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喜
我是祖國的同齡人,生長在北京宣武區(qū)牛街地區(qū)一條普通小胡同的大雜院里。
說起菜市口,可以說是大大的有名,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那兒在封建社會是處決犯人的場所,有些歷史上有名的人就在那里被砍了頭。
我印象中的菜市口,可以說真是一個好去處,又熱鬧又繁華,也給我的童年時期和青年時期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難忘的南來順飯莊
五六十年代的菜市口是一個“丁”字街,“丁”字街往東是騾馬市、虎坊橋,再到珠市口;往西是廣內大街,經(jīng)牛街到廣安門;往北是宣內大街,奔宣武門、西單方向。
我家住在牛街,從牛街到菜市口有兩站(公共汽車)地,我經(jīng)常到菜市口去玩兒,雖然坐車只要四分錢,可我從沒坐過。這兩站地很近,從牛街到菜市口走也就10來分鐘,根本不費勁兒。
那時的菜市口可真繁華呀!在那里聚集了大商場、小商店、菜市場、新華書店、電影院、文具店、餐館等各種各樣的商鋪。
著名的南來順飯莊就坐落在“丁”字街的中間路南,這是一家清真飯館,它坐南朝北,門臉兒正對著宣武門大街。南來順飯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正餐館,一部分是小吃店。正餐館不是很大,只有兩大間通柁,里面有七八張供顧客吃飯的餐桌,桌上鋪著雪白的桌布,桌子的四周是供顧客坐著的方凳,墻壁上掛著明碼標價的菜譜,一行行、一列列,整齊明了。
那兒的菜肴都是咱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家常菜,素菜、肉菜、雞魚類都有。最關鍵的是菜的味道,那叫一個地道,只要您一走進南來順飯莊就會聞到有民族特色的清香味,使人感到特別的親切。那里的炒菜都不貴,最便宜的素菜燒豆泡兒才2毛2一個。像肉菜就相對的貴一些,一般都在四五毛錢一個。我最愛吃那兒的燒茄子,素燒3毛5,肉燒4毛5,當一盤燒茄子端在你的面前,你會看到那熱氣騰騰的燒茄子上還冒著小氣泡兒,真是香氣四溢,好極了!
我的三哥比我大兩歲,參加工作也較早,每當他開支后,就會帶我去南來順解一次饞。記得70年代初的一天,他帶我去南來順吃飯,當時他點了三個菜,一盤糖醋黃魚,一盤肉燒茄子,一盤鍋塌羊肉,還要了兩碗米飯,一個甩果湯。糖醋黃魚足有一斤多重,甜中帶酸,酸中有香,外焦里嫩,鮮美無比。燒茄子和鍋塌羊肉也做得相當?shù)暮?,再喝上一口甩果湯(西紅柿雞蛋湯),真是美極了,這一頓花去了三哥兩塊多錢。
那兒的清真菜做得相當?shù)氐?,如:扒肉條、它似蜜、爆羊肉、爆兩樣兒、鍋塌肉片、鍋塌豆腐、焦溜肉片等做得非常好,有著回民的特色味兒,有著老北京的味兒。
那兒還是一個休閑的好去處。在飯?zhí)玫臇|南角兒,有一溜兒玻璃柜臺。里面有下酒的小菜,素的有五香豆腐絲、豆腐干、豆腐片、五香花生米、五香大云豆、拌腐竹等,價格都不貴,也就是一兩毛錢一小盤。肉菜相對貴一些,如:醬牛肉、醬羊肉、醬羊肝、炸魚塊、燒雞塊等等,價位都在四五毛之間。在那里有各種白酒,賣成瓶的,也賣散酒,買一兩二兩都可以。當然價格也不同,好酒當然貴一些,而普通酒,比如北京二鍋頭一兩1毛3就蠻不錯。啤酒論碗兒,一碗兒一毛錢。也論升,一升三四毛錢,都不貴。好喝兩口的人,您來了,保證讓您滿意。
南來順正餐店給您說完了,而南來順小吃店在咱北京也是大大的有名。這小吃店比正餐店大得多,寬敞明亮。在那里聚集了老北京的特色清真小吃,甜食有:切糕、炸糕、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栗子羹、豆餡燒餅、蜜麻花(又叫糖耳朵)等等,咸味兒的有豆腐腦兒、炸油餅、燒餅、火燒、螺絲轉等等。對了,還有那兒的炒餅也是一大特色,分肉的和素的,都不貴,那味道堪稱一絕,一進門就能聞到炒餅的香味。還有那時的肉餅也相當?shù)陌簦?兩糧票,2毛錢一張,那真是里外冒油,真香!
不說了,再說饞蟲就爬出來了。
購物的好場所
菜市口商業(yè)繁華,可稱得上是一座購物的好場所,著名的菜市口百貨商場就坐落在“丁”字街的東北角兒?,F(xiàn)在大家都知道,菜百的黃金首飾最著名,而在我兒時眼中的菜百則另是一番景色。
那時菜百在“丁”字街東北角兒,從北向東稍拐彎兒,占地挺大,里面的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如各種各樣的煙酒副食、糖果罐頭、服裝鞋帽,各種布匹、床上用品、毛線毛衣、圍脖、襪子、日用百貨、家用電器,至于有沒有黃金首飾我還真不清楚。當時菜百臨街拐角兒處的大玻璃櫥窗相當?shù)膿屟郏抢锏纳唐吩煨拖喈數(shù)拿?。?jù)說被評為北京各大商場櫥窗設計一等獎,您瞧多棒!
我在那里曾經(jīng)買過一雙牛皮的棉皮鞋(又稱校官靴),花了25元錢。那鞋又結實又美觀,我穿了足足有二十年,您別不信,這是真事兒。還在那兒買過一條毛線的大圍脖兒,淺駝色,就像《紅燈記》中李玉和圍的那種,花了8塊錢,那是1972年買的,到現(xiàn)在我還保留著。
再給您說說菜市口菜市場,它位于菜市口西邊(廣內大街)的路北。這是一家綜合性的菜市場,寬敞明亮。主要的商品有:各種時令蔬菜、油鹽醬醋、調味品、煙酒糖果、雞鴨肉蛋、水產品等一應俱全。那時的價位都很便宜,就拿帶魚來說吧,它分幾個等級,按市斤說:三等的1毛8,二等的2毛5,一等的3毛8,這一等帶魚就相當?shù)暮昧?特等帶魚5毛4,這種帶魚有成人的一巴掌寬,一巴掌厚,有1米多長。那時的帶魚絕對是野生的,再大的魚做出來也非常的香(絕對沒有多余的小骨頭)??僧敃r5毛4分錢的價位,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還是貴,一般的都吃2毛5的,如果能吃上3毛8的就非常知足了。
那時的菜市口購物場所除了我上述說的,還有許多北京老字號,如:黑猴百貨店、正興德茶莊、西鶴年堂藥鋪,還有“丁”字街把西北角兒的菜市口信托商店(對面過馬路就是菜百)等。
文化設施齊全
說起菜市口的文化設施,我得給您說說菜市口的新華書店,它的位置在“丁”字街路南往西,店面挺大,里面的書應有盡有。我是一個愛看書的人,據(jù)我回憶,在那里買的書就有好幾本(套),有四大名著、三言二拍,有《烈火金剛》《林海雪原》《紅巖》等。那時的書相當便宜,如《西游記》一套上、中、下三本才3塊2毛錢,一本《林海雪原》1塊2毛錢。
我最喜歡的還是小人書的柜臺,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京的小人書真叫多。那時的小人書很便宜,薄一點兒的幾分錢一本,厚一點兒的1毛多錢,最貴的也就2毛多錢。我愛畫畫兒,于是就千方百計地攢錢買小人書,經(jīng)過我不懈的努力,先后買了《岳飛傳》15本,《西漢演義》20本,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書,一共有四五十本,就是那些個小人書給我的童年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出了新華書店往東走不遠兒就是人民照相館,這也算是一家老字號,相照得特別棒,我小學的畢業(yè)相就是在那兒照的(我的同學都去那兒照相)。文革后,姜昆和李文華說過一個相聲《如此照相》,挺有意思,那種現(xiàn)象我就在人民照相館經(jīng)歷過。“文革”期間,我到了寧夏生產建設兵團。1968年,我回北京探親,就在人民照相館照了一張相片兒,那年我18歲,進門之后先念“最高指示”,然后才交錢照相。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帥哥”,那相片是黑白的二寸相,我身穿戰(zhàn)士服,手拿“紅寶書”,照出來之后,別說,還真精神。這張相片我至今還保留著。
說起文化設施不能不說菜市口的一家電影院,那就是宣武區(qū)工人俱樂部。菜市口“丁”字街路南有一條胡同叫“丞相胡同”,胡同的西面把角兒是南來順飯莊,胡同東面的把角兒就是這家電影院。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時電影真叫火,新電影一部挨著一部,給廣大市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電影票也相當便宜,兒童票1毛,成人票2毛5、3毛,我在那兒看過的電影多了去了。
為了買電影票我還受過傷,當時上映了一部新片《51號兵站》,三哥讓我去買兩張票,他出錢。那天早上8點開始賣票,因為去得早,我還真擠到了前面,可是瘋擁的買票人一下子把門擠破了,一塊玻璃撞在我的鼻子上,當時血就下來了。結果那天票沒買成,還受了傷,真夠倒霉的,那年我才十二歲呀!
再有一個文化設施就是菜市口文化用品商店了。它就在電影院東面,緊挨著電影院。我因為喜歡畫畫兒,經(jīng)常到這兒買圖畫紙和顏料。對了,我還在那里買過一把京胡,是北京樂器廠生產的,花了1塊2;還買過一支笛子,花了2毛錢。
現(xiàn)如今菜市口容貌大變,“丁”字街變成了貫穿南北的大通道,四周蓋起了高樓大廈。舊景已經(jīng)不存在,那些個商店和老字號也不知搬到了何處。而我以上說的那些,也許能勾起您的一些懷舊之情,但只能是留在記憶的長河里,隨波逐流……
(編輯·宋冰華)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