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
紐約早在1895年已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文化、媒體與經濟中心。1931年建成的帝國大廈,是當時人類建造完成的最高的摩天大樓。當時正值大蕭條,美國總統胡佛親自為它剪彩。但直到1945年二戰(zhàn)結束之前,它一直是空置的。因此它本命名為Empire State Building(帝國大廈),卻被謔稱為Empty State Building(空國大廈)。
忍受嘲笑十余載,二戰(zhàn)后帝國大廈終于成為世界性地標,被列入“世界七大工程奇跡”,頂樓則被稱作“最靠近天堂的地方”。而關于它的一切,皆是從大蕭條的絕望及嘲弄中開始的。
到紐約要過布魯克林橋,徒步、騎自行車皆可,感受河水流過,朗誦至少一首詠嘆布魯克林橋的詩。站在布魯克林岸邊,眺望華爾街。1929年它制造了大蕭條,1937年股市二次衰退;2001年“9·11”事件永久毀了它的地標“雙子星”;而2008年它又制造了金融海嘯。
人性是貪婪的。華爾街代表成功,也代表欲望腐敗的極致。它的夜景很美,但它背后的歷史,是曾經于世界各地掀起的災難、戰(zhàn)爭、饑餓、屠殺、極端主義……布魯克林橋是伍迪·艾倫的電影中最喜歡使用的場景:它連接天堂與地獄、渴望與離棄。但無論有多少悲憤、多少感慨,河水不會停歇,歷史也不會休止。一切,都將走過;一切,都會消逝。
在紐約中央公園內跑步的人、遛狗的人,有著不同口音,不同衣著。那是個觀察大千世界的好地方,俄羅斯人、波蘭人、法國人、意大利人、南非人……我甚至遇到過來自西伯利亞的富豪。和他們打招呼,說點家常,隨身帶一本當年林語堂以英文撰寫的《生活的藝術》。想象在沒有飛機的年代,那么貧窮的中國小伙子,搭船越過萬里,向這里的洋人說著來自東方的文化。相較他的勇敢獨立,現在的年輕人怕什么?猶豫什么?
中央公園向來是世界經濟的風向標。1920年這里擠滿了巴黎貴客;1980年后日本人在此風光無比;2000年后“華爾街金童”徹底改變了紐約的餐飲及時尚文化;華爾街垮了以后,俄羅斯嬌客一度使餐廳規(guī)定服務人員需要學俄語;現在,中文至少入了四分之一的廳堂。
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紐約大展身手,無論是移民的、致富的還是逃難的,紐約不拒絕人才,它屹立不倒的秘密便是:吸納一切。這個城市初建時,它的高樓已保證了格局與視野。
年輕人到紐約別只在夜店貪玩,只去百老匯看戲??梢哉乙粋€短期課程,紐約大學有各種不給學位的短期課程,可以在那里學英文、交朋友。紐約附近常有短期出租公寓,租一個小房間,一個月、兩個月皆可。房東可能是當地藝術家,和他們聊天,看他們追求藝術夢,白天創(chuàng)作,傍晚當苦力工作至深夜。沒有人會在黑夜里哭泣,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一切辛苦是為了圓自己的夢。
繁花似錦的城市,形形色色的人、歷史、際遇、櫥窗、創(chuàng)作。紐約,從來不只是一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