內(nèi)人士都困擾于這個問題:只要試圖用動畫合成寫實的人臉,他們就會落入糟糕的惡評當中。如《極地特快》這部圣誕節(jié)兒童電影運用了最先進的動作捕捉技術,將湯姆·漢克斯的面部表情和動作細致地捕捉下來,然后與經(jīng)由他自己配音的動畫合成角色放在一起。然而,評論家們還是覺得電影中人物的臉部“僵硬”“恐怖且毫無生氣”,而且還有一種“陰森的僵尸氣氛”。
研究表明,用電腦動畫合成的人臉越真實,人們就越會對諸多方面的細小偏差感到不能忍受,如臉部的形狀、五官的尺寸和位置,尤其是雙眼的大小、位置及其他相關細節(jié)。據(jù)報道,人們認為在《極地特快》和《最終幻想》里,劇中人物最恐怖的部位就是眼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臉部用的不是那么寫實的皮膚,人們就會對臉型和五官方面的細小偏差寬容許多。對于角色的動作也是一樣:角色越逼真,人們就越會對那些不自然的動作百般挑剔。由此可以得出一個非黑即白的原則:如果臉部的任何特征都需要達到令人信服的逼真,那么,所有其他特征都必須做得相當完美,否則就會顯得特別詭異。
但是,這樣還沒有跨過(或者說征服)“恐怖谷”。史上第一位跨越“恐怖谷”的電影人物是《返老還童》中的本杰明·巴頓。電影的特效團隊在接受《返老還童》任務時就深刻意識到了要想把本杰明做成史上第一個越過恐怖谷的動畫角色,他臉部的所有細節(jié)——臉型、皮膚、各種面部特征和表情,看上去都需要完美無瑕,尤其是眼睛。經(jīng)過艱辛而細致的工作,史蒂夫·普里格和他的團隊終獲成功,得到了第81屆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
而這之后,跨越恐怖谷的影片就多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阿凡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