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1954年6月13日,蔣介石的政敵、已辭職赴美的原“臺灣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吳國禎,在美國《展望》雜志上發(fā)表了《在臺灣你們的錢被用來建立一個警察國家》一文,告訴美國人“在臺灣每年的預算中,美國人提供了三十至四十億美元,用來創(chuàng)造一個‘極權(quán)國家”。吳國禎的文章讓同在美國的胡適怒發(fā)沖冠,他當即致信吳國禎,對他“吃里扒外”的做法提出了尖銳批評。同時他又在8月16日的《新領(lǐng)袖》雜志撰寫英文文章《臺灣有多么自由》,極力批駁吳國禎的觀點。
胡適的做法使他在臺灣的朋友非常驚愕,在大家的印象里,胡適并不是一個曲言阿世的人。相反,他倒是常常給當政者上眼藥。
朋友們的看法有實例為證。1948年9月下旬,國民黨軍隊在東北、華北戰(zhàn)場節(jié)節(jié)敗退,國民政府推行的幣制改革又嚴重受挫,整個社會一片混亂。胡適去武漢大學演講路過南京,蔣介石請他與傅斯年一起吃飯,蔣氏對幣制改革津津樂道,胡適卻認為這正是“新政策崩潰的一個大原因”。10月底,蔣介石再次請胡適吃飯。這次見面,胡適不留情面地提出十條意見,有些話說得非常尖銳,比如“必須認錯,必須虛心;國軍紀律之壞是我回國后最傷心的事;‘經(jīng)濟財政改革案實有大錯誤,不可不早早救正;我在南方北方,所見所聞,實在應該令人警惕”等語。1953年,胡適由美赴臺演講,離臺前夕,蔣介石為其餞別。那天晚上胡適放言批評臺灣政治。胡適說:“臺灣今日實無言論自由。第一,無人敢批評彭孟緝(時任‘臺灣情報工作委員會主任兼‘臺灣保安司令部副司令);第二,無一語批評蔣經(jīng)國;第三,無一語批評蔣‘總統(tǒng)。所謂無言論自由,是‘盡在不言中也?!泵鎸φf話長刺的胡適,老蔣表面上很平和,有時甚至還顯出幾分謙遜,心里卻恨死了他,曾多次在日記里痛罵,稱胡適是“狂人”、“無恥政客”、“蝥賊”。
胡適之所以作出這樣讓人有些看不懂的選擇,有深層的原因。一是胡適與蔣介石一向有良好的個人關(guān)系。胡適一生與老蔣多有交集,蔣介石雖然在日記里罵過胡適,但那不過是發(fā)泄即時的情緒,就像他在日記里也曾痛罵親信陳誠、妻子宋美齡一樣,但在具體行動上,老蔣一直禮遇胡適。在大陸時蔣介石曾想請胡適做總統(tǒng),自己當行政院長;抗戰(zhàn)時又任命胡適做民國政府駐美大使,抗戰(zhàn)勝利之后,又邀請胡適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后來胡適去了美國,蔣介石多次邀請其回臺,甚至表示要以自己的稿費為胡適建造住所,所有這一切不可能不激發(fā)胡適內(nèi)心的俠義之心。
中國式的處世哲學講究要給別人留面子,對別人有意見私下里如何激烈都沒有關(guān)系,但公開場合應該溫和、與人為善,這就是所謂的“內(nèi)外有別”。生長在仕宦之家的胡適雖然曾經(jīng)長期留學西方,骨子里卻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胡適敢于給蔣介石提意見,但那是在小圈子里。像吳國禎一樣,在國際場合說不是,等于與臺灣當局、蔣介石公開為敵,這是自命為“國士”、自視為“政府諍友”的胡適絕對不能接受的。
胡適永遠只是胡適,他固然不愿意當“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以學術(shù)立身的陳寅恪,卻也不想做為了政治理想,與當局拼個魚死網(wǎng)破的雷震、殷海光,而是希望溫和、漸進地改良政治。換句話說就是,胡適愿意做改革者,卻從未想過成為革命家。
【原載2015年2月14日《湘聲報·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