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昆等
摘 要:根據(jù)朝貢體系,發(fā)現(xiàn)中國與緬甸的歷史節(jié)點,源自朝貢、英軍撤離、中印戰(zhàn)爭等因素。
1 朝貢體系
何謂朝貢體系:對于中國來說,中國從西漢開始就有藩屬國,中國歷代王朝多對藩屬國采取懷柔政策,很少干預其內(nèi)政,卻無償為其提供保護;對于西方國家來說,朝貢體系是指名義上擁有主權,實際上在外交、經(jīng)濟和軍事等方面依附于西方帝國主義大國并受其控制的國家;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在占有許多殖民地的同時,為了自身的利益,有時也讓一些落后國家在政治上、形式上維持獨立,但在金融、外交上從屬于自己。
2 中國朝貢體系與緬甸
緬甸元朝時成為中國的藩屬國。清朝前期曾多次派兵出征緬甸。1769年,清政府派大學士傅恒督師入緬,緬甸國王孟駁懼而求和。雙方議和之后,緬甸派使節(jié)朝貢清王朝,表示臣服中國。1790年,清廷派遣使節(jié)前往緬甸封孟云為緬甸國王。從1824年起。英國開始發(fā)動了侵略緬甸的戰(zhàn)爭。在英政府制造事端挑起侵緬戰(zhàn)爭的過程中,清政府曾經(jīng)提出交涉。英國政府一面推倭說事先不知中國對緬甸的宗主權,表示不損害中國在緬甸的權利,一面又加緊侵略緬甸。英于1885年12月派兵攻占了緬甸首府曼德勒,俘虜了緬甸國王錫袍及王后,并于1886年1月1日宣布將上緬甸并入英屬印度,完成了它對整個緬甸的吞并。英國吞并緬甸之后,清政府提出了抗議,中英雙方進行了談判,1886年7月,在北京簽訂了《緬甸條款》,清政府承認了英國在緬甸的特權,英國同意緬甸每屆十年“循例”向中國“呈進方物”。分析:當年侵緬英軍與中國簽訂的第一個協(xié)議就是英國仍承認中國是緬甸的宗主國,規(guī)定緬甸每十年就必須向中國納貢稱臣。爾后盡管英軍全面侵緬,但緬北實際仍屬中國。例如:1947年英殖民主義者撤出緬甸之前,緬北發(fā)生大小案件事情,英殖民當局仍然會邀請中國云南省官員參與審理與處理即“中英共同匯商制度”!
3 葉劍英的華南分局武裝力量與緬北
從1950年2月22日在云南和平解放慶典上,可發(fā)現(xiàn)為啥二野四兵團作戰(zhàn)部長劉興用在云南解放慶典上穿的是西裝?答:因唯有此舉才能代表葉劍英的華南分局武裝力量即西江方面軍已完成毛澤東的命令:即“華南分局武裝力量須確保陳賡接管云南之后,再返回”的任務。具體可參見從葉劍英對盧漢起義1949年所提要求(見《記取*匪竊奪云南的教訓》)一文可知,如按盧漢提出的四個投降條件:第一,保持盧在云南的軍政地位;第二,云南的清算斗爭從緩;第三,共軍不開入云南;第四,在東北作戰(zhàn)向”匪“軍投降的云南部隊六十軍調返云南駐防。假設朝鮮戰(zhàn)爭尚未爆發(fā),那么1949年7月-1950年2月存在的由中央軍軍委直屬指揮的葉劍英陳賡劉興用之華南分局武裝力量見圖,即會按毛澤東的命令:“在陳賡接管云南之后,再返回”之前,為解決云南的“麥克馬洪”即緬北問題,是很有可能同意或協(xié)同六十軍調返云南,并分派部分兵力與其一起駐防緬北的,因此刻的六十軍已搖身一變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另再假設:第50軍已進入緬北,原國民黨蔣殘匪部經(jīng)宣傳認同而歸順六十軍(即解放軍第50軍)的話,如以此事實為根據(jù),想必就當時形勢與英軍撤離緬甸后形成的管控真空而言,緬北其實也就自然而然回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懷抱里了??上щS著朝鮮戰(zhàn)爭的發(fā)生, 50軍被派到朝鮮,葉劍英陳賡劉興用之華南分局武裝力量被解散,就這么突然地讓緬北回歸我中華家的事耽誤了。
4 中印戰(zhàn)爭與緬北
中印邊界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是中國邊防部隊針對印度軍隊在邊境上的多次挑釁和入侵行為進行的一次反擊作戰(zhàn),作戰(zhàn)時間從1962年6月或10月持續(xù)到11月。這次反擊作戰(zhàn),是在號稱“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侖山與喜馬拉雅山脈南側地區(qū)進行的。該地區(qū)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人煙烯少,交通不便。這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huán)境,對作戰(zhàn)行動有嚴重的影響,作戰(zhàn)的艱苦性是罕見的。戰(zhàn)爭原因:1959年3月22日尼赫魯給周恩來寫信向中國提出大片領土要求。1959年9月8日周恩來在給尼赫魯?shù)幕匦胖忻鞔_指出: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中國政府一貫主張雙方應根據(jù)“五項原則”,通過友好協(xié)商,全面解決邊界問題。周恩來在信中指出:中國絕不承認所謂“麥克馬洪線”。也正是如此,鑒于擔心緬甸有可能與印度聯(lián)手,例如由緬甸政府軍與印軍沿當年吳三桂反清的路線一起向中國云南、華中、華南、華東發(fā)動進攻。因此中國與緬甸于60年代劃定了新的邊界,緬北占由緬甸代管,就像印度的“麥克馬洪”,不承認亦類似承認。按照中國的策略,一如周恩來戰(zhàn)前對記者所說, “既然是戰(zhàn)爭,總要有勝負。尤其是參戰(zhàn)的兩方,都認為能贏得勝利才打。戰(zhàn)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構成勝負的因素很復雜,現(xiàn)在談勝負,尚為時過早。但我們認為,在邊界爭端持續(xù)了幾年,中國的忍讓立場已被世人所知之后,面對大規(guī)模的入侵,中國進行反擊是必然的、是正義的,這一點有一些國家的朋友還不理解,希望你們幫助我們多做些工作。入侵的印軍構筑了許多哨所,兵力比較分散,我認為這犯了兵家之大忌。再加上保障困難,交通不便,士氣低落,我想,他們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結果的確是印度打敗了,但中國暫時失去了緬北。
參考文獻
1,http://baike.sogou.com/v587645.htm
2, http://baike.sogou.com/v4276591.htm
作者簡介
劉昆(1955-)、 男、四川閬中人、 本科、云南中醫(yī)學院西學中研究班畢業(yè)。研究方向:中外文全科醫(yī)學圖書情報,研究館員。
通信作者:楊菁、女、云南省第一人民醫(yī)院圖書館館長,副研究館員。
通信作者:劉斌[1]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