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波
摘要:中國古代小說中的狐意象,源于遠古時期先民的圖騰崇拜意識。狐在被神化和妖化的同時,也不斷地在向人的方向發(fā)展,逐漸獲得人的外形和氣質。到了明清時期,文學作品中狐的形象和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其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也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根據明清筆記小說中大量狐變形為人的意象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內涵,探討狐精題材作品的文化意蘊。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男性對女性的態(tài)度有兩種:既愛戀又畏懼;狐女成了作家筆下的女性形象代表。作家筆下的狐女美麗迷人或者淫蕩魅人甚至淫人致死,都是男性對女性的“既畏又戀”態(tài)度的體現(xiàn)。
關鍵詞:明清筆記小說;狐女;內涵;女性;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狐文學即載有狐傳說的文學作品,包括民間口頭傳說、文人筆記小說和通俗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長河之中,狐文學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前進腳步,在生活的各個角落,均能探尋到它的存在,它一次次的登上文學的高峰,讓人們無法忽視其存在的價值。雖然有人把它視為日常生活的消遣,有人認為它是人類正常生活的危險因素,還有人認為它是低俗文化的產物。關于它的爭論不斷,可這絲毫沒有影響到它一直存在于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價值與地位。狐文學在人類被政治、經濟、倫理、道德等諸方面強制性約束下,為人類自身找到了他們宣泄本性和寄托美好理想的渠道。
狐貍精故事是中國古代文言小說中的一種傳統(tǒng)題材。無論是六朝志怪,唐宋傳奇,還是明清文言小說中,都有大量由狐貍幻化成的女子存在。到明清兩代,狐文學再次發(fā)展到了繁榮時期。
明代據說有墨床子撰五卷本的狐仙故事集《狐媚叢談》,筆者無緣一見,此外較有影響的當數李昌祺《剪燈余話》中的《狐媚娘傳》。再就是比《剪燈余話》晚150年左右的《耳談》,作者王同軌,全書15卷546篇,其中有狐傳說15篇。清代狐文學極盛期,據不完全統(tǒng)計,約有56種筆記小說收入狐仙故事600余篇。其中以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為最多,收入狐傳說達184篇,其次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84篇,袁枚的《子不語》有37篇,長白浩歌子的《螢窗異草》有26篇,閑齋氏的《夜譚隨筆》有26篇?!端审揲w鈔異》《醉茶志怪》等皆收入狐傳說20余篇。此外,如樂鈞的《耳食錄》、王韜的《淞濱瑣語》、采蘅子的《蟲鳴漫錄》等等,亦載有一些狐仙故事。其他如《右仙臺館筆記》、《小豆棚》、《耳食靈》、《里乘》、《履園叢話》等收入的狐故事都較有影響。
明清狐文學涉及狐仙傳說的各個方面,如狐佑人,狐害人,狐報恩,狐報怨,狐好學,狐仗義,狐嗜酒,狐性淫,狐癡情等等。[1]
如此眾多的狐女故事充斥于當時的文壇,是當時民間狐文化繁盛時的一種折射,同時也曲折地反映出當時的男性作家對待女性的種種心態(tài)。愛戀和畏懼便是眾多復雜的心態(tài)中最為本質的兩種,它反映了男性對女性的又愛戀又恐懼的矛盾心理。狐貍精大多美麗迷人,象征著男性對于完美女性在感情上的追求與愛戀;而她們又害人殺人,象征著男性對女性在理智上的自我警告與自我約束。男性的這種矛盾心理通過文學作品中的狐意象暴露無遺。
“狐文學所涉及的女性觀念是那個時期人類追求完美女性觀念的映像。狐文學本身大多描繪的是狐變成女人后與人發(fā)生交往的傳說,在這些傳說中,女狐大多美麗、嬌媚、多才、又善解人意?!?[2] 而“蒲松齡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遵循節(jié)孝賢德的美德,這些形象對婦女的教化作用絕不亞于任何一部女子蒙學教本,因為這不是連篇累牘的教條,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形象的現(xiàn)身說法。” [3] 細探“蒲松齡筆下的《鴉頭》、《狐妾》、《小梅》、《蓮香》;還有《子不語》中的《狐讀時文》、《李生遇狐》;《小豆棚》中的《醋姑娘》;《螢窗異草》中的《溫玉》等篇章,許許多多的狐女形象,仔細讀來,均是女性形象的完美化身,她們集美、魅、忠貞、聰明、賢惠于一身,充分體現(xiàn)了那個時期的男子對于女性為完美形象的追求?!?[1]
根據以上資料的敘述,不難發(fā)現(xiàn),人們對于狐女抱有完美女性觀念的寄托,對于男性而言狐女是渴望完美伴侶的心理宣泄,對于女性而言對狐女的矛盾心理則恰恰體現(xiàn)了她們對于自身的自卑不滿,對于完美的渴望與追求。筆者認為正是基于人們這樣的心理,狐文學才不斷向前發(fā)展著,一次次登上文學的高峰。但不得不提到的是雖然對于這一時期狐文學中女性完美觀念的研究范圍較廣泛,但整體看來還是很松散的,而且對于狐女研究側重點各有不同,持有態(tài)度也褒貶不一。大多研究方向都側重于狐女的情欲及美貌的描述,完全忽略了狐女的無畏、聰慧與忠貞,而這些正是筆者所要深入挖掘探索的魅力所在。
一、“狐媚”功能是女性魅力的象征
在今天的女子看來,“魅力”、“性感”等詞是對自己的贊譽。但在封建社會中,女子是被要求舉止端莊,不茍言笑的,講的是“娶妻要德不要色”。長得奇丑的無鹽、孟光等甚至被奉為女性的楷模。可是,憑心而論,梁鴻面對“丑黑而肥,力能舉石臼”的孟光,諸葛亮面對“面黑須黃”的“河外丑女”能產生發(fā)自內心的情欲嗎?無疑,這種婚姻是對男女雙方人性的折磨。本來婚姻就需要熱烈而和諧的感情,況且無論何時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是禮教阻擋不住的,“在這樣的婚姻中,女子只能選擇壓抑自身,而男子還可以納妾嫖妓。妾和妓一般都具備美或媚,且不受禮教約束,很好的滿足男子的情欲需求,而部分妾和妓除色美之外,還能詩能畫能歌能舞,很容易同男子形成感情交流與默契,可以很好的滿足男人精神生活的饑渴?!?[1]
明清狐文學中就大膽地流露了渴望異性魅力的心理。今天的“狐貍精”一詞,是用來形容妖媚迷人的女子的,含有貶意,是一種壞女人的代名詞,而且是那種年輕漂亮的壞女人,但不得不承認她們風騷迷人,是一種假如排除惡就是“絕對完美”的女子。她們之所以能吸引男性的愛戀,是由于她們具有那種男子不可抗拒的神秘的性吸引力,是兩性自由相悅的歡樂在男性心中的曲折的反映。在封建社會,男性被封建道德壓抑得越厲害,這種性吸引力就越強烈。這一點清人王韜也在《后聊齋志異·徐仲瑛》中借男主人公之口說出渴望集賢惠、嬌媚、才藝于一身的女子的愿望。感嘆人世間才情俱艷的妻室之難得,只好求艷才媚情于鬼狐的痛苦。除此之外,《閱微草堂筆記》中還有很多篇男人主動尋求狐媚的故事,更加充分表現(xiàn)出封建男性無法把性吸引力給予那些封建社會的淑女,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放在狐精身上,以在痛罵狐妖無恥的同時又可以達到宣泄壓抑的目的,于是狐貍精就具有了“狐媚”的特定功能。
《太平廣記》中曾稱“狐口中有媚珠,若能得之,當為天下所愛”。對于狐精的媚態(tài),白居易有詩這樣形容“忽然一笑千萬態(tài),見者十人八九迷”(《古冢狐·戒艷色也》)。而說到狐媚的極致,還要屬狐精顛當,不但能迷人,而且能迷仙:“顛當仰首,口銜鳳鉤,微觸以齒。嫦娥方嬉笑間,忽覺媚情一縷,自足趾而上直達心舍,意蕩思淫,苦不自言。” ① (《聊齋志異·嫦娥》)連天上嫦娥都能被狐媚迷住,那么對于凡俗男子之易于被迷的情形也就可想而知了。
傳說中的狐女都是很有魅力的:《聊齋志異》中“女郎亦炫妝出,姿容絕俗。于是交坐宴會。徐神魂眩亂,但欲速寢?!保ā妒捚摺罚澳承闹浜?,恐為祟,意頗堅定。狐自理裙帶,初未回顧。有頃,覺一縷膩香,由鼻觀直入泥丸,心搖搖殆不可禁。欠身窺之,絕世無其匹也?!保ā读昕h狐》)
也有寫勇武有力的男子,不信狐媚的難以抗拒,自吹能抵抗住狐精,結果狐女真正出現(xiàn)了——“語旋,已至榻前,探手撫其面,指纖如春蔥,滑澤如玉,脂香粉玉,馥馥襲人。心知其意不良,受其柔媚,且共寢以觀其變。遂引之入,備極繾綣。至歡暢極時,忽覺此女腹中氣一吸,即心神恍惚,百脈沸涌,昏昏然竟不知人?!雹?(《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一)此段下文緊接有評曰:“力能勝強暴,而不能不敗于妖冶?!笨梢姡o曉嵐是肯定了魅力的難以抗拒。
還有更多的狐精題材則表達了男性對嬌媚女子的渴望。聊齋故事《恒娘》中所描述的朱氏的丈夫新娶一妾寶帶,不喜歡她了。狐女恒娘幫助她重新贏得了丈夫的愛的故事,其中的秘方正是一個“媚”字。狐女謂朱氏曰:“子雖美,不媚也。子之姿,一媚可以奪西施之寵?!迸c其說“嬌媚”是女性征服男子最有力的武器,不如說男子的天性渴望嬌媚的女子。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寄·卷三·態(tài)度》中說:“媚態(tài)之在(女)人身,狄火之有焰,燈之有光……女子一有媚態(tài),三四分姿色,便可抵過六七分,試以六七分姿色而無媚態(tài)之婦人,與三四分姿色而有媚態(tài)之婦人同立一處,則人只愛三四分而不愛六七分……則(男)人止為媚態(tài)所惑,而不為美色所惑。” [4] 可見“媚”不同于“美”,它不是指長相,而是指能讓男性愛戀的氣質和舉止。無疑,除去社會、倫理等因素外,單就女性本身而言,嬌媚是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氣質。
明清小說中的狐女大都是千嬌百媚的,例如:“叩謁如禮,凝眸側立,嬌媚橫生”(《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三》)。“(生)審顧之,弱態(tài)生嬌,秋波流慧,人間無其麗也……瞻顧女郎,停睇不轉,女覺之,輒俯其首。生隱躡蓮鉤,女急斂足,亦無慍怒”(《聊齋志異·青鳳》)。這種狐媚,這種吸引力越被說得神乎其神,男性想到狐貍精害人時產生的畏懼之情就會越大,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男子心中對于嬌媚的渴求。
二、對女性情欲的肯定
縱觀古典小說中的狐意象,通常是一些以陰柔媚態(tài)惑人的美女艷婦,所以更多地被稱為狐媚(魅)。女人與狐意象在一起,成為淫欲惑人的狐貍精。這除了二者體態(tài)柔媚的相似點外,更主要的源于女人即禍水的觀念和長期封建社會婦女的悲慘命運與卑下地位。在封建社會,女人多是處于社會最底層,身受重重壓迫。“傳統(tǒng)禮教要求女子‘心如止水、‘心如槁木,女子出嫁只是為了‘奉箕帚,生兒育女” [1] “從一而終”、“三從四德”的倫理道德是女人必須遵從的;“男女大妨”、“萬惡淫為首”的禮教教義更多套在女人身上,于是婦女被緊鎖在家庭的牢獄里,成為男人淫欲的工具;而女子對男子即使是自己的丈夫也不能表現(xiàn)出情欲,否則便被冠以種種罪名,被視為萬惡之源、千古罪人,不僅被外人責罵,更被自己的丈夫瞧不起。歷史上妲己亡殷、褒姒亂周的傳說便是這種觀念的詮釋。但女子本身也與男子一樣具有情與性的需求,男子愛美女、戀美女,封建士大夫也知道女子與男子一樣具有情欲的需求,如中醫(yī)書《婦科玉尺》中就說:“婦女之欲,每甚于丈夫,故感病亦易于丈夫。”但有礙于封建禮教的約束,所以只有在談狐時,才能不受禮教的約束,淋漓盡致地表達其自身對于女性情欲的肯定。除此之外,明末杰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李贄否認孔孟之道為萬事綱常,主張男女平等,強調人的個性解放。他說:“圣人亦勢必有勢力之心,人必有私,道不在禁欲,而在于滿足人們的需要和追求物質的快樂。”而湯顯祖在《耳伯麻姑游詩續(xù)》中說:“世總為情,情生詩歌而行于神……”他認為世間萬物皆為情而生為情而動,又對情做了這樣的闡釋:“人生而有情,恩歡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嘯歌,形諸動搖,或一往而盡,或積日不能自休……”說明情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天性,情需要緩釋和抒發(fā),情的順通是人的必然要求。這些言論使明清時期對于女性情欲的肯定有了更大的空間。
清人王韜曾描寫了一位“厭薄紛華,芥視富貴”,一心出家學道的少女倪幼蓉,后來碰上了年輕漂亮的男狐,“驟睹一人自床后出,向女長揖。女鼻中忽聞一縷幽香,沁入心脾。雖雙眸炯炯,并不解語,四肢柔軟,莫克自由。其人即登床解女結束。任其輕薄,竟兩相偎抱而眠?!?[5] 一個不聽父母勸說而一心向道的少女竟然在瞬間就放棄了信仰,心甘情愿地與一男狐纏綿,自然而然地表露了青春期女子強烈的情欲。
也有少女慨嘆流年似水而情欲難遂的,如《聊齋志異》中講狐女華姑與鬼女巧娘同墓居。巧娘生前因嫁一天生性無能之人,憂郁而死,這次留住一青年,又是天閹:“未幾,女暗中以纖手探入,輕捻脛股。生偽寐,若不覺知。又未幾,啟入,搖生,迄不動,女便下探隱處。乃停手悵然,悄悄出衾去。俄聞哭聲?!保ā肚赡铩罚?/p>
至于明清,關于狐的通俗小說都無一例外的對女性情欲的描寫更為肆無忌憚,如《妖狐艷史》一開始就是兩個雌狐化作兩位千嬌百媚的女子到江西城中趕會看戲,不由春心萌動,想念男女交歡意亂情迷的描寫,不論作者表面上持肯定或否定的態(tài)度,其潛意識里均含有對女子情欲的肯定與同情。
三、對才情俱艷的完美女性的追求
狐貍精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一會是祥瑞,一會是妖異,一會又成仙,但她最初的影子始終被人尋覓與回味。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盡管相當嚴密,但畢竟鎖不住人類情欲本能。男人們一方面罵其魅人,一方面又希望被媚,一方面津津樂道其淫,一方面又罵其紅顏禍水。這樣的矛盾往往存在于同一篇作品之中?!耳L鶯傳》中的張生將后花園的恩愛演繹得驚天地泣鬼神,但最終對崔鶯鶯始亂而終棄,原因是崔氏是惑人的妖異,“不妖其身,必妖其人”,這令人想到她與狐的命運驚人的一致性。
從唐代《任氏傳》講述人狐之戀開始,雖然狐女魅人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是有關狐女和人類的愛情故事一直不絕如縷。被納入男人情感世界的狐精形象也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逐步在蛻變。她們不再僅僅被視為淫欲的洪水猛獸,而更多地具有了人性的特征,堂而皇之地步入了愛情的天地。任氏、嬰寧、胡四姐等眾多光彩奪目的美麗狐女,則是男性透過封建道德的黑色云層,對他心中完美女性的真情描繪。
在蒲松齡筆下,一系列美麗動人的癡情狐女大膽追求愛情自由。她們往往逾墻鉆隙、自薦枕席,且琴棋書畫、治家理財無所不能,給男子帶來物質與精神享受,甚至助其成家成名、流芳后世。她們沖決了禮教的責罰,男人可以不承擔任何責任、后果。這既滿足了男人們的情感需求、內心渴望,又以其主動大膽、超乎人世的異類性免去了男人的后顧之憂;她們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在最好的時候消失,節(jié)約了男人考慮現(xiàn)實問題的腦力財力,也留下一個美好記憶;她們以其美貌絕倫、溫婉柔媚的特點滿足男人對愛情的渴慕與追求,補償他們內心的缺憾,起到了“畫餅充饑”的功效。[6]
這類具有人形美、人性美、人情美及藝術美的美狐形象既可以說是完美女性的象征,同時也是男性情愛心理外化的最好體現(xiàn)。蒲松齡筆下的狐女,幾乎令男性將畏懼拋到了九霄云外,而將其向往之情表露得淋漓盡致。還有如《閱微草堂筆記》中關于男子主動尋求狐媚的故事,更能說明這種渴望艷遇的情緒,如卷十七一則:“狐魅,人之所畏也。而有羅生者,讀小說雜記,稔聞狐女之姣麗,恨不一遇。近郊古冢,人云有狐,又云時或有人與狎昵。乃詣其窟穴,具贄幣牲醴,投書求婚姻……” 再如卷十三中:“一書生獨行,忽見甲第甚宏壯,私念此某氏墓,安有是宅?殆狐魅所化歟?稔聞《聊齋志異》青鳳水仙諸事,冀有所遇……”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以男性為中心的情愛心理自私、卑俗的一面,但較之扼殺人性的禁欲主義,這畢竟是一種進步。尤其是明中葉以來,在人性解放的浪潮沖擊下,社會的羈縛逐漸被解脫,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大膽歌頌男女自由情愛,于是狐精形象由淫欲的禍水變?yōu)檎?、善、美的化身。“她們不再被視為妖魅,而是多數表現(xiàn)為狐化作美女主動追求男子,贏得真摯的情感,揚棄了古小說中狐變美女以惑男的淫婦形象,” [7]120 甚至有了像耿生那樣主動承擔責任的情人,像尚生、孔生那樣危難之中解救生命的知己、膩友。顯然他們在人類情感的釋放與肯定中改變了自身價值、自身命運,成為人類追求自由愛情、幸福生活的象征。
不過,在狐意象由淫蕩色欲的化身到追求自由情愛的完美精靈這一演變過程中,女人走出男人的視野,真正由自己塑造形象、自己抒寫命運的作品雖然在蒲松齡筆下的狐女身上有所體現(xiàn),但是更多的時候蒲松齡筆下的狐女,還是男性筆下的女性,帶有男性理想化的色彩。它包含了所有凡夫俗子的全部幸福期待:嬌妻美妾、風流艷遇、榮華富貴、子孫顯達,這些歷來是中國不得志男人的夢想,現(xiàn)實中越是失意落魄,理想中的渴望愈甚。正如分析心理學的鼻祖佛洛依德所說:“藝術創(chuàng)作的奧秘,在于滿足藝術家個人得不到滿足的愿望,藝術作品本身是這些極不滿足的愿望的‘代用品。” [8] 133 《聊齋志異》的這種故事模式正好吻合了生活中所有不得志不如意男人的夢幻期待,人們在閱讀這類故事時,得到了某種精神上的補償與情感上的慰藉,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的,得不到的完美,在故事里都能滿足實現(xiàn)。
作者賦予狐女人的情感,將美麗多情、忠于愛情、堅貞不渝等理想性格集其一身,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從這一點來說,狐貍精故事不僅是作家個人的情感天地,也是世間一切不如意男人的童話世界。這些故事也在更深的層次上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共鳴。從更廣的意義上看,文言小說中的狐貍精故事實際上是封建道德講給男子聽的寓言故事,戀與畏是這個故事在男子心中激起的漣漪。它們共同造就了古代文言小說中豐富的狐意象。而通過對狐意象意蘊的探源,我們仿佛體察到了作家們筆下那些可愛的或可憎的狐貍精形象一笑一顰的身世來歷,與人們意欲追求完美的心理映像。
雖然那些妖冶夢幻的狐精形象并不是作者深層的目的、內容,而是作者表達內心情感、人生理想追求所選擇的審美方式或表現(xiàn)方式,作者真正所要表達的是內心深處對生活的熱愛,對完美生命價值的追求。這樣的心靈寄托,這樣的完美追求,在人們心里不斷的生根發(fā)芽,蜿蜒盤旋,在思想溢于現(xiàn)實的今天也顯得那么的醇美芳華,絢麗多姿。
參考文獻:
[1]山民.試談明清狐文學中的性心理[J].明清小說研究,1996,(3).
[2]張蕊清.論狐仙的傳說及其研究[J].民間文學論壇,1991,(1).
[3]譚開義.天理·人欲·狐鬼神魅——《聊齋志異》的理學影響[J].明清小說研究,1997,(4).
[4](清)李漁.閑情偶寄[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3.
[5](清)王韜.淞濱瑣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肖榮.《聊齋忠異》中狐貍的審美價值取向[J].貴陽師專學報,2002,(4).
[7]葉慶炳.狐貍與美女.談小說妖[M].臺灣:洪范書局,1980.
[8](美)杜.舒爾茨.現(xiàn)代心理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Abstract: Fox imag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novels,from ancient times our ancestors' awareness of the totem worship. As Foxes were in deification and monster,but also to keep people in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and gradually get people's appearance and temperament.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literary works of Fox's image and meaning more colorful and reflect the social life of its breadth and depth has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level. Based on the regularity and implication of the imag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foxes into fairies in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in the Ming & Qing Dynasty,the author tries to probe some cultural senses of works about fox fairie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s,Men are both in fear and adoration of women. Fox fairies are the images of women. The charm and lewdness of the fox fairies are the different reactions of men′s mentalities.
Key words: the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in the Ming & Qing Dynasty;fox fairies;meaning;women;senses
(責任編輯:陳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