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煥文
摘要: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聊齋俚曲,故事內容大都是反映當時社會底層農家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風俗民情。由他創(chuàng)作的十四種俚曲中,《琴瑟樂》和《禳妒咒》兩部俚曲主要敘述了當時淄博地區(qū)的婚嫁習俗,其內容之全面,過程之完整,堪稱是清代前期民間婚姻過程的形象記錄,為我們今天了解和研究明清時期的淄博婚俗,提供了較為全面生動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聊齋俚曲;明清時期;淄博婚俗
中圖分類號:I207.37 文獻標識碼:A
聊齋俚曲是一種有人物、有故事情節(jié)、有說有唱、散韻交織的文學體裁,具有內容生活化、語言大眾化、聲腔世俗化的特點,貼近社會現(xiàn)實和百姓生活。蒲松齡創(chuàng)作俚曲的目的,是為了“可參破村庸之迷,而大醒市媼之夢” [1],使其成為警醒世人的晨鐘暮鼓,旨在針砭時弊,懲惡勸善。俚曲所反映的內容,大多是農家百姓的日常生活。其中,《琴瑟樂》和《禳妒咒》兩種俚曲重點記敘了當時的婚嫁習俗?!肚偕獦贰分饕从沉司喴?、送插戴、相看、出嫁、住對月等整個婚嫁過程,《禳妒咒》則反映了迎親、拜堂、坐床撒賬、唱撒帳歌等婚嫁內容。通過對這兩種俚曲的分析研究,可以比較全面清晰地了解明清時期淄博地區(qū)的婚嫁習俗。
一、締姻
這是婚禮中的第一項儀式,也是整個婚姻禮儀的開始。古代婚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古代婚姻的一項重要原則?!对娊洝吩唬骸胺タ氯绾?,匪斧不克;取妻之如何,匪媒不得?!?[2]《孟子·滕文公下》說:“娶妻如何?必告父母?!比绻安淮改钢?,媒約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 [3]。這說明只有經過媒人介紹的婚姻才是合理的婚姻,如果不經媒人介紹男女雙方就私結姻緣,那么他們的婚姻就是“非禮”、“非法”,并且會被人們瞧不起。因此,在古代可以說是無媒不成婚,媒人在締結婚緣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肚偕獦贰分羞@樣評價媒人的作用:
園里去采花,園里去采花,忽見媒婆到俺家。這場暗歡喜,倒有天來大。爹正在家,娘正在家,若是門當戶對的好人家,禱告好爹娘,發(fā)了庚帖罷 [4] 346。
園里去采花兒戴,惹的心中愁一塊?;▋弘m好要當時,顏色敗了誰人愛?忽見媒婆來提親,喜的心中難擺劃。仔求庚帖出門去,就是我的快運來 [4] 347。
由此看出,媒人是締結姻緣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只有經過媒人的牽線搭橋,男女雙方才有締姻的可能,否則就被視為“無禮”和“非法”。
二、相看
相看,俗稱相親,這是婚禮的第二項儀式。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閨人未識,是妍是媸無人知”。經過媒人介紹并且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又屬相不犯,這樣才有了締姻的可能。這時男方會提出相看姑娘的要求,這種男方在媒人帶領下到女方家所作的初次訪問活動,稱之為相看或相親。具體是由雙方家長和媒人,有時還有男方本人,約定具體時間和地點,到女方家中或者其它地點進行相看。相看時要觀察女方相貌是否端正、舉止是否得體、肢體有無殘疾,等等?!肚偕獦贰分羞@樣描述相看的經過和場景:
媒人又來了,媒人又來了,說是婆婆要瞧瞧。明天大飯時,候著他來到 [4] 348。
為了給婆婆留下一個好的印象,這時姑娘往往要刻意地梳洗打扮一番:
聽說婆婆來相我,重新梳頭另裹腳,搽胭脂抹粉帶上花,扎掛好像花一朵……本來心里喜,妝做羞模樣 [4] 348。
由于是第一次見婆婆,并且這次相看決定著自己的婚姻是否成功,因此女方往往顯得特別緊張:
丟丟羞羞往外走,婆婆迎門拉住手,想是心中看中了,怎么仔管咧著口?頭上腳下細端詳,我也偷眼瞅一瞅 [4] 348。
除婆婆相看外,這時男方也會跟隨母親前來,借此男女雙方可以相互相看?!肚偕獦贰分羞@樣描寫女方對男方的相看:
那人妝嬌,那人妝嬌,往我門前走幾遭……他也偷瞧,我也偷瞧 [4] 348。
經過相互偷瞧,女方對男方的印象是:
那人年少會妝俏,時興的衣服穿一套。來往不住往里撒,我也偷眼往外瞭:眉清目秀俊學生,不高不矮身段妙。心里得意說不出,忍不住的自家笑……與奴正相當,一對美年少 [4] 348。
由于婆婆對女方滿意,男女雙方各自印象都很好,這次相親就算成功了。
三、定婚
定婚,也叫送“插戴”,這是婚禮的第三項儀式。所謂送“插戴”,就是由男方準備禮品,委托媒人將其送到女方家里正式求婚,這叫“小定”,又叫下小禮。男家所送禮品雖然沒有一定標準,但有一定的內容要求。所送禮品一般是女方穿戴用的鐲子、戒指、釵釗、鉆珥等各類首飾和上衣、裙子等各種衣物,因此將所送禮品稱之為“插戴”。《琴瑟樂》中這樣描寫男方來送插戴:
半夜三更做一夢,夢見人家來下定……看見尺關合釵環(huán),倆眼笑的沒了縫 [4] 347。
姑娘做夢后的第二天,媒人果然代表男家來下定禮:
媒人回來,媒人回來,故意裝羞倒躲開。待去聽一聽,又怕爹娘怪。惹得疑猜,惹得疑猜。梅香笑著走進來,叫聲俺姑娘,他來送插戴 [4] 347。
《禳妒咒》中也有送插戴的介紹。劇中說男方高蕃的母親去相看女方江城,當高蕃母親看到江城貌美如花,知書達禮,非常滿意,想把兒子的婚事趕快定下來,但又沒來得及準備聘禮,于是就順手從自己頭上拔下來一對金鳳釵,插在江城的頭上作為訂婚聘禮,并解釋說:
今朝專為降香來,不曾帶的禮和財。親家若還不相信,先插一對金鳳釵 [4] 483。
送上一對金鳳釵,就算男家給女方下的定禮,這樣就把高蕃和江城的婚事定了下來。
四、納征
納征,亦稱納幣,相比送“插戴”、下“小定”禮儀來說,又叫大聘、過大禮,這是婚禮的第四項儀式。所謂納征,就是男方在得知女方允婚后向女方家所送的聘禮。《禮記·昏義》孔穎達疏:“納征者,納聘財也。征,成也。先納聘財而后婚成。” [5]歷代納征的禮物各有定制。民間多用牛羊、細帛等為女行聘,謂之納幣,后演變?yōu)樨敹Y。古代納征多以鳥獸為禮,上古時聘禮須用全鹿,后世簡代以鹿皮?!痘槎Y文》記載:“委禽奠雁,配以鹿皮?!?[6]當然,古代納征也并非全用鳥獸為禮,像《衛(wèi)風·氓》中所說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7],就是以布為聘禮的例子。男家給女家的定禮,聘禮多少,往往成為嫁女的身價,因而婚禮講排場、比闊氣、競奢華之風由此產生。后來,納征的禮儀越演越繁,成為六禮中禮儀最繁瑣的禮儀之一。《琴瑟樂》這樣描寫女方見到聘禮時的心情:
眼望巴巴,眼望巴巴。巴的行禮到俺家。真?zhèn)€甚整齊,也值千金價 [4] 348。
他家行禮委實厚,整整喜了我一個夠 [4] 349。
由于男家所下聘禮高貴豐厚,女方感到夠場面、有面子,非常滿意高興。
五、迎親
迎親,就是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是婚禮中的最后程序,也是整個婚禮儀式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禮儀?!对娊洝ご笱拧ご竺鳌罚骸按蟀钣凶?,天之妹,女定闕祥,親迎于渭。” [2]這說明迎親習俗很早就有。古代,男家迎親一般是騎馬或者坐花轎。據(jù)記載,最早用花轎迎親開始僅限于皇宮貴族,而民間用花轎迎親是從宋代開始。因為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喜事,因此就是普通百姓,也要用花轎“隆重”一番。對于花轎迎親的熱鬧場面,《禳妒咒》中有著詳細描寫:
堂上翻身才拜罷,坐上轎一片喧嘩。聽那喇叭嘻嘻哈哈,那嗩吶滴滴答答,一片人聲吱吱呀呀,門前花炮乒乒乓乓,十對家丁批溜撲喇,一行人馬唎溜喇蹋,鑼兒嘡嘡,鼓兒帕帕,八對紗燈,兩對火把,兩乘大轎,百匹大馬,又搭上四個小廝,四名管家……多少婦女門口看,欣慕他那榮華 [4] 487。
從以上描寫可知當時民間迎親時的熱鬧場面,《琴瑟樂》中也有這樣的描寫:
月影兒高,月影兒高,姑姑姨姨都來瞧。一齊擁著奴,上了他的轎。好不熱鬧,好不熱鬧,滿街上看的塞滿了 [4] 350。
不覺就是時辰到,大家擁撮上喜轎,一路吹打不住聲,對對紗燈頭里照。那人騎馬在轎前,回頭不住微微笑。怪不得人愛做媳婦,這個光景委實妙 [4] 350。
古代,迎親場面不僅隆重熱烈,而且規(guī)矩和禮儀也非常繁雜。特別是新娘,這一天更是繁忙。首先要沐浴更衣:
梅香燒湯,梅香燒湯,今番洗澡要多用香 [4] 349。
燒就香湯要沐浴,雙手忙把房門閉,今晚就要做新人,先要洗凈閨女氣 [4] 349。
其次要絞臉開眉。新娘沐浴后,要用五彩棉線絞掉臉上的汗毛,修齊鬢角,俗稱“開臉”。《琴瑟樂》中這樣描寫開臉禮儀:
急忙把頭梳,急忙把頭梳,改頭絞臉用功夫。戴上新鞦髻,辭了閨女路 [4] 349。
三是上頭障面。新娘沐浴開臉后,要梳頭化妝,并且從上花轎到入洞房,要蓋上紅蓋頭,這叫障面:
洗了身子重洗面,新衫新褲從頭換……戴上鞦髻和紅箍,自己覺得怪好看 [4] 349。
四是拜堂成親,這是婚禮中最重要的大禮。首先要拜天地,其次要拜高堂,最后要夫妻交拜。只有經過拜堂之后,女方才成為男家家族的其中一員。
五是坐床撒帳。新郎、新娘拜堂之后,男女二人相向坐在床上,由夫婦雙全、多子多孫的婦女把金錢、雜果、五谷等撒到新郎、新娘的身上和床上,祝福新人百年合好、福壽雙全、兒孫滿堂。為了烘托喜慶熱鬧的氣氛,在撒帳時還會請人唱“撒帳歌”。最早的“撒帳之禮”源于西漢武帝迎娶李夫人之時,其目的是祝福祈子。呂程玉《言鯖》記載:“撒帳始于漢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帳中共坐,飲合巹酒,預戒官人遙撒五色同心花果,帝與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多得多子也?!?[7]最早的“撒帳歌”見于明朝洪楩所著的《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李翠蓮和張郎結婚時,要拜香案,拜諸親,俱相見畢,有先生念詩賦請新人入房坐床撒帳。撒帳歌的內容大都是祝福祝愿的吉利話,風格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禳妒咒》中比較完整地記載了撒帳歌內容:
撒帳東,天丁力士劈蠶叢,春風一度桃花落,從此鴻溝有路通。撒帳南,抱頸雙雙入畫簾,鑿井穿渠皆大吉,明年此日產雙男。撒帳西,天生一對好夫妻,巫襄夜夜陽臺會,臨睡常聞報曉雞。撒帳北,夫妻和好兩相隨,從此夜夜無空床,偕老雙雙到一百。撒帳上,小登科后大登科,百年偕老永無殃…… [4] 489。
坐床撒帳之后,婚禮基本結束。但在淄博地區(qū),還有回娘家、住“對月”等風俗。但作者認為,這不應作為婚禮儀式,充其量只能作為新婚的后續(xù)活動。
我國婚俗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相傳最早的婚姻關系和婚禮儀式是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到周代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婚俗制度。記載周代各種禮節(jié)的《儀禮》中,詳細記載了整套婚姻儀式制度,并稱之為“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親、親迎。納采,就是男方請媒人向女方家提親;問名,就是女家答應可以議婚后男家請媒人詢問女子名字、出生年月日等,并卜于祖廟以定兇吉;納吉,就是男家卜得吉兆后,即與女家正式締結婚姻,如卜得兇兆,可能取消二人婚禮;納征,又稱納幣,就是男方將聘禮送到女家;請期,就是男方攜禮至女家商定婚期,征求女家的意見;親迎,就是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此后,雖然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婚禮儀式也有變化,但基本上都是在此框架下演變而來。
通過對《琴瑟樂》和《禳妒咒》相關內容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淄博地區(qū)的婚禮習俗與我國傳統(tǒng)的“六禮”婚俗相比,既有聯(lián)系又有所區(qū)別。一是淄博地區(qū)的婚姻習俗比較簡潔實際。淄博地區(qū)的婚嫁習俗基本上也串連著“六禮”中的每個程序,但由于“六禮”禮儀過于繁瑣,因此在淄博地區(qū)就將“問名”和“請期”兩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歸到了“締姻”和“納征”之中。這種歸結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既不失莊重熱鬧,又比較簡潔實用,符合當時普通百姓家庭實際和社會底層實際。二是淄博地區(qū)的婚俗更多地傾向于婚姻自主。與我國古代“六禮”不同,明清時期的淄博婚俗增加了“相看”環(huán)節(jié),即男女雙方可以當面相見,雖然有的可能是遠距離的甚至是比較模糊的相看,但比起早期的僅憑“父母之命”和“媒約之言”就訂終身,已是很大的進步。這在男女雙方爭取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方面,已是邁出了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一步。三是淄博地區(qū)的婚俗更趨文明和健康。雖然婚禮中突出了“喜”和“鬧”二字,但喜不過分,鬧不粗俗。從《琴瑟樂》和《禳妒咒》記敘來看,當時迎親場面規(guī)模宏大,歡天喜地,喜氣洋洋,突出了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而在唱撒帳歌中又摻雜上了大量詼諧打諢的語言,突出了“鬧”的特點,非常符合普通百姓的生活企盼和心理實際。雖然在我國自古就有“鬧洞房”的風俗,但在蒲松齡的筆下,卻沒有“鬧洞房”的具體描寫。這至少說明在當時的淄博地區(qū)“鬧洞房”風俗還不甚盛興,而且即使有“鬧洞房”的風俗,但也并不突出粗俗,當時“鬧”的還是比較文明。
此外,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婚嫁習俗之所以越來越文明進步,除了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認識之外,還與許多有識之士的大力宣傳推動是分不開的。譬如,蒲松齡在教書和創(chuàng)作之余,還針對當時不健康的社會習俗,積極適應當時人們的心里需求,總結匯編了《婚嫁全書》,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勿乃為荒唐者愚乎”。因為自“唐、宋以來,選擇百余家故事,造兇煞之惡名,駭人觀聽……最不可解者為周堂,不論節(jié)候交否,但以為逢若吉,逢若兇”。并且,“我輩俗中人,舉世奉為金科……而姻家公母,必齦齦以為不可,遂不得不設酒封金,轉求術士”。既花錢浪費,又封建迷信。因此,“故不如廣集諸書,匯其大成,使人無指摘之病,即明知其妄,而用以除疑,亦甚便也” [8]。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動,才使得淄博地區(qū)的婚嫁習俗不斷發(fā)展進步、文明健康。
參考文獻:
[1]蒲箬.柳泉公行述[M]∥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2]王秀梅,王國軒.中華經典精粹解讀·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王立文.四庫全書(精華版)[M].遼寧:遼海出版社.2010.
[4]蒲松齡.聊齋俚曲集[M].蒲先明整理,鄒宗良校注.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9.
[5]孫希旦.禮記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烏爾沁.中華民俗[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
[7]張亮采.中國風俗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8]蒲松齡.聊齋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Abstract: Liaozhai Liqu created by Pu Songlin;and throgh them,Pu reflected underclasses' daily life and customs at that time.In the present discovery from the 14 Liqu,Qin Seyue and Ren Duzhou mainly describes Zibo's marriage customs in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ontent is comprehensive,the process is so complete that Liaozhai has been seen as the vivid record of chinese society's marriage customs. Nowdays,it refers complete reference material for us to undeistanding and research Zibo's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Ming-Qing Dynasty.
Key words: liaozhai liqu;Mng-Qing Dynasty;Zibo's Marriage Customs
(責任編輯:李漢舉)