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湘
生長語文,尊重兒童的天性和前認知,在生活化的聽、說、讀、寫語言實踐中,整合課內(nèi)外資源,構建“言”“文”共生的生態(tài)課堂,在發(fā)展兒童語言能力為核心的基礎上,指向兒童思維、精神的同生共長。
生長語文,以兒童的質疑為起點,以生活化的情境和實踐為路徑,在學生、教師、文本、生活的生態(tài)互動中,喚醒兒童對生命的體驗,通過豐富語言、發(fā)展思維、情感共鳴,促進兒童個體生命的成長,“為兒童聰慧和高尚的人生奠基”(竇桂梅語)。
一、指向生活
生長語文,努力尊重兒童的獨特感受,張揚兒童的個性,提高兒童的參與意識,讓“兒童站在課堂的正中央”(竇桂梅語),用自己的情感和經(jīng)驗去體悟文字內(nèi)涵,用文字的豐富內(nèi)容打開自己,用思索的姿態(tài)在文字中穿行,用文字的詩心溫暖和照亮自己,使他們在與文本的每一次“相遇”中創(chuàng)造出更多“期遇”的場域。
生長語文,為兒童提供生活化的情境和實踐。在尊重兒童的天性和前認知的基礎上,引入生活,聯(lián)系生活,最后讓兒童回到生活本身。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觀,主張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生長語文的理論基礎就是生活與教育相聯(lián)系。
第一層意思,為兒童提供生活化的情境。生活是兒童生長的土壤,活生生的生活是兒童成長的真實基礎。教育要遵循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和特點,就需要尊重兒童的生活前認知與體驗。在生長語文的課堂中,情感的體驗、思維的碰撞、精神的體悟都是生活化的,與兒童的生長點相連。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尋找每一個兒童個體的生命節(jié)點,與他們的生活對接。這樣的教學,不再是一個語文課堂,而是尋找每一個兒童個體生命成長的過程。基于生活土壤的教學,都是為了兒童的思維、精神生長。就在這一陣陣生長的拔節(jié)聲中,兒童實現(xiàn)了創(chuàng)生意義的學習。
第二層意思,引導兒童回到生活實踐中。兒童在與自身的生活對接的過程中,實現(xiàn)創(chuàng)生意義的學習。基于此,引導兒童回歸生活,親近實踐。在開放的、多元的、動態(tài)的社會生活中,學生自主選擇生活和學習的問題開展探究和實踐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升華自己的語文學習。通過自主實踐,感受鮮活的學習過程,體驗實踐活動的魅力,提高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語言的敏感來自生活,思辨的源泉來自生活,情感的體悟來自生活,價值的浸潤還是來自生活。由此,在鮮活、多姿的生活土壤中,學生把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轉化為積淀在內(nèi)心的一種情感品質,一種精神氣質。
二、“言”“文”共生
這里所謂的“言”,指的是文本中的語言文字(包括字、詞、句);這里所謂的“文”,指的是文本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內(nèi)容以及情感態(tài)度?!拔摹薄把浴惫采侵冈谡Z文教學中,把對文本的語言、文字的理解與對文本的思想、態(tài)度的把握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感知中學習文本,達到為理解而教的教育目的。
在教學中,無論是關鍵詞語、重點句子,還是題眼,都要突破一點——“言”,直指中心——“文”。抓住重點,精讀深思;由點到面,帶動全篇?!啊浴墓采闭n堂結構的特點是:從文本的字、詞、句——“言”,尋找突破口,將整合后的文本中深刻而豐富的人文因素充分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文化的浸染。如教學《伯牙絕弦》一文,抓住“知音”一詞,層層深入語言:解讀“琴”,了解“琴”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解讀“情”,體悟“情”是伯牙和子期知音的境界;解讀“痛”,感悟“琴斷音絕”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義。又如《琥珀》一文的突破口為文章的中心句“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fā)生在一萬年以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怎么理解“推測”?可以把課文的前后兩部分聯(lián)系起來讀,體會科學小品文的“嚴謹?shù)耐茰y”。古詩《清平樂
村居》,抓住文眼“醉”,可從三個層次走進“言”——“醉在青青草的優(yōu)美田園風光中”,“醉在大兒、中兒、小兒的勞動與嬉戲中”,“醉在翁媼的吳音相媚好里”,進而理解“醉”表面是醉酒,實質是陶醉在恬淡美好的田園生活中,包含著作者辛棄疾對農(nóng)村和平、寧靜生活的深情向往。如此調(diào)控教學,切得準,跳得出,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課文重點內(nèi)容的同時,又深入理解了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三、構建生態(tài)課堂
在語文課堂這個微觀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教師、學生、文本應占有各自的位置,是自由、平等、合作的。生態(tài)的課堂是情境體驗、互動合作、意義生成的課堂。
1.情境體驗。生長語文的課堂,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促使學生的情感參與學習活動,引起學生本身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他們打開思維、理解文本。情境體驗因文本不同而不同,相對于一個文本來說,情境體驗應貫穿課堂始終,讓學生自始至終沉浸其中。如教學《花臉》,可以創(chuàng)設“童年”放膽去鬧的情境:買花臉、演花臉、撕花臉,對小男孩童年中英雄情結的天性,皆可讓學生在一連串的“放膽去鬧”中體驗、理解、思辨,進而上升為對童年的思考。
2.互動合作。群體的合作共生是最基本、最自然的生長表征。課堂中師生關系是對等的,互動合作是語言理解、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動形式,互動合作的目的是促進彼此的生長。課堂中互動合作的形式主要有:預學后的互動合作——初讀收獲,提出質疑;共學中的互動合作——重點難點,加深理解;生發(fā)性的互動合作——開拓思路,超越文本;延學后的互動合作——回到生活,加強運用。其中生發(fā)性的互動合作,更為注重教學的生成性。如執(zhí)教科學小品文《琥珀》一課,在了解了琥珀形成的條件、推測的過程后,有學生提問:“蜘蛛和蒼蠅在琥珀里是幸運的還是不幸的?為什么?”這個問題在學生小組互動合作討論后,出現(xiàn)了不同的回答:“不幸的,因為它們被松脂包裹住,就死了?!薄八鼈兺π疫\的,一萬年以后還能讓人們看到它們的樣子。”“它們是幸運的,因為課文中說成千上萬的蜘蛛和蒼蠅來了又走了,說明生活中的蜘蛛和蒼蠅生命是短暫的,而琥珀里的蜘蛛和蒼蠅卻獲得了永恒的存在?!薄?“幸”與“不幸”,“一朝燦爛”與“遺展千年”,原本是一個宏大的哲學追問,因為發(fā)揮了兒童間的互動合作,促進了兒童的生長,所以讓課堂創(chuàng)造了高度!
3.意義生成。課堂教學的生成與教學設計的預設存在著客觀的矛盾。教學是一個開放的活動系統(tǒng),順利、流暢的課堂教學嚴格來講是不存在的。教學內(nèi)容是豐富的、開放的,應不斷根據(jù)兒童的興趣和需要適時、恰當?shù)刈鞒稣{(diào)整。生長語文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在學生的疑問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等方式解決問題,激活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和學習內(nèi)驅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情感品質的提升。教學的基本流程是:學生質疑——師生共同梳理問題,共同探究解決問題——學生帶著思考走出課堂。
(責任編輯 張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