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母親常說,我一兩歲的時候經(jīng)常生病。人家在過年,她和父親卻要把我往醫(yī)院送。那時候,“文革”的武斗還沒有結(jié)束,路上不時地聽到開槍的聲音,嚇得人魂飛魄散。
母親說,姥姥就是在大躍進的時候餓死的。當(dāng)時,餓死的人很多,因為沒有吃的。
多年以后,我在張藝謀一部未曾公映的電影《活著》中看到了似曾相識的記憶:
大煉鋼鐵的年代里,每家每戶的鍋碗瓢盆都被收羅起來,然后在鐵鍋里煮,最后熬出了狗屎塊狀一般的“鋼鐵”。既然沒有鍋了,大家就吃起了大食堂,不到兩個月糧食就吃光了,所有人又被遣散回家自尋活路。
我出生的時候,餓死人的日子已經(jīng)過去了。那時候,買什么都需要票,買衣服需要布票,買肉需要肉票。因為物品稀缺,所以只能憑票供應(yīng)。因此,一周能吃上一回肉就算不錯了。至今還記得,每個月領(lǐng)到肉票后,父母都會帶我和妹妹去食堂打一份肉菜。每次打完,我們就會用早已準(zhǔn)備好的筷子夾來嘗幾口解饞。父母總是在一旁看著,從來都舍不得吃。
作家余華在《許三觀賣血記》里有段非常有趣的描寫,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許家一家斷糧了,沒有吃的,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想它,去睡覺。于是,全家人強迫自己先睡下。這一天,是三觀的生日。為了慶生,一家人畫餅充饑,用口水描繪了送給彼此的一盤盤幻想中的食物?!?/p>
兒子每次讀到這兒時,就會樂得不行。一開始,我看的時候也覺得可笑,后來就再也不覺得可笑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p>
兒子問:“他們怎么會吃不上飯?”
我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我突然意識到,兒子覺得這只是一個遙遠(yuǎn)的故事。
我跟兒子說:“這都是真的。你太姥姥就是因為沒有飯吃餓死的?!?/p>
我還跟他說:“在書里的那個年代,兒子造父母的反,人和人相互批斗,都是真實的事情?!?/p>
兒子問:“為什么要這么做?”
我說:“我也想知道。”
我問:“你們有歷史課本嗎?給我看看?!?/p>
兒子從命。我翻了翻,其實心里早就知道,教科書里是肯定不會有這些的。有些記憶,是容易被歷史忘記的,或者是容易被選擇忘記的。
其實,任何歷史都不只是充滿了光榮和夢想,也有失敗、挫折、迫害和沒落。關(guān)鍵的問題是:該如何面對。在歷史的當(dāng)下該如何面對?在歷史的回溯中該如何面對?
歷史發(fā)生什么并不可怕??膳碌氖墙⊥?,并重復(fù)歷史的錯誤。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也不知道自己干過些什么了。有些記憶是不能忘卻的。
【選自鉑程齋】
插圖 / 干部下基層 / 成士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